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漫遇上传统,看英国人是怎么结婚的(二)
在之前《当浪漫遇上传统,看英国人是怎么结婚的(一)》一文中,我们详细讲解了英国人结婚前的请柬发放、新人单身聚会等步骤,本文继续讲解英国人结婚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婚礼仪式。
虽然很多英国夫妇会在婚礼前一年将预留日期卡寄出,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在那之前就开始了。英国新娘们几乎是在订婚的当晚或者第二天会买一本新娘杂志(Bridal magazine),开始筹划梦中的婚礼。杂志面的内容包括场地推荐,婚纱选择,婚礼准备期间的膳食,婚礼当天舞蹈的教学,怎么做婚礼蛋糕等,囊括了从单身趴到新婚夫妻度蜜月的方方面面。
或许你想问为什么西方新娘都如此执迷于订阅这本杂志?原因很简单,西方没有我们国内婚礼庆典公司这个概念。因为人力成本的原因,请婚庆公司的花费将是非常巨大,因而这种一条龙的服务基本只存在社会名流这个圈子里。当然这也是因为西方教育从小非常讲究个性和DIY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会觉得把婚礼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流水商业化操作不讨人心,而婚礼这个特别日子一定要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才会有意义。
英国婚礼的几种形式
我曾在前文中曾提到英国婚礼目前有教堂婚礼(Church Wedding),世俗婚礼(Civil Marriage,又称Registrar Wedding,即公证注册婚礼)和人道主义婚礼(Humanist Wedding)三种选择。
头两种非常好理解。若新婚夫妻双方都是虔诚教徒,宗教婚礼自是首选,仪式地点则选在当地教堂。这也是很多传统守旧英国家庭的选择。国内现在有部分年轻人非常喜欢教堂婚礼,不过本身却并不信教,这点让西方人难以理解。宗教对虔诚信徒而言意义重大,他们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浪漫或者拍照好看而选择教堂婚礼显得非常荒谬。
而世俗婚礼(Civil Marriage)非同于宗教婚礼,是由法律认可的婚姻,类似于国内民政局登记的概念。不过与国内新人只能去民政局排队不同的是,在英国,注册婚礼的仪式和婚宴是同一天举行,婚礼司仪会在那天亲自来到婚礼场地进行公证。这也是大多数选择世俗结婚的英国年轻人的做法。还有一种比较便宜的做法便是新人双方约好去市政厅注册(需要提前预约),简单仪式后便在法律上结为夫妻,也就类似于国内“领证”的概念。我们经常看报纸说某明星在国外注册结婚,说的就是这种形式,只需交很便宜的审核注册费。这种做法显然在西方人中很不流行,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将领证和婚庆分开的习俗,并问你难道在众人祝福下签字结婚然后一起庆祝不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由于世俗婚礼的使用范围更广(比如双方中有一人信仰其他宗教或者完全不信教),婚礼仪式举办地的选择也就更加多元化,如城堡,酒店,庄园等各非宗教场合都可用。
人道主义婚礼(Humanist Wedding),近一两年很受英国年轻人欢迎。它和世俗婚礼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最初都是在不愿被宗教束缚的人群中流行起来。然后相比于宗教婚礼的教条化和世俗婚礼的程序化,它带有更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个仪式的口号用一句话来总结基本就是,我们爱花爱草爱自然,但是我们更爱人类自然相爱。就英国而言,人道主义婚礼目前只有在苏格兰是合法的,即只有居住在苏格兰才可以通过人道主义协会注册结为合法夫妻。而在英国其他地区(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在仪式前先去市政厅注册,然后在仪式当天再由英国人道主义协会(British Humanist Association)派来司仪主持两人婚礼仪式。也是因为如此,部分保守人士发现这种方式难以接受,“天呐噜,你们签字和举行仪式居然不是在同一天?而且签字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场?那要这个人道主义婚礼和司仪有什么用哩?”
婚礼的场地选择
近年来庄园婚礼在中产阶级家庭里非常流行。如果是教堂婚礼,那么婚礼仪式后的活动就移往附近的庄园进行,如果是后两种婚礼的话那就更简单,整天的活动都在一个地方举行。英国人非常注重隐私,与国内结婚是值得庆祝的喜事就算路过也要停下来看看的观念不同,他们有着不干我事我绝不凑热闹以及不干你事我为什么要秀给你的心态。所以在租用婚礼场地时,大多人是把整个场地包下归为己用,或者至少包个半场。不过由此造成的费用也是非常惊人(通常这种类型的庄园按租的房间数收钱,打个比方,比如会客室100磅,餐厅200磅)。不过还好英国最不缺的就是庄园,所以选择的余地也是非常之大。为什么会流行庄园婚礼呢?因为庄园里什么都有,最适合办婚礼呀。有花园和绿地让人拉家常吃点心,有舞厅让大家晚上一起嗨,还自带酒吧可以买酒,闹完了还有房间让人住,能够把所有宾客照顾的这么周到的,估计也只有庄园了。
婚礼当天清晨准备
按照英国传统习俗,新人自仪式前一天开始就不能见面(因为男方都单身趴去了),所以早上的准备活动也都是分开进行。一大清早新娘,新娘母亲和伴娘团就会穿上印有各自身份的睡袍(通常都是背后印着很大的“新娘”,“新娘他妈”,“伴娘”花体字)用早餐以及疯狂拍照,然后冗长的梳妆打扮再加上拍照,最后穿上婚纱坐上婚车一路拍照出门(虽然只是用个早餐,但是新娘婚礼当天必然迟到)。于此同时在另一边的新郎,伴郎和男傧相们也是忙着穿上传统燕尾服,戴袖扣,打领结,准备对戒,以及进行最后的新郎和伴郎演讲排练。等到一切准备待续,新郎这边会早早出发去婚礼现场等候。
新娘和伴娘团
英国一般婚礼仪式在正午11点至1点之间举行。新郎和男傧相会在这之前两小时到达教堂或者仪式场地进行最后的布置以迎接宾客。男傧相(Usher),其实直译为引座员,顾名思义在这里的作用是引导来宾到自己的座位上,并发放彩屑(Confetti)和仪典安排手册(Order-of-Service leaflet)。该手册里包含了当天仪式的所有内容,如司仪或神父祝词,赞美诗,以及新人选择的圣经选段(即Readings,如果是非宗教婚礼,则会选择双方喜欢的诗歌或文章片段)等。
等到宾客入座得差不多以后,牧师或者司仪会宣讲一些婚礼注意事项,无非是仪式中不能拍照,全场保持安静,然后让大家再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全场要一起说“阿门”或念诗句等等。整个过程中教堂会拉管风琴奏乐,若是非宗教婚礼的话,一般会在角落有乐队演奏或是播放音乐CD(乐曲自然又是新人提前选择的)。新郎和伴郎此时已在讲坛右前方站好,期间伴随不停地紧张发抖讲干笑话,随时准备迎接新娘出场。
新娘出场
等到教堂敲钟或者伴奏乐突然停止,就表明新娘已经到婚礼现场了。此时全场来宾起立,侧向入口处,迎接新娘。全场会响起新人精心挑选的婚礼主乐,通常都是对双方意义重大的乐曲。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婚礼进行曲》反而在这边不常听到,那都是电视剧演出来的,大部分英国人认为用《婚礼进行曲》作为婚礼主乐显得非常的俗气没品位。
出场顺序一般是伴娘先出场,新娘挽着父亲最后出场。如果新人双方亲戚或者朋友中有小孩(通常在三至十岁之间),仪式也会增设男女花童(即Flower girl和Page boy)这两个职位。女花童(Flower girl)会和听差男孩(Page boy,同时担任Ring bearer的角色,带着结婚对戒)一起出场走在队伍前方,且边走边撒花瓣。女童穿的是新娘婚纱的迷你版,象征着新娘的孩童时代。该传统最早出现在罗马时代,后逐渐演变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花童带着圆形花环出场。花环因为形似婚戒,喻意真爱无止境(True love has no end)。而现代西方婚礼在女花童设置上不再有人数限制,有时还会看见两个小女孩跟在新娘后面牵婚纱裙摆(Train)。等到婚礼主乐结束,新娘和父亲也刚好走到了讲坛前方的新郎面前,时间刚刚好。
新郎新娘穿着
等了这么久终于把新娘等来了。那婚礼仪式上新娘要穿什么才端庄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白色婚纱了,这还用问。其实英国新娘除了婚纱以外,还要穿别的。最早关于穿着的民谣出现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它是这么唱的: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and a silver sixpence in her shoe.
其中这前四句被称作是检验新娘打扮的金句,总结下来便是“有旧有新有借有蓝”。英国人认为新娘只有这样打扮才吉利。虽然如今很少有新娘会在鞋里放上六便士银币(象征着财产保全婚姻美满,最早起源于苏格兰新郎将硬币放在鞋里以求好运。这种做法在上一辈英国新娘中非常流行,通常将六便士藏于左脚。如今不再流行可能也与六便士不再通用,不太好找有关),但是前四条却依然被严格恪守。
“有旧”指的人家里人留下的旧衣饰,象征着传承,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用新娘母亲的旧婚纱改做成头纱。“有新”通常指婚礼当天的新衣饰,比如婚纱,首饰等,象征着乐观及希望。“有借”即向已婚妇女借来小物,如小针线包,耳环等,意为借来的幸福。而“有蓝”最早是指新娘身穿蓝色婚纱结婚。《圣经》有记载圣母玛利亚穿蓝色长袍,因此蓝色在基督教里一直与纯洁,忠贞和爱联系在一起。十九世纪以前,西方新娘可以穿除黑红两色(分别代表死亡和娼妓)外的任何颜色结婚,不过即使在那时蓝色却是非常流行的婚纱色,因而更有“Marry in blue, love be true”的说法。十九世纪后新娘多穿白色婚纱,所以会选用蓝色小配饰,如蓝色珠宝,婚鞋等来搭配,其中最传统的是藏在新娘婚纱下的蓝色吊袜带(Garter,与此相关的习俗便是新郎把吊袜带抛给在场未婚男性,与新娘抛手捧花类似)。详情可参考:英国婚礼中新娘的穿戴传统知多少
其实真正白色婚纱的出现是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婚礼上,维多利亚女皇身穿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白色婚服且不戴任何皇冠配饰出场(白色在当时象征着哀悼),此后白色婚纱开始流行起来。如今大多流行的婚纱是无袖(Sleeveless)和抹胸(Strapless)两种设计,其原因在于容易量身修改。不过近几年来英国的婚纱又有复古趋势,维多利亚时代的长袖婚纱因为端庄典雅又开始流行起来(详请参见凯特王妃的婚纱)。
新郎穿着就是传统的燕尾服(Tail coat),其他细节包括穿在里面的马甲和衬衣,袖扣(Cufflinks,通常为金银色,有的会搭配婚礼选择特质的花纹),领结(Cravat,并非一般所见的领带Tie,而是更粗更宽的一种),以及藏在裤腿下非常耀眼的彩色袜子,整套搭配很能反映英国人藏在绅士外表下闷骚的性格。与新娘婚纱订做不同,新郎和伴郎团的燕尾服一般会提前量好尺寸去租借(毕竟大多数人一辈子就穿这么一次燕尾服。而新娘的婚裙至少还可以改作成小孩的洗礼裙或者女儿的头纱)。
婚礼仪式
仪式是伴随着牧师宣读圣文开始的,随后奏乐全场起立跟唱由新人选好的两首赞美诗。对于自小接受圣经教育的英国人来说,歌词旋律都铭记于心,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外来人士,仪式前发的仪典安排手册(Order of Service)就非常有用,直接照着上面的词跟唱即可。
如果是非宗教婚礼,就没有唱赞美诗这个环节。接下来就是readings了,即朗读圣经(用于教堂婚礼)或者新人喜欢的文章选段(另两种形式的婚礼),一般有两到三篇。其实说了这么多,教堂婚礼和注册及人文主义婚礼的主要区别就在这些细节上。
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宗教的原因,教堂婚礼在诸多选择上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如教堂有着明确规定不能进行装饰改变教堂模样),而对于不是特别信仰宗教而又讲究个性的英国年轻人而言,反而会觉得整个仪式过程非常长篇累牍,又不能很好的展现两人婚礼当天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前来朗读的人可能是新郎新娘的父母,伴娘和伴郎团中的一员或是其他密友。被选上来朗读的客人也都很重视,一般几个月前就开始在家练习语音语调,有的甚至还会全篇背诵下来。朗读完后,就是宣誓了,这个时候听差男孩(Page boy)会从观众席跑上来把对戒交新郎。如果没有听差男孩的话,这个任务通常会由男傧相中的一位来完成,而那个男傧相会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Ring bearer,说白了就是保管对戒的人。随后新郎和新娘会一字一句分别重复一遍牧师(司仪)的誓词,接着给对方把戒指戴上(通常新娘会在婚礼仪式前把订婚钻戒取下,仪式结束后再把订婚戒指套在婚戒外面。因而英国戴戒指的习俗是左手无名指最里层为婚戒,外层为订婚戒指。不过大多数英国女士在平时生活中也只戴简单的婚戒,只有出席重要场合时才会戴上闪闪发亮的订婚钻戒)。
听差男孩献上对戒
婚礼誓词一般有好几个模板供新人选择。教堂婚礼的话肯定会提到主,最耳熟能详的就是生老病死那个版本。我现场听牧师讲誓词时发现他的用词有些改变所以反而没有印象中那么俗气。念完以后,牧师(司仪)会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人反对啊?没的话就会说我现在正式宣布你俩结为夫妻,这事儿基本就成了。全场掌声雷动。
结婚证书签字和仪式结束
其实到这还没结束,因为结婚证还没签呢。新郎,新娘,两位婚礼证人(通常是首席伴郎伴娘)以及牧师(司仪)在宣誓结束后会走到旁边的小角落里(一般会放了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提前准备好的证书上签字(更隐秘点的会走到另一个小房间签字)。此时会再次奏乐,宾客也会简单闲聊,等到新人挽手再走出来时也就标志着整个婚礼仪式正式结束了。出场的顺序基本是按照牧师,教堂神职人员,新婚夫妇,伴郎伴娘,新人父母和在场宾客依次走出教堂(或仪式场地),不过同婚礼刚开始不同的是,此时新人的父母会互换位置(也就是新郎母亲和新娘父亲,新郎父亲和新娘母亲配对)挽手走出教堂,寓意结为一家人。
整个婚礼仪式就此告一段落,不过这后面的狂欢才刚拉开序幕。
作者:Cecilia W
网址:当浪漫遇上传统,看英国人是怎么结婚的(二)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38924
相关内容
结婚请柬上的浪漫语句【婚礼纪】浪漫满屋的结局?
新婚之夜的洞房花烛夜,揭秘传统婚礼习俗的浪漫时刻
传统婚礼六个步骤:构建浪漫永恒的婚姻桥梁
双鱼座与双鱼座的感情相处指南:当浪漫遇上浪漫
《明星婚礼揭秘:浪漫程序与传统仪式的完美融合》
当二代接班人遇上传统药企转型
明星也是人看娱乐圈明星如何浪漫求婚.doc
明星二婚的浪漫与现实中的二婚态度
恭喜撒贝宁领证结婚:跨国婚姻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