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优到张小斐再到魏翔,喜剧演员该如何升级打怪?
今年的春节贺岁档,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最大的黑马,此前名不见经传、如今挑大梁的魏翔也浮出水面。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可能只有喜剧片对演员的年龄和外表没有任何限制,有天赋就行。
当年的葛优,昔日的黄渤,后来的张小斐,如今的魏翔,为什么喜剧对演员的包容度和回馈如此之高?一战成名之后,这些走红的喜剧演员又面临着怎样的市场考验?
以黑马之姿捧红演员,喜剧的能量来自哪里?
虽然《杀手》是一部标准的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男主“毕生追求男主梦”的故事情节也有点老套,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观影过程依然是一次不错的情感体验。如果说邢文雄的成功改编赋予故事以内涵,魏翔则赋予了角色以生命。这是一个可以把喜剧片演出深度的演员,形象与角色强烈的反差令人耳目一新,也许因为首次挑大梁,魏翔还保留着某种年轻演员的天真和单纯,观众很容易把情感投射到他身上。
就像魏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演了20多年戏,第一次当主角压力很大,“因为主角要负责讲故事,负责人物情感,负责包袱”。值得庆幸的是,他撑起了这部戏。很多人有所不知,在这之前,魏翔已经是喜剧片中的熟面孔。他在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中出现过,现象级影片《你好,李焕英》中也有他的身影。和大多数喜剧演员一样,魏翔经受了行业和时间的检验。这也是为什么,《杀手》简直为他定做:一个42岁的男演员,多年引而不发,男一号魏成功给他再合适不过。
天生喜感,有足够的表演经验,生活阅历丰富,加上一张“十六的月亮”脸,魏翔在《杀手》中贡献了一个喜剧演员最好的表演。《杀手》不仅是部喜剧片,也是一部励志片。正如周星驰把《喜剧之王》演成了经典,魏翔塑造的这个死跑龙套的同样让人过目难忘。很多时候,演员和角色已经不分彼此——作为观众,你很难分得清,银幕上的魏成功究竟是不是魏翔本人。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喜剧片永远是电影院的刚需。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喜剧片的受众最广,它的群众基础是先天的,那些合家欢喜剧片更是如此。只要故事讲得好,演技达标,凭借一部贺岁片一夜成的名演员大有人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喜剧赛道不仅养人,而且擅长推人。
纵观中国电影史,最卖座的明星,从周星驰到成龙,从黄渤到沈腾,他们出道之初,多少都是凭借喜剧片或带喜剧元素的电影打开局面的。喜剧在全世界的电影院都是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
魏翔的一夜成名再次证明,中年男演员想厚积薄发,喜剧赛道是个很好的选择。但这并不是说,从此魏翔可以高枕无忧了。当下的喜剧赛道上不仅挤满了人,即便已经成名的喜剧大咖们,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职业危机。
路径和时代不同,但喜剧演员的悲欢大抵相通
与魏翔一样,喜剧片一代宗师葛优出演贺岁片《甲方乙方》时,也正好四十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葛优就为自己赢得了“葛六亿”的绰号,意指中国有六亿人认识这张脸。他今天的成就,当然和自身的演技有很大关系,但是机遇也很重要,这个机遇就是他最早瞄准商业喜剧片这个类型。想象一下,在创作旺盛期,他没有遇到“冯氏喜剧”,出演从《甲方乙方》到《大腕》等作品——他只是个离大众生活很遥远的戛纳影帝而已,而不是后来的“葛六亿”。如果没有贺岁喜剧片的衬托,戛纳影帝葛优的国民基础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坚实。
与葛优的境遇相仿,黄渤在2016年左右就为自己赢得了“卅帝”的别名:凭借宁浩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一夜成名,在2012年到2013年,他主演的电影票房加起来超过30亿元。从《泰囧》(12.66亿)到《西游降魔篇》(12.46亿),几乎清一色的喜剧片。
原本在正剧赛道如日中天的王宝强,也凭借喜剧转型,完成了从电视向主流电影市场的进阶。在最好的时候,他遇到了徐峥和《泰囧》。《泰囧》对于王宝强,正如《甲方乙方》之于葛优。这部喜剧冒险片12.67亿的票房成绩,让王宝强进入一线大咖的行列,成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主演。
与葛优和黄渤等喜剧片前辈相比,魏翔的优势是,他今天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以及更发达的电影放映网络。以葛优主演的《甲方乙方》为例,1997年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总票房是3000万人民币,其中1150万的票房收入来自北京。到了2022年,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三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已经增加至23.5%——这和县级城市影院银幕达到28525块的现实分不开。毋庸置疑,魏翔们的时代已经来临。
与此同时,他的劣势也很明显。我们仍以葛优和黄渤为例,自从踏入表演行业,两位演员涉猎的电影类型可谓多元化,从严肃的文艺片到商业喜剧片,应有尽有。魏翔则从出道之日起,似乎和“搞笑”这个标签牢牢地绑在了一起,他走的似乎是“沈腾式”路线。但问题是,央视春晚起步、手握国民综艺,且有开心麻花的强大资源,沈腾的喜剧之路很难复制。
好在魏翔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我很喜欢演悬疑片,那种人物情感很丰富、可以随着故事流程转换的电影,比如说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那种。”
事实上,从葛优到黄渤,这些看似专攻喜剧的演员们,无一不是能驾驭多种类型的演技派。问题在于,市场会不会给予这些被贴上“喜剧”标签的演员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喜剧演员的忧伤,荒诞而真实
对幽默的阐释,某种程度上来自于演员对生活的理解,相比其他类型片,喜剧片其实更挑人。
很多人有所不知,长相普通的王宝强的正式出道,和喜剧片完全不搭界。他的银幕首秀是李杨导演的《盲井》,本片让他拿到了2003年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奖(汤唯也拿过这个奖)。黄渤之所以能用喜剧片实现突围,靠的是人格魅力和演技实力,这和偶像派靠颜值吃饭有本质区别。
前辈们的范例证明,要想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必须成为多面手:无论是严肃的文艺片,还是纯商业喜剧片,无论正派还是反派,都要涉猎,而不是将自己定位为只为逗观众一乐的“喜剧演员”。
然而,不管是从前还是当下,喜剧演员们都面临都加严苛的职业环境。即便顶流如葛优,2013年出演《私人订制》后,也再未推出过重磅喜剧作品。事实上,2010年后,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捕捉年轻人的表达喜好,成了摆在电影人面前最大的难题。
王宝强在演完《唐人街探案》系列后,同样面临着发展桎梏。一方面,他对动作喜剧这种商业片叙事风格已经驾轻就熟,另一方面,动作喜剧的创新这几年出现乏力的征兆,正逐渐被主旋律影片取代。和王宝强一样需要应对资源匮乏的还有张小斐,演完《你好,李焕英》之后,这位女演员尚未拿到第二个类似于李焕英这样的好角色。
毫无疑问,在电影高度产业化的今天,以魏翔为代表的喜剧演员面临的竞争压力,与葛优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喜剧人才的储备和供应有多猛?《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那些后起之秀只是冰山一角。42岁的魏翔需要对决的,全是处于爆发期的90后,从王皓、史策到蒋龙、张弛,不可计数。可以这么说,今天中国影视圈最不缺的就是“笑星”。
在行业规模收缩的当下,分配给喜剧演员的资源少之又少。喜剧演员的忧伤,某种程度上也是所有演员的忧伤。升级打怪之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为数不多的偶发机遇,也只会是留给那些有恒心、清晰明白自身优势和定位、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网址:从葛优到张小斐再到魏翔,喜剧演员该如何升级打怪?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93584
相关内容
魏翔:从武警到喜剧演员的奇妙旅程贾玲与张小斐:从喜剧搭档到新篇章的探索
张小斐:从“斐妈”到“斐哥”,帅瘾难戒的魅力之旅
张小斐与贾玲:从闺蜜到荧幕姐妹
豫剧名家汤玉英曾与葛优合作拍电影 ‖贾凤翔
从顶流到平淡,高叶与张小斐的星途转折点
张小斐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龙蛇混杂名利圈张小斐就像异类
身价上亿的魏千翔,如今把表演作为副业工作,难怪出演的作品很少
贾玲为张小斐庆生称其为“大碗一姐”,张小斐一年没拍戏应该怪谁
喜剧演员张小斐,为何深得贾玲力捧,4登春晚舞台,这才是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