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怎么“粉”是个关键 | 人民日报评粉丝之一
周珊珊 人民日报评论
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独特的粉丝文化,推动了“粉丝经济”发展。有数据显示,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
如何引导广大粉丝群体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系列评论,和读者共同关注并讨论这一现象。
——编 者
近年来,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个群体,引发人们思考。
人们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一盘磁带、一幅海报、一部电影就能形成一批“追星族”。如今,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从演唱会到见面会,多元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粉丝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选择空间。而“追星”的方式,也从以往自下而上的仰慕,变为更加直接的接触;从以往多局限在私人空间和熟人圈子里的交流,变为粉丝之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更加扁平化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及其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成为关键。据媒体报道,2018年微博上的娱乐明星粉丝年度累计总人次达到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线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
追星当有规则意识 | 人民日报评粉丝之二
石 羚 人民日报评论 3天前
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用理性涵养粉丝心态,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正能量
粉丝不仅要保持“人人独善其身”的自觉,更要实现“人人相善其群”的格局
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新中国70华诞,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微博、贴吧为阵地,用图片、留言、话题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自豪,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这些年轻人的真挚热情令人感动。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攒专辑、建贴吧到打广告、顶数据,粉丝群体不再满足于文化产品的单纯消费,而是深入参与到娱乐活动的策划传播中,成为“生产型消费者”。从观赏者到互动者再到“造星者”的转变,令粉丝群体得以在文化市场一展其才,也使粉丝活动走向线下。
需要指出的是,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不久前发生的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公开售卖明星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事件,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而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更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个性追星,不可任性而为;社会规范失守,粉丝群体就可能失序。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用理性涵养粉丝心态,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正能量。
粉丝不仅要保持“人人独善其身”的自觉,更要实现“人人相善其群”的格局。现实中,人们欣喜地看到,日益成熟的粉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粉丝个体的非理性追星行为。“谦逊、礼貌、谨言慎行、自律”等形象正在成为粉丝群体主流。比如,开完演唱会后的场馆,粉丝们把座位上的垃圾清理完后才离开,很难再看到以往演唱会后垃圾遍地的现象。事实证明,粉丝的真情实感,只有合理合法、文明有序的表达,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对个别违法失德行为“零容忍”,把规矩立起来,才能把社会规范的红线内化为心中的底线,让文明追星的行为始于自发、终于自觉。
面对数量动辄上百万、千万的粉丝群体,相关部门应善于抓住重点,突出精准引导。对文娱行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加强监管,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和商业模式裹挟;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情,以适应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的冲动;督促明星以身作则,为粉丝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群主、版主等活跃粉丝发挥更积极作用……针对粉丝活动的关键环节、关键群体,有的放矢、精准施治,才能让庞大的粉丝群体稳健运营、秩序井然。
粉丝“抱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让粉丝群体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需要刚性制度,也需要温和疏导。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好故事的巨大“引力”,吸引粉丝通过现场观影、线上乐器接龙等方式为祖国点赞;一些明星投身留守儿童资助、图书馆援建等公益项目,大批粉丝参与其中……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优质明星搭建起主流文化和粉丝群体的沟通桥梁,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