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争议,媒体圈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5-05-19 13:39

15岁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的故事,让人震惊,也让人唏嘘。

1月24日,经警方证实,刘学州在三亚海边轻生,后经抢救无效去世。24日晚间,大同警方称已接到关于刘学州被买卖一事的报警,正展开调查。

悲剧发生后,与刘学州事件相关的微博话题#刘学州去世#、#刘学州舅妈#、#新京报# 迅速登上热搜,而与此同时,一些网友也对悲剧发生前的一篇报道进行了激烈讨论,甚至认为新京报不当的报道是挑起刘学州遭遇网暴的罪魁祸首。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传媒见闻梳理了刘学州寻亲事件的来龙去脉。

2021年12月,河北省邢台市人、在石家庄求学的刘学州受到孙海洋夫妇成功寻子的触动,给自己录了一段寻亲短视频:自己出生在2004至2006年之间,养父母从山西大同买的他。

视频发出后不久,刘学州在河北警方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但与其他家庭寻亲大团圆的结局有所不同,刘学州的寻亲之路充满争议,事件的走向逐渐引来“火星四溅”。

1月17日,刘学州在直播中称他的生母已经把他“拉黑”,因为他为了有个家,想让父母给他买房子或是租房子,结果被父母骂没良心,是“白眼狼”。

在这场直播中,刘学州透露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信息:父母在未婚时生下他,当年以6000元的价格把他卖掉用作父母结婚时的彩礼钱。目前,亲生父母已经离异并且各自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现在他有4个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直播结束以后,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刘学州的生母,对方表示“拉黑”只是想重新获得平静生活,“没想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使两家生活受到影响。”另外,他们还曾借钱让刘学州去三亚旅游。

报道一出,刘学州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网友攻击,评论区充满骂声,年纪轻轻的他被扣上了“心机男”的帽子。“要房”成了后续舆论争议中的重要关键词。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刘学州4岁时,其养父母在一次事故中身亡,养父母家的房子也被损毁。多年来,他在养父母家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舅妈的抚养下长大。1月18日凌晨,刘学州发布微博博文,疑似回应“要房”质疑:“这是我现在的家,我怎么去住?”


1月19日下午,刘学州发微博否认其生母的说法,并配上了一张新京报报道的截图。同一天,刘学州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计划针对亲生父母的相关行为,提起民事诉讼。


1月24日0点02分,刘学州发布微博长文,疑似有自杀倾向。该微博定位显示刘学州在三亚。


“出生被父母卖掉做彩礼,四岁养父母双亡,上学期间遭到校园霸凌、老师猥亵,长大遭二次遗弃、被生父母添油加醋颠倒黑白被网暴……”这是刘学州在长文中为自己定下的标签,此外,他还强调,自己并未提到买房,只是想要一个家。

长文最后,刘学州诉说了自己的心愿:“手机相册里有一些证据和录音,希望警察叔叔在最后也可以替我为我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还委托舅妈,他账户中50%的钱来自热心网友资助,希望捐给“石家庄市孤儿院”,给那些小朋友们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和好吃的。

凌晨2点过,媒体报道称,“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吃了药,被好心人发现后,正在医院紧急抢救。”之后,据刘学州的舅妈柴某透露,凌晨4点过,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同日,新京报删除相关报道并关闭微博评论,因为很多网友把新京报当时的那篇报道视作压垮刘学州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新京报只听信刘学州生母一方的说辞而不经过刘学州本人的核实,凭借媒体力量带头搞网暴,从而害死了刘学州。


新京报的报道到底有没有恰人血馒头?有问题的话,问题出在哪里?这起事件带来什么启示?带着上述疑问,传媒见闻联系了新闻界的教授以及资深媒体人,想听听他们的看法或感想。

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说,一个新闻最好要采访到当事的双方,这是最基础的。目前看网友的跟帖,好像说新京报只采访了死者的父母。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被采访的另一方是否同意采访,媒体是否能找得到?客观上经常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就不知道新京报的记者,当初是否想联系到死者,做双方的核实,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如果想联系却没想到联系方式,或者联系上了对方不愿意说,我个人感觉就不应该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说没有联系,为了抢时效性,这就存在问题。

但是核实的话呢,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就像我刚才说的,能找到当事人双方,那就更好了,如果找不到客观原因,我们是没办法苛求媒体来核实的。一个人的生或死,跟媒体的一篇报道可能有一点点关系,但是关系绝对不会太大,上纲上线肯定是错的。新京报即便有责,也是报道的平衡问题。

张威

深蓝财经联合创始人、易简财经创始人

刘学州跟他父母之间,刘学州是受害者,他父母是涉嫌犯罪,媒体怎么能够那么偏向于刘学州的父母呢?刘学州的父母说什么就发一篇报道,这样很危险。

类似的,假设在一起抢劫案中,媒体只听从抢劫犯的一面之词,洋洋洒洒地写一大堆传播出去,那么这肯定是严重的操作失误,我觉得新媒体也不会这样操作。

再加上刘学州还是一个未成年人,懂心理学的都知道,一个小孩在他六岁、十岁以前没有受到过父母的关怀,会有多大的创伤。媒体只听从其父母说辞的做法,会明显伤害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从怜悯和共情的角度来说,也不应该这样。

在新媒体时代,其实单边采访已经变得很正常,但即便单边采访也只能选择性的引用,不能完全支持某一边,而是应该在听信一边的时候平衡报道。

李晓晔

野马财经创始人

我认为《新京报》可能为了抢独家和时效性稿件发的急了一些,只有生母一方的说法,稿件的平衡性有缺憾,而且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当事方都容易美化自己、推卸责任给他人,所以需要多信源反复核实,才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且作为关注度如此之高的社会热点事件,可能没有考虑到稿件刊发后带来的影响,被生母指责的一方其实是未成年人,而且从小缺少亲情关爱、家庭教育,心理上并不成熟,脆弱、敏感,很遗憾刘学州走了这一步。他的事不仅仅是《新京报》需要反思,整个传媒圈都应该引以为戒,越是影响力大的新闻,越应该慎重落笔。

宋旭东(化名)

从业20年的主流媒体资深记者

媒体都有“三审制”,甚至还有“五审制”,但实际执行中审核有可能流于形式,看起来把关的人很多,结果还是出现了失实报道或导向错误的情况。

就刘学州事件来说,新京报肯定不会省掉三审或五审,但可能为了抢时间或独家爆文,晃一眼就过。但凡从编辑开始到责任编辑,再到签发老总,每一关稍有留意,都可能不通过这篇报道。

刘学州事件不仅仅是网络暴力的问题,我个人建议对部分媒体及当事人进行问责。

因为作为媒体从业者,稍微有点《未成人保护法》的常识,都会在涉及保护未成年人的时候,“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但媒体似乎忘掉了这个原则,只知道疯狂追求爆款爽文和百万+流量,大量新闻报道不化名,也不打马赛克,而且还要故意带节奏、挑矛盾,比如放大“买房”的爆点——我只看到满满的恶意。

一个未成年人,完全还是一个小孩的心智,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复杂、险恶的舆论风暴,说他被逼死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短暂的人生,始于被遗弃,终于被遗弃。新年即将到来,他已经死了,年仅15岁。

潘婷

央视记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根本要求,现在的有些媒体却只顾完成“新”的要求,片面采访、挖掘“奇特”新闻、大搞噱头…出了命案,舆论反噬,得不偿失。

刘芸(化名)

资深媒体人

新京报那篇报道绝对是把矛头指向了一个15岁的孩子,虽然我没看文章,但是看刘学州转的新京报那个微博的评论,是可以证实这个猜测的。

单边采访没有问题,并不一定要得出完全的真相才能发稿,但是一定要是多方取证,尽量去平衡还原事实,而非采取一面之词。

能不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向报料人发问?有没有穷尽各种技术要素,体现出尽可能去寻找对对方有利证据的倾向?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理解不完美,但是有错就要认,删稿是什么鬼操作?

刘远举

专栏作家

新京报单边采访有点问题,不过媒体的客观从来都不靠一家,而是多家媒体针锋相对营造出来的。

即便是单边信源,只要新京报没有为这段表诉背书,读者也有正确理解的义务。比如,父母的说法是不是真的,是否可信?即便以为是真的,也不等于就可以网暴。

读者不为自己的理解负责,也不为自己的网暴负责,同一群人,又开始网暴新京报。

装作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讨论问题,其实意义不大。

A股君(化名)

前媒体人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进行舆论监督。在刘学州事件中,某新闻媒体在刘学州被生母“拉黑”,明显有二次遗弃的嫌疑时,将舆论关注点引导到买房身上,造成舆论热点的偏移,有违媒体正向引导舆论关心未成年人的职业道德。

文章最后,传媒见闻也想听听屏幕前的你的看法,你认为新京报的报道是否妥当?欢迎留言与我们讨论~

网址:刘学州事件的报道争议,媒体圈怎么看?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83967

相关内容

媒体曝光李玟轻生细节引争议:报道自杀事件,怎样减少二次伤害?
新民晚报:孙杨与媒体打交道要学习刘翔
困在图片版权争议里的自媒体,该怎么办?
揭秘韩国演艺圈事件:从辉煌到争议,明星们的真实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盘点李娜争议事件:对球迷喊“闭嘴”多次舌战媒体
对媒体的负面报道怎么应对
媒体人如何看待医患事件?
媒体报道
学者由陈晓旭事件探讨媒体道德底线
黑料吃瓜热点事件:社交媒体爆料引发热议,娱乐圈商业圈黑料事件持续发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