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演员翻红了,“流量”或重新被定义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丨少女L(金牌舆情官)
传说众多影视节目在招商引资环节中,只要PPT上标明“鹿晗、吴亦凡、李易峰、杨洋”四位流量之一在洽谈之中,招商都会格外顺利。但是如今在节目招商过程中,却慢慢变得更为强调节目的模式和类型,甚至是制作团队。
大家开始发现受欢迎的影视节目中,流量对于节目呈现的正向性的效果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
据腾讯发布的《2017娱乐白皮书》数据显示,如《奔跑吧》《二十四小时》《高能少年团》为代表的依靠流量明星所支撑的节目在收视趋势上大幅缩水,最高下降33.7%。然而如《朗读者》《向往的生活》一些依靠节目内容和类型取胜的节目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口碑和收视。
以吴亦凡为例,参加的节目豆瓣最低分仅4.5分,最高出现在《中国有嘻哈》,拿下了7.1分。鹿晗在《约吧!大明星》《这!就是歌唱·对唱季》里似乎也没有太大水花,拿《奔跑吧》来说,第三季只有5.5分,鹿晗加入也没办法挽救评分狂跌的趋势。流量小花迪丽热巴代替Angelababy参加第五季《奔跑吧》,与鹿晗组CP也只勉强将评分拉回5.7分。
电影退场 电视剧表现趋弱
在追逐热度的几年里,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几乎上线的每部电影都能看到流量明星们的身影,但是口碑往往不尽如人意。如《爵迹》《解忧杂货店》说的不是回本,而是预期。
关于流量明星对票房成绩的影响,前期的确可以拉动预售,但是想要票房冲高,流量明星实在不是最佳人选。
即使粉丝再三强调,爱豆演技有进步、十分精彩,但路人们往往心存偏见:想要通过流量明星从他们口袋里掏钱的导演太多了,并且圈地自萌的粉丝们早已将路人粉的好感消耗得所剩无几。杨洋粉丝闹出锁场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可以说成了一场笑话,周票房9271万跌到857万。
近两年来,流量明星已然从大银幕上败下阵来。不仅排片量减少,口碑评分票房都很难激起一点水花。尤其是在《战狼Ⅱ》《我不是药神》《超时空同居》的成功,至少在电影市场,流量渐渐被涤荡开了。
《幻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虽然这两年才上映,但开拍时间集中在2015至2016年。可以看见近两年,流量明星参与的电影数量已经逐步减少。许多大流量的明星不仅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甚至成为了“烂片信号灯”。
烂片率高的同时,他们所出演的电视剧也并不出色。流量明星们不仅大银幕上优势减小,小荧幕上也充满了危机。
娱乐数据平台Vlinkage总结了一下2015-2017年烂剧率100%的演员,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迪丽热巴、宋茜、张艺兴等等诸多流量明星们都赫然在列,拿下100%的烂片率。
一方面,这些流量艺人的烂片率节节高,而另一方面是那些实力艺人变成流量。比如,今年的白宇、朱一龙、秦岚、聂远。
随着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触及上游网剧制作时,拼明星阵容的套路显然不适合讲究“网感”的项目,无论是自产自销思路下节约成本的考虑,还是对项目把控力度的因素,准新人赌一把是目前许多热门影视剧的常见操作。
不仅新人成为考虑的重点。老戏骨们也受到青睐,对制片方来说,请大腕出场,尤其是请阔别电视剧多年,或是产量不高的大腕出马,运作空间也很多。
这些都在释放着信号:以作品为本位才是维系流量的长久之道。
调性不符、消费粉丝
带货能力下降 粉丝经济被榨干
人气高是流量明星们的基石,这一点也被各大代言看上。
品牌方着急着利用粉丝迅速变现,不顾一切的圈钱,过度透支粉丝的支持和喜爱。不得不说品牌商赤裸裸的将粉丝当成了ATM机,做着只要定下目标就有狂热粉来买单的美梦。
上半年被两档选秀节目捧红的火箭少女和NINE PERCENT出道后并没有像粉丝预期的那样一炮而红,而是因为代言问题被送上了热搜。
此前,I DO推出了一款香水,代言人正是从《偶像练习生》出道的NINE PERCENT男团。在营销过程中,I DO的电商页面公布了团体各个成员的实时销量排行榜。此外,I DO还以NINE PERCENT粉丝见面会入场券为奖励,刺激粉丝参与购买该产品。
以NINE PERCENT为例,这个团体只维持18个月便解散,被行业誉为“吸金18个月”,而这种“榨干流量”式的养成偶像生命力十分短暂。
养成式偶像们的广告路不好走,其他流量明星的代言路是否就顺畅了呢?
据统计,2017年吴亦凡、鹿晗代言超过20个,李易峰、赵丽颖、杨洋、迪丽热巴、陈伟霆等也超过了10个。真爱粉们能为爱豆买产品,但是在广告受众中更多的应该是路人们。对更多的受众来说,如此大规模的代言未必是好的。同一个形象代言了越多的产品,也就意味着无差异化的提高。
无差异化就意味着分不清所代言的产品是什么。
你还记得吴亦凡代言的是oppo还是小米?迪丽热巴接了欧莱雅还是自然堂的广告?除了流量明星们在大街小巷的盛世美艳,谁也没记住他们站台的产品。无差异化下,是带货能力的降低。
据今日头条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手机内容营销白皮书》显示,流量明星们的声量贡献度偏低,不少都低于2%,并且例如鹿晗之于VIVO还有大幅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是粉丝对品类相同的内容和商业活动日趋疲惫,导致购买欲望开始降低。流量明星代言,对于用户购买与否已经作用不大了。
除了带货能力下降,更多的矛盾开始爆发于粉丝经济效应下品牌处理流量代言人的不恰当手法。代言人与品牌的调性不符,明星工作室挑选合作品牌时对自身羽翼的不爱惜等负面合作案例情况加剧。
上个月王老吉放出了刘昊然和周冬雨代言的新广告,看着两个年轻面庞放肆尬舞喊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口号,实在是违和感满满。
如果说王老吉请刘昊然和周冬雨是想转型,那毛不易代言霸王就实在是看不太懂了。
在老品牌经历年轻化转型的过程中,选择新一代年轻偶像为代言人也许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如果做不出让人记忆深刻的创意,无法实现突破圈层的营销,那便谈不上真正的转型。
转型实力派 作品不能缺席
粉丝追星,如果没有影响到他人,好像也没有什么错。错在资本利用了粉丝的热情,借用流量明星的影响,用低端影视剧一次又一次地糊弄粉丝和路人。而粉丝和明星却专注于争番位,不关注演技的提出,也影响了路人对明星和他们作品的评价。
粉丝经济并不是万能药。随着流量明星主演的影视剧如等多次扑街,粉丝经济显出消退的痕迹。一旦失去了粉丝的支持,这些所谓的大明星大制作也只是徒有其表的虚幻泡沫。真正得人心的还是踏实做的电影、电视剧。
市场对流量明星作品低质的不满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将趋向于理性,更好的资源终会分到给有实力的人。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拍出让人闭嘴的好作品才是明星长久经营之道。
明星也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只看到人设、流量,而是沉下心提高演技,不接烂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带动影视圈回归良性健康的轨道。所以,流量们该醒醒了,想一味用流量明星来快速获益的金主们也该醒醒了!
网址:实力演员翻红了,“流量”或重新被定义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54121
相关内容
翻红演员的冰火两重天刘亦菲:在流量漩涡中做“逆光者”,重新定义女演员的黄金时代
陈楚生重新定义顶流翻红,蔡国庆节目提到陈楚生,却被质疑蹭热度
黄渤徐峥,两出好戏:用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义了“流量”
该怎么去定义流量明星?
赵丽颖闷声干大事!演员的原音实绩得重新定义了
杨紫不抗拒当流量明星 但更希望被定义为演员
白玉兰奖将杨紫定义为“90后大花” 演技与流量并重
鹿晗走心谈网红选秀自认实力决定一切,网友:热度流量同样重要
从流量明星到实力派,《唐诡》成就了杨志刚和杨旭文的演技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