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购物狂欢开始啦!
本想观望一下
但面对诱人的广告
忍不住又“剁手”了
是什么让你克制不住消费的冲动?
今天就来了解下背后的心理学知识吧。
+
"疯狂购物"背后的心理学
1. 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 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如果商品不打折时,不购买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付出成本,因此心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一旦商品打折,不买好像就意味着损失,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购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2.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指人们在拥有新物品后,不断 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 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比如,我们买了一件大衣后,发现之前的穿搭与之不匹配,又买了与之相配的鞋子,包包……为了获得满足感,我们陷入了消费的漩涡,购买了非急需物品。
3. 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后, 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心理现象。
双十一已然成为了一场全民购物狂欢,各大电商不停地进行广告轰炸,营造了一种节日氛围,让人觉得就该花钱买东西。因此,这样氛围刺激了我们的消费欲望。
4. 重获控制感
购物可以重新获得一种控制的感觉,在不同的商家进行选择考量,下单的那一刻让我们体验到自主控制感,这可以 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
在压力下,很多人会自感对生活控制力不足,借助双十一购物节,通过购物再次感受到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
了解“购物狂欢”背后的种种心理学知识,又该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呢?
+
如何理性消费?
1.列好购物清单
为了避免冲动消费,可以 按需求提前列一个购物清单,对照检查是否有已有物品能替代购买;如果确实有需要,就 只按照清单上的物品进行采购。这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 分辨什么是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
2.设定冷静期
当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物品,最好能够在买前告诉自己:“先看看再说,过几天我再来买,反正放在这里又跑不了。”如果购买前实在无法忍受欲望,最好先退出购物APP,然后 在此阶段全面评估购买目的, 克制“冲动消费”。
3.避开消费环境
为了避免冲动消费,我们可以适当避开容易花钱的环境。比如最近这段时间尽量少登陆购物app,在 没有消费需求的时候少接触关于商品的信息。
4. 提升现实满足感
购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想通过消费缓解时,不妨尝试其他的减压方式,比如学一门乐器,看一本书、做做运动等,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提升心理满足感和控制感。
最后,祝大家“双十一”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能买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物品。
东风日产EAP
一个有温度、暖心的心理号
温暖 陪伴 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