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上半年,一股冷风再次席卷影视行业,揭示出行业内部的微妙变化与严峻挑战。各大影视公司在刚刚结束的财报季中,纷纷揭开上半年的业绩面纱,揭示出一幅喜忧参半的画面。本文将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深度剖析影视行业半年考的现状,揭示爆款减少、行业再度“入冬”的现象及其背后原因。
一、业绩下滑:过半公司陷入困境
梳理17家A股和4家港股电影、剧集相关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不难发现,多数公司面临业绩滑坡的困境。在17家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实现了营收正增长,而在20余家主要行业参与者中,上海电影、光线传媒、欢瑞世纪等少数几家公司实现了营利双升。市场对此早有预期,上半年电影市场整体票房同比下降,尤其是第二季度的表现尤为低迷,剧集市场的供给量也低于去年同期。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影视行业面临的普遍压力:单纯的影视主业增长乏力,降本增效与非影视相关业务的增长成为部分公司盈利提升的关键。
二、头部效应凸显:押宝大片决定生死
上半年,电影市场的整体疲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爆款的匮乏与头部影片对大盘拉动作用的减弱。据拓普研究院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内地电影总票房237.73亿,同比下降9.50%,仅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76%。在缺乏强有力票房引擎的情况下,市场大盘遭受重创,特别是在4月至6月期间,强片的缺失导致市场票房急剧下滑。
这种情况下,影视公司的业绩分化往往与其能否押中头部电影紧密相关。中国儒意凭借《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熊出没·逆转时空》四部票房超10亿的大片,上半年营收猛增128.73%,成功扭亏为盈。光线传媒同样凭借《大雨》《第二十条》等影片的亮眼表现,净利润领跑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实现翻倍。然而,北京文化和欢喜传媒则因未能押中爆款,营收、利润双双大幅下滑。
三、院线之困:票房下滑与竞争加剧
面对电影市场整体票房的萎缩,内容制作公司尚可通过头部大片获得喘息之机,而院线公司则不得不直面市场的残酷现实。上半年,影院票房体量显著下降,票房250万以上的影院占比仅为25%,较2022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更是大幅下滑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院线竞争愈发激烈,新建影院与银幕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单影院、单荧幕收入面临稀释风险。
头部院线上市公司中,仅上海电影实现营利微幅增长,其余六家均遭遇营收、净利双降。以“院线一哥”万达电影为例,尽管市占率保持稳定,但受行业整体影响,国内直营影院票房与观影人次均出现两位数下滑,二季度更是亏损严重。横店影视、金逸影视等公司也因二季度票房收入大幅缩水,导致上半年业绩滑坡。
四、剧集市场:冰火两重天
与电影制作公司相似,剧集公司同样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景象。新丽传媒凭借《热辣滚烫》的票房佳绩与《与凤行》《庆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等剧集的热播,实现营收、利润双丰收。百纳千成、稻草熊娱乐等公司也因播出剧集的增加,业绩有所提升。然而,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柠萌影视等知名剧集公司则面临营收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
剧集市场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到长视频平台的业绩。腾讯视频凭借新丽传媒的爆剧,上半年会员数实现增长;而爱奇艺则因爆款机制“失灵”,会员服务收入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五、展望下半年:更冷还是转暖?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无疑为下半年的影视市场敲响了警钟。总票房同比下滑44%,观影人次近乎腰斩,头部影片匮乏成为显著特征。中秋档与国庆档的前景亦不明朗,观众期待值普遍偏低。对于光线传媒等上半年营利双增的公司而言,下半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新片储备与市场反馈均面临考验。
六、行业出路:钱从何来,优质内容如何破局?
面对当前影视行业的困境,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提出疑问:“制作公司钱从何来?”资金短缺、优质内容稀缺、社会资本对电影行业的投资减少、行业公司上市与再融资步伐放缓,共同构成了当前行业供给不足的复杂局面。然而,电影制作周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认为,影片制作周期与市场需求的错配,导致供给减少,但并非“片荒”。
尽管如此,王长田对未来依然抱有信心。他指出,行业正在积极应对,提高制作效率,监管层面释放的宽松信号也激发了创作热情。只要行业上下共同努力,短期内有望修正供给问题,无需过度悲观。
综上所述,2024年上半年,影视行业再度遭遇“寒冬”,业绩下滑、爆款减少、院线受困、剧集市场分化等问题交织,构成一幅复杂的行业画卷。然而,行业内部的创新与变革并未停滞,优质内容的创作与投资依然是破局的关键。面对下半年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影视行业唯有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寒潮中找到生机,迎接未来的曙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