从老相机翻红到撕拉片爆火 复古摄影热潮背后的Z世代情绪消费密码
AI制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曾沦为“电子垃圾”的ccd相机翻红,二手市场价格一度被炒至上千元;入门门槛远高于数码相机的胶片相机回潮,社交平台摄影达人几乎人手必备……在手机摄像头像素破亿的当下,这些被数码技术淘汰的“旧玩意”却重获年轻人青睐。如今,老式相机的热度尚未消退,另一场关于过期胶片的复兴已然开启。
多年前就已停产、号称“拍一张少一张”的撕拉片,最近席卷社交网络,潮人争相拍摄,价格高达数百元一张。这种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即时成像技术,因需手动拉出相纸、撕开显影的仪式感,正从摄影棚的边缘走上潮流前线。
数字影像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原住民却“逆时代”而行。这场看似由明星效应推动的复古摄影热潮,实则折射出Z世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心理和审美追求,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情绪价值消费”的新型市场逻辑。
撕拉片的前世今生
撕拉片,全称为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由拍摄感光的负片和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组成,是由宝丽来公司发明的一种摄影介质。拍摄时需使用专业的撕拉片相机,拍摄完成后手动将胶片从相机中拉出。经过一定时间显影后,撕开负片和正片,即可得到最终的成像照片。
因具有即时显影的特性,撕拉片曾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科研实验、司法取证、工业检测等领域。在摄影领域,除了艺术追求外,早期的证件照拍摄会使用撕拉片,因为可以快速获取,无需等待冲洗。商业摄影师也常使用撕拉片进行试拍,来测试光线、构图等效果,再用传统胶片进行正式拍摄。
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专业摄影师和大众消费者纷纷转向数码设备,胶片的使用锐减。而撕拉片相纸的生产涉及复杂的高精度工艺,生产线维护成本高,市场需求萎缩导致销量无法支撑生产线的运营。此外,撕拉片含有大量化学显影剂,不符合环保理念。
2008年,宝丽来停止生产撕拉片;2016年,富士也宣布正式停产FP-100C彩色撕拉片。在那之后,有公司曾尝试复产这种老式胶片,却因技术门槛和生产成本等问题未能成功。撕拉片拍摄逐渐被淘汰,其相纸大多成了摄影发烧友的收藏品。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时隔多年,在影像极致高清的时代,撕拉片会卷土重来,逆势翻红。
明星效应与价格狂欢
2024年,艺人欧阳娜娜在社交平台晒出撕拉片照片,褪色质感和无修图“直出”的真实感引发热议,“撕拉片”这个陌生的词语,进入Z世代网友的视野。近期,随着鞠婧祎、刘诗诗、虞书欣、吴昕等艺人接连晒出撕拉片照片,一张张令人耳目一新、自带复古滤镜的美照给年轻人“种了草”,撕拉片热度空前。
不少店铺趁热推出撕拉片拍摄服务,并打上“明星同款”标签,热门位置的门店拍摄预约甚至排到了两周以后。相应地,撕拉片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停产前70元/盒(10张)的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相纸,二手市场价格被炒高至3000元,成了“纸片茅台”;拍摄服务的单张收费涨至300元以上,“明星同款”机型拍摄价格高达千元。
徐玉婷在杭州运营“拍楽拍”摄影工作室,目前开了两家门店,主营业务就是拍立得、大头贴等即时成像产品。“撕拉片我们之前就有拍,只不过不是主推产品,现在确实更火了。”徐玉婷表示,明星效应带动下,到店拍摄撕拉片的顾客较去年呈翻倍式增长:去年一个月拍几张到十几张,现在一天就能拍到这个量。但她也提到,如今购买撕拉片相纸的难度和成本也在提高。除了相纸,拍摄使用的相机Bigshot和配套的闪光灯也不便宜,都是停产的型号,每用一次都是损耗。
从ccd相机到撕拉片,这些曾被时代浪潮推至边缘的摄影技术,为何能以复古时尚的姿态席卷社交平台,成为当下备受追捧的潮流符号?在胶片摄影发烧友Alex看来,明星效应是复古摄影技术翻红的重要推手:明星、网红们晒出来的照片效果确实很好看,能迅速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商家的精准营销与投机者的推波助澜,亦为这股复古热潮添了一把火:前者通过打造“胶片仪式感”“拍一张少一张”“低像素美学”等标签激发消费热情,后者则利用二手市场炒作稀缺性来推高价格,让复古摄影从小众群体的兴趣爱好,演变为兼具社交属性与投资属性的现象级潮流。
社交平台上的“悲喜剧”
随着撕拉片热潮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中蔓延开来,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一股“撕拉片风”。不少人拍完迫不及待晒照晒视频,一时间满屏都是“一拉一撕”的高光时刻。
有人成功拍出氛围感大片,分享惊喜和收获,“效果自带美颜,真的很好看”“拉出相纸的一瞬间太有仪式感了”“等待成像的过程像开盲盒一样”。然而,也有人遭遇翻车现场,晒出脸泛油光、脸色蜡黄的成片,吐槽着“没有女明星的脸根本不出片”“这钱花得血亏”“被营销上了一课”。
同为撕拉片,为何大家的体验大相径庭?Alex告诉记者,作为化工产品,未开封的彩色撕拉片相纸的保质期为两至三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相纸均为过期库存。即便通过抽真空、冷藏等手段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但相纸的性能衰减仍然是不可逆的,出现褪色、泛黄、过曝等问题在所难免。
“最新鲜的撕拉片相纸是2018年生产的,也已经过期四五年了。我们收相纸就跟大家撕开照片一样,也是开盲盒。”徐玉婷说,相对而言,年份越新的相纸拍摄成功率越高,但同一年份的相纸,也会因保存环境的不同导致成像效果有很大差距。为了照顾顾客体验,她特别设置了“免费重拍”服务:如果拍出来的效果特别差,比如药水覆盖了整张脸、完全没有成像,会免费为顾客重新拍一张。
除了相纸本身,Alex认为,拍摄者的妆造、场景布置以及摄影师的构图、技能水平,都是影响最终成片的因素,“如果只是随意拍摄的话,撕拉片其实并不是特别有性价比的选择”。
怀旧心理的深层解码
对于近年来这股复古影像热潮,心理咨询师黄安麟提到了“玫瑰色回忆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倾向于对过去经历进行“积极偏向”的回忆重构,过滤掉负面细节,放大美好元素。黄安麟认为,当代年轻人虽未亲身经历胶片时代,但通过复古相机的使用,将“技术缺陷”重塑为“怀旧美学”,投射出对往昔“简单纯粹生活”的想象。与此同时,通过操作复古相机,或可激活与家庭相册、童年旅行照片等相关的情绪记忆,完成“记忆—当下”的联结。
“这里面也有逆反心理的体现。”黄安麟说,在如今的高清时代,手机摄影算法统一、滤镜修图审美趋同,ccd相机和撕拉片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拍照方式,其可能存在的漏光、偏色等“缺陷美”,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对“数字完美主义”的反叛。
“这几种心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共生的。理想化旧时光为回忆追溯提供了美好模板,不从众的叛逆则将个人怀旧升级为群体文化运动,最终形成‘用过去解构当下’的消费潮流。”黄安麟认为,这种心理结构的本质,是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与现实、效率与意义之间的补偿性平衡策略。
泡沫之后该何去何从
面对热潮,有人不禁感叹,等到库存相纸用完的那一天,这股“撕拉片风”终将吹散。然而,Alex并不这么认为:“以现在的价格和市场来看,对它有需求的群体不会太大。而且我觉得它也不会降价,只会越来越贵。”根据他的观点,撕拉片的未来或许会是这样:当拍摄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逐渐清晰,消费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届时,存量胶片再次从大众消费场景中淡出,重新成为发烧友收藏柜里的珍存。
支撑这一设想的另一个现状是,已然有“平替”出现。在小红书上,撕拉片同款教程比比皆是。有的分享如何通过修图软件修出仿撕拉片的电子照片,有的分享怎样通过调整妆造、拍摄角度等用拍立得拍出撕拉片同款。商家也相继推出撕拉片同款效果写真套餐,通过价格优、照片多、易存储等卖点抢夺市场。
除此之外,Alex提到,有博主通过3D打印或者其他现代工艺制造出一款类似Bigshot的机器,使用富士的拍立得相纸进行拍摄,可以模仿撕拉片的效果。而富士拍立得相纸的价格在7-10元/张,性价比远高于撕拉片。他还关注到国内已经有厂商在尝试复刻撕拉片的生产:“但现在复刻出来的相纸没有实现彩色成像技术,还处在黑白阶段。未来如果能攻克彩色成像技术,而且价格优势特别大的话,有合适的契机推动,是有可能完全替代撕拉片的。”
技术的更迭是线性的,但消费者的需求并非如此。这场复古摄影热潮,正是数字经济时代下,情绪价值消费崛起的缩影。商家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将过时摄影技术重新包装上市,打造成潮流文化符号。年轻人愿意花较长的时间准备拍摄、等待显影,愿意为高昂的拍摄成本买单,实则是为“仪式感”“不可重来的瞬间”“独一无二的纪念”等情绪价值付费。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更追求稀缺性和独特性,能够唤醒记忆、触发深层情绪、创造独特体验的产品,即便在技术上并非前沿,也能凭借情绪价值占领市场,开辟出另一条增长曲线。
编辑:邬嘉宏
网址:从老相机翻红到撕拉片爆火 复古摄影热潮背后的Z世代情绪消费密码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52192
相关内容
撕拉片到底是什么?明星们为何热衷于拍摄撕拉片?涨至4500元一盒 !“撕拉片”复古拍摄在南宁走红
黄子韬与徐艺洋撕拉片情侣照引爆潮流:复古摄影新宠
70元一盒的相纸炒到3000元!被明星带火的撕拉片成摄影界“顶流”
邓超问撕拉片是什么 明星效应引爆复古潮流
明星效应引爆天价相纸:3000元一盒的撕拉片是情怀还是泡沫?
拍一张300块,“纸片茅台”撕拉片成了流量密码
内娱撕拉片热潮:明星们的复古摄影大比拼
为何爆火?一张撕拉片从70元涨至3000元
孟子义撕拉片写真爆火,明星复古营销为何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