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非遗”传播与传承
近来有关新大众文艺的探讨如火如荼,特别对新技术与新媒介带来革命性变革多有论述。我曾在之前的相关文章中写过,新媒介促生新大众文艺,即“新媒介赋予人民大众空前有力的自主便捷的文艺环境,人民大众凭借自身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艺的大众化和人民化”。但还要补充的是,新媒介语境不仅带来了大众文艺的媒介融合,也带来不同文化类型的融合。这不仅指新媒介催生大众文化和数字文化,也包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从古至今得到延绵不绝的传承,更在今天利用新媒介得以转化,成为推动新大众文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的融合发展路径。
主体重构:从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
新大众文艺生成的媒介基础正是当今媒介融合的语境,这似乎已经成为无需论证的常识。事实上,媒介融合最初的含义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播媒介之间的界限不断消弭。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恰好是大众媒介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这不完全是巧合,实则是因为,大众媒介丰富乃至解放了媒介最初的单向功能,在媒介共生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并形成多元融合的传播格局。而到了数字媒介时代,通过对文字和图像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互联网不仅具备了存储和传输海量信息的优势,还会根据接受者的兴趣,筛选出需要的信息。遑论如今人工智能带来的超越媒介形态,将图文视频等多媒体重新组合,在机器算法作用下,生成任意类型的虚拟现实艺术。
这种超越媒介形态的融合势必带来跨媒介叙事,也就是故事世界基于不同媒体平台展开。詹金斯用“融合文化”的概念来界定这种跨媒介叙事,“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等”。但这种从媒体到粉丝全方位资源整合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受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时候只是设想却难以实现,而且,文学作品在融合文化中处于何种位置其实也很难判断。这既不同于前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中心论,也不能在IP开发过程中沦为任意改头换面的噱头。
虽然融合文化以跨媒体性将粉丝视为积极受众,但并未根本上改变受众的文化经济属性,反而今天的文化融合,有可能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构主体。文化融合是指不同类型文化的融合,既包括某种文化类型内部对其他文化种类的渗透,比如《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些典型的大众文化,借鉴了传统神话元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绝佳案例,也包括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融合转化,比如此前的一些亚文化越来越主流化,从前躺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的文物,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实现文物“活起来”,也包括有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借助短视频直播重新被网友看见,获得年轻人的关注喜爱。
如果说媒体融合的背后依然是媒介权力重构,那么文化融合有可能在新的层面重构主体。这不仅指新媒体推动的素人写作,也包括蛰居在祖国大地上,拥有传统手艺的无名民间艺人。后者在没有文字记录也无法著书立说的历史长河中,仍保留了民间文化的礼俗、仪式和技艺,承载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得以重新发现和塑造。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借助新的传播方式从散布在祖国大地各处,传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不仅保持了绵延不绝的活态传承,更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了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转化。
事实上,文化融合固然离不开媒介融合的技术语境,但这并不会影响文化在赓续中传承。因为文化的发展不是新旧交替,而是在融合发展中推陈出新,更何况新旧本身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意味着,从媒介融合到文化融合的主体重构,为新大众文艺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新大众文艺不只是全新涌现的大众文化和数字文化,也应包括传统文化在新媒介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这种传承发展也经常以崭新的形式进行。
融合路径:非遗活化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
学者方李莉提出遗产资源的概念,强调当今社会的遗产不再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历史之物,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态之物,遗产资源只有通过不断活化,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活态之物。事实上,这也符合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作为历史经典的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理应在当代社会得到传承发展,并适应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利用新的媒介形式推动文艺发展。这里说的媒介不仅是传播媒介,也包括物质媒介和符号媒介。如作为保留文化遗存的博物馆,其存放和展示的实物既是物质媒介,也是符号媒介,面向公众进行的展演活动构成传播媒介。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是将旧物束之高阁,沦为知识的储藏室,而要发挥展示空间的场景作用,通过对传统物质形态的展演,重新创造历史环境,让大众在活态历史中沉浸感受历史的温度。事实上,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都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密码,理应在活态传承中发挥新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语境下,通过和大众日常生活的结合,展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让传统技艺在媒介融合和文化融合中,推动大众文艺的发展。
在传统认知中,传承人的身体在场是确保非遗活化的关键,在活态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承人具身性的传承过程不复存在,而是演变为信息化的传播场景。而如今智能社会的到来,更将传承人身体的远程在场变为虚拟在场,成为活态传承的新形式。尽管作为传统文化的非遗,需要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但这并不意味着遗产不需要因时而变,相反需要在新的经济和社会语境中发挥作用。这也就适应了新大众文艺的传播方式和形态。后者既强调媒介技术的加持,也意识到大众群体的积极性,同样符合非遗活化的特点和渠道。这里说的大众不仅是接受者也是生产者,既包括作为受众群体(但又非消费意义上的大众),更多是来自民间但具有传统手艺的传承人,类似作为新大众文艺主体的素人,或者说劳动者。这些劳动者连同自身的技艺,在新媒体中得到再发现,进而发展为大众文艺主体的多元融合,尽管大多是无名者,但也不乏具有流量的网红达人,确实给非遗传播带来了社会效益。
比如非遗借助短视频的走红,就是非遗成功出圈,并且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典型症候。最典型的是李子柒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完整展示了雕漆、纺织、蜀锦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不仅使观众感受到艺术价值,也将历史背景和传承故事寓于其中,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遗产。除了有李子柒等人带火的非遗短视频,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综艺节目也致力于非遗传播,每集集中展现某个地域的多个非遗项目,跟随主持人和嘉宾在大街小巷中,领略非遗的魅力,不仅在热闹的非遗街区展现了这些民间艺术,还结合非遗馆藏与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空间。这些节目在呈现非遗本身制作技艺的同时,还采取让非遗回归生活的叙事策略和美学手法,体现出“非遗+文旅”的实践方案,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以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这些大众化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把握了非遗的精髓,并推陈出新,非但没有使非遗失去原生态,反而使其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方式,发挥出大众文艺的作用,更利于其传承和创新式发展。
实现方式:“非遗大众化”的可能性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问题。但非遗文化的传承是要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性,还是要跟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演变?这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其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因为在我看来,文化保护的关键并不在技艺本身,而是其携带的文化密码或者说文化生命力,背后是传统社会奉行的观念习俗和宗族礼法,这是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绵不绝的根本所在。因为文化的生命力不仅是抽象的秩序编码,还有空间的存在和时间的绵延,体现在非遗之中,内含群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和集体记忆的形成,从而构成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更不要说,原生态和本真性本身就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非遗在今天的发扬中也越发他者化。今天对于非遗的保护(比如建立档案或者数据库),其实都是离开了生物生命体的分离保存,意义在于保护了现有的文化及其状态,但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其背后文化传统的生命活力。
非遗原本诞生在民间乡土社会,与近现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看似千差万别,但文化的发展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反而在高科技社会形成多重文化并置且相互融合的态势。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要尊重非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社会的整体语境下探讨其路径。事实上,非遗和新大众文艺的结合,不仅能为后者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在客观上带动非遗文化利用新媒介实现活态传承。因为文化的传承,并不只靠保存原始基因就能实现,甚至也不一定执着于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而是通过参与目前活跃着的文化生态,利用其丰富的遗产资源,进而成为新文化产生的基础。非遗保护的目的不是让其静态地存在,而是以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并生长在大众的生活之中。
技术赋能非遗的过程,不仅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传播的过程,也是非遗融入生活的过程。《2024年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的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分享量同比增长36%,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数据表明,濒危和小众的非遗不断走向大众视野,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传承。尽管短视频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但高速的信息流动,也使传统文化通过裂变式传播得以显现。非遗短视频的爆火,使非遗传承从现实社区转变到网络社群,进而形成虚拟空间的社群想象。这不仅前所未有地创造了沉浸式体验,还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议题,更极大推动了非遗的传播,规模数量远远超出了以往“以社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非遗传播者”。
从这个角度说,“非遗大众化”及其和新大众文艺的结合,不仅推动新大众文艺的融合发展,还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技术手段、媒介路径和展示空间,还可能将“大众文艺的消费型”,引导为“文化融合的参与型”乃至“文化传承的主体型”。后者建立在对集体文化记忆的群体性认同而非单纯的“生产-消费”机制之上,不仅有利于激发普通民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也同样是新大众文艺主体重构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网址: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非遗”传播与传承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92061
相关内容
当好非遗传承“守艺人”【李子柒:文化的守护者与非遗传承者的对话】
谢佰霖:非遗基因使艺术玩具传承文化魅力
当“非遗”遇上“直播” 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
文化中国行 | 海南非遗加强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焕发新活力 非遗正青春
薇娅谈非遗传承:传统手艺是内核,平台创新、活态传承是翅膀
地域性非遗音乐文化的“多维”传承
弦诗细乐话平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人王培瑜的艺术追求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光荣
千年匠心,非遗传承——中国白酒非遗项目大盘点,这些你都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