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撕拉片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5月16日,时代少年团为某团购品牌拍摄了一组美味主题的撕拉片,七位成员一起亮相,带动粉丝狂欢。当撕拉片搭乘上商业化,再度证明了其当下热度。
而从围绕着这些撕拉片是否“P过”的争论,或许能进一步看到,这场狂欢背后的行业性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明星撕拉片被品评美丑,其排队打卡似乎已不只是蹭热度,而在大众关注下发生了动作变形,隐性放大了撕拉片的某种特性,即通过即时成像“还原最真实的形象”。
明星们基于普遍的容貌焦虑,希望自我证明;而信息过载的时代,观众对精美包装之下的明星容貌同样存在疑虑,希望打开一条“真实”的渠道。
如此“围城”,其实大家都不陌生。
这或许是撕拉片狂欢背后真正的故事,而其所反映的,是娱乐圈里“美”的定义权的缺失,也是行业内外越来越严重的认知迷雾。
拍不拍?
许多人对撕拉片有印象,或许就是从明星们集体下场开始的,靠着明星们的美貌营销,出厂价70元一盒(10张)的撕拉片,暴涨成了单张300元的“奢侈品”。
早在今年初,摄影师@鲨川川为古力娜扎拍摄的“撕拉片”成功出圈,记录视频在小红书收获超20万点赞,带动了网友对撕拉片这一介质的好奇;随后伴随着鞠婧祎与@鲨川川合作的再度出圈,撕拉片被娱乐圈打卡的热潮正式启动。
许多粉丝、路人“催更”时会有如此声音:这种视频+出图的特点,撕拉片即时成像,没有中间修图环节,更能反映明星的真实外形。
在摄影师卫星看来,撕拉片的“真实性”其实很可商榷。
“它其实和拍立得、大头照这些类似,都属于一段时间开发的即时成像技术,现在都属于复古拍摄。其实是因为它有一种偏光模糊的画风,看起来比拍立得清楚,但因为存在细节丢失,反而能够形成人像的柔化,所以如果妆造到位、艺人状态好,出神图比较简单。”
这或许也是许多明星和团队都乐于加入这场狂欢的原因。艺人经纪灿灿告诉搜狐娱乐,他们第一时间为旗下的艺人都安排了撕拉片营销方案:“这年头有个正面曝光的机会,太难了。”
在灿灿看来,这不仅是个蹭热度的机会,更是外貌营销的良机:“其实你看,说撕拉片是抓真实感、日常感,但被好评的那些其实都有很好的雕塑感,基本上是‘大片’标准,只是成像精度和色彩会特别一点。”
图源来自网络
她还透露,“虽然撕拉片是不能P的,但上传到社交媒体之前,一般都会做一些微调,来保证营销的效果。”
“毕竟现在有多少艺人还能靠‘大片’出圈?这个热度窗口是值得抓的。”
早些年,艺人甚至素人靠一张照片出圈、或营销“XX感”的动作是非常普遍的;包括运作“X大校花/校草”等标签、为出道做前期营销,也基本是靠照片。
只是后来伴随着话题场信息量过度饱和,类似的营销难度越来越大。而不可否认,照片营销如果能出圈,其实收益极佳;灿灿也提到照片出圈还有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转化为递到全行业面前的“见组图”,“因为照片出圈直接被导演看中演上戏的,过去不算少见。”
而撕拉片这种天然的营销功能,已经进一步吸引了近期开播的一些剧集,主演CP先后拍摄了撕拉片进行推广。
但艺人工作室成员罗杰对撕拉片营销会有疑虑,“当所有艺人都开始发撕拉片,它就会自动变成一场比赛,谁好看大家未必都记得住,但谁如果拍得不行,会被黑很长时间。”
那么,为什么有些拍得不好还要发?罗杰认为这其实反映了艺人在这个环节里的话语权,“艺人团队大部分时候,都只会告诉明星你很美很好看,所以其实不排除艺人个人和团队的标准失衡。另外,不排除有些团队只想蹭热度做个粉丝狂欢,没想到就‘被比赛’了。”
“只能说,艺人永远是有容貌焦虑的,也永远有证明自己容貌的需求;尤其是在现在的话题场,这样的需求是被放大了的。”
“普”
围绕着明星群体的外形,近些年话题场上的讨论不算友好,比如见词“普”就很说明问题。
对于明星来说,谁也不想和这个字沾上关系。
罗杰认为,出现类似讨论的源头,肯定是观众对于内娱人才选拔的不满,即所谓内娱“丑娃娃”当道,“但很快这种讨论就被泛化、被利用了,一方面,它会被用来贬低一些演员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会成为饭圈相互攻击的一种武器。”
当多数明星都遭遇过“普”甚至“丑”的讨论,如何进行回应甚至反击,已经成为艺人团队的必修课。
首先是妆造团队的配备。这已经成为粉丝会普遍讨论的话题,比如某明星更换妆造之后状态提升或下滑,如果表现不佳就会被粉丝集体要求“换妆造”。
此外不少明星进组拍戏,也会单独邀请熟悉的妆造进组,还因此出现了所谓“半永久造型”等话题。
其次,保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物料,给团队带来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灿灿透露,包括日常的九宫格、Vlog、短视频等营业,以及剧组路透、古风写真以及如此次撕拉片这样的造型营销,都正在成为团队的常态化工作。
“出片质量一定要有保证。”灿灿表示,“说实在的,现在互联网的环境不算友好,对艺人的心态不可能没有影响,他们也会非常注意出物料的情况。所以团队确实是需要通过‘夸夸’给艺人一些信心的,同时也必须在外形营销上多下一些功夫。”
目前卫星也和几家艺人工作室有合作,他能够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压力。“不同的艺人都会有自己很在意的点,所以会需要我们这种长期合作方,基本能结合他们的需求快速调整到位,毕竟哪怕是出图速度,现在的要求也很高。”
卫星认为,这个过程其实存在某种恶性循环:“因为话题环境不友好,艺人的压力其实很大,过去出现过一些过度整容的情况,现在就是长期医美和节食,然后出图也要是精修图;而这就会放大观众的认知障碍,对‘真实感’有了很高的要求,反过来又形成了新的‘内卷’。”
或许恰恰是过度的容貌营销和包装,造成了观众方面的信息过载,也让他们对明星外形的“真实感”有更多热情。当这两方面的需求相撞,才有了这波撕拉片热度的烈火烹油。
而这种双方都无法自洽的“围城”背后,是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错位陷阱。
谁来定义“美”?
对演员外形的高要求,其实可以进一步精确范围,首先针对的是流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偶像型艺人。
在制片人向通看来,行业里的外貌焦虑,“其实和观众的预期是有关的,如果‘美’是艺人最主要的标签和资产,那么就需要去维护这种品牌。”
“过去的明星艺人其实会更多元化,保持良好的外形或身材一般是基于职业道德;但流量时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艺人,他们可能最主要输出的形象就是‘好看’,也是因此聚集起来的粉丝,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价值,那么这种焦虑感就会放大。”
但他也指出,伴随着行业营销能力的加强,部分平台和公司会认为,是可以凭借手中的资源“捧谁谁火”的。“说直白点,其中有些的外形是达不到观众预期的,如果再遇到妆造翻车,就会出现观众骂‘内娱丑娃娃’的情况。”
同时,这部分艺人出演的角色,和过往也有很大差异,因为大部分偶像剧都是基于网文IP改编,其中对角色的外貌描写往往是较为夸张的“帅到窒息”、“倾国倾城”,也会进一步加大观众的预期违背。
罗杰认为,目前话题场对明星外貌的“挑剔”,一定程度上存在观众以外貌为切入点,表达对内容供给侧整体的不满。
“客观来说,大部分艺人的外形都是过关的,之所以会有‘普’或者‘丑’这样的讨论,一是行业选人标准不明确,观众对于资源咖肯定会有质疑;二是很多作品的质量不佳,妆造是其中的重灾区,而观众感知到的首先就是演员‘不好看’。”
这种情绪的溢出,也是行业内容貌焦虑的一种主要诱因。而其能够代表的问题,是行业内容在诸多方面与观众预期出现错位,并逐渐累积后,形成观众对行业整体的“不信任”。
撕拉片事件的热度,或许就来自于观众认为有机会打破信息迷雾、建立“真实”认知的需求。期间获得好评的艺人,甚至会因此获得一定的路人缘。
如向通所说:“行业越是包装、营销、控评,观众就越对信息的真实性有需求,这是恶性循环的发轫,也已经是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以看到的是,这也是如今行业内容升级的实质,平台通过减少使用替身、使用原声,在营销端放大直播等互动力度,强化观众的交互性和参与感。包括此次撕拉片营销,也能够满足观众更多打开行业的“真实”一面。
但对于行业的变革,这或许只能算是个开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