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校园发生的学生因心理承受能力过弱导致自残自杀类事件不断增多,小小年纪过早夭折让人叹息。
我们不用过于纠结谁对谁错,然而血与泪的教训,给我们的警醒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我国,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有一部分任性,自私,脆弱,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通常在遇到挫折时的反应是消极的,焦虑的,冷漠的,当抗不住挫折时,还会通过攻击他人,耍赖逃避来对抗挫折。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带来了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使社会,家庭,学校忧心忡忡。
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就算有之,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于挫折教育的认识不够!
有人说,苦难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人才进修的最好大学。于是,很多家长便将孩子送到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吃苦夏令营,美名其曰让孩子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可这样一次或几次有备而来的挫折,就真的能使孩子 应对成长中时不时迎来的风风雨雨吗?这究竟是不是挫折教育?事实上,挫折教育不等于是吃苦教育,棍棒教育!更不是说教教育!
首先,要正确认识何为挫折。用心理学观点来解释,所谓挫折,就是个体在从事某项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干扰,并难以克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常见的挫折主要有学习挫折,交往挫折以及情感挫折。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想要不遭受点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
其次,何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从而提高被教育者驾驭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教育。
正确的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能,矫正孩子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带来成就感,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
那么,挫折教育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上要么缺失,要么失败呢?
笔者认为,大致由于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学校培养人才模式传统、单一、僵化,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不够重视,而更多的还是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疏于对学生遭受挫折时的心理给予的正确及时的引导。
第二,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对挫折教育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于模糊挫折教育的真正要义,将挫折与吃苦混为一谈。家长的传统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是放养式教育观念,这类家长对孩子的品行不闻不问,对孩子的责任停留在管饱就行,至于孩子能否成才,抱着顺其自然的想法;二是雷厉风行的棍棒教育,这类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应该多多益善,一旦孩子受挫或者表现不佳,就会轻则竹笋炒肉,重则拳脚相加,更有甚者,人格侮辱精神摧残,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变得自卑软弱,从而更加抵触挫折教育。三是和风细雨式的保护教育,这类家长认为孩子永远是鸡笼的雏儿,大事小情都需要他们的理解指导和永久的呵护,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调低挫折的频率、力度、持久度,直到把挫折二字彻底从孩子成长的字典中剥离才肯作罢。
第三,社会对挫折教育的理解片面化,直线化。当今社会不再是成王败寇的社会,而是一个竞争激烈生存异常艰难的社会。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成功人士总是习惯夸大曾经遭受的挫折教育事实,令不少艳羡成功的人望而止步,视挫折教育为洪水猛兽,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要么自动忽略对下一代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要么认为给孩子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遭受挫折时,冷眼旁观或者讥讽嘲笑,冷酷无情的批判受挫的孩子。另一方面,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弱者的代名词,所有孩子都应该受到法律道德以及长者的关爱与保护,摒弃传统的挫折教育,采取现代最新教育理念,只有鼓励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全部潜能,从而使孩子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挫折教育,导致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一点点小小的挫折与打击。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认清挫折教育,在学校推行与加强正确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在学校如何推行与加强正确的挫折教育?
笔者认为,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挫折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到三因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因时制宜,就是指,教育工作者及时有效的对遭受挫折的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应对方案,解决途径,在践行方案中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思路,并且跟踪到底,直到学生抗挫折能力增强,能够独立自信的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就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就地取材,利用乡土教材和现实教材,选用合适的周边环境利用孩子所掌握的技能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空头说教,将模糊抽象的挫折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挫折,从而使孩子在现实挫折中得到磨炼与洗礼。
因人施教,就是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看人说话和办事,不能顶着一视同仁的旗帜,僵硬的用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去衡量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作品,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一定要区别对待。
基于这三因原则,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于开展挫折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生动化。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实际教育中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挫折,应让学生明确并认同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挫折不可免。挫折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要想成功大多数情况下必先经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的。因此,我们遭受挫折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至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第二:挫折能够成就人生。挫折给我们带来心灵的痛苦的同时,同样给我们成功的机会,勇敢面对挫折并战胜它,会使我们的处境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境遇从而走向积极的方向,破茧成蝶或者绝境逢生。第三: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
为了建立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直面挫折,笔者认为,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课,以抗挫折教育为专题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向学生推荐挫折教育有关的文章:《我不能倒下》、《战胜自我,追求卓越》,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关保尔在遭受病痛折磨后从一度想到轻生到最终鄙视死亡,从而走出心理阴影的精彩片断.....第二,将挫折教育穿插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谈骨气》、《过零丁洋》可进行气节教育;《荔枝蜜》、《纪念白求恩》可贯穿人生理想、价值观的教育;《梅岭三章》可进行乐观主义教育;《塞翁失马》可进行正确看待得失的教育,从中学生可以吸收健康心理素质的有益营养。第三,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建立一条学生心理保健的“绿色通道”。 学生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心结,直面自己的困惑,寻找原因,理清思路,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从而寻找到面对挫折的信心与挫折。第四,传统的名人榜样激励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名人如何面对挫折的真实经历,从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励志教育,增强对挫折的认识,树立从容面对挫折的信心。例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发奋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遭受病魔却坚忍不拔…… 这些都是挫折教育的生动教材和绝佳典型。第五,适时举办“打开天窗说亮话”谈心课或者类似的情绪发泄活动。俗话说“水满则溢”,当学生遇到过多挫折时,情绪容易出现极端化,心理失衡,行为易走极端而不可理喻,此时若进行积极主动的宣泄,把胸中之积郁和苦闷适当发泄出来,鼓励学生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情绪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第六,注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利用学校的每个角落,建设心理学长廊,宣传挫折教育,通过每一面会说话的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挫折教育,学会如何面对挫折的正确方法。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行为教育。为了使学生体验挫折,应对挫折,还需提供他们经历挫折的实践机会。比如说,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历、学识等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应当有的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写出生活的感受。这样既让其体验现实生活的艰辛,又磨练他们坚毅的品格。
当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挫折教育训练,把挫折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抓住各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契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竞争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困难和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学校挫折教育不能单一进行,需要与家庭挫折教育并驾齐驱、同时同步进行,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实施挫折教育收到成效。学校可以开设家长学堂,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为家长做专题讲座,普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从而让家庭挫折教育更好的配合辅助学校的挫折教育。
但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白挫折教育的要求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太高太严,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跳一跳都能够得着”的感觉,充分体念成功的喜悦,增强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二要特别注意学生挫折的数量,难度和强度,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也不能失度。三要始终牢记挫折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面对挫折的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而不是为了挫折教育而挫折教育,背离挫折教育的初衷。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动力火车的共同驱动下,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才能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一个大写的有强劲生命力的人!
编辑:武穴市教育局办公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