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视栏目创新与变革——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22 11:38

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上的许多收视率较高的综艺节目几乎都引自于国外,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引自于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其它诸如《花样姐姐》《极限挑战》《蒙面歌王》《我去上学啦》等几乎都是对国外节目的原版翻拍。对国外成熟经验的引进无疑为中国电视市场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但是一味的模仿使电视节目的原创性大打折扣,从长远看来并不利于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在众多的“舶来品”中,开播于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收视率一直高居不下,观众的关注度一直保持高居不下的趋势。《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重磅推出的明星亲子类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引进于韩国MBC电视台,已经连续播出三季,带动了新一波的综艺节目收视狂潮。该档节目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以往明星只能在电视上出现,普通观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对于明星的日常生活只能从真实性还有待考证的娱乐八卦新闻中获得片面的零碎的信息。所以真人秀节目提供了一个明星和观众近距离接触的平台。在节目中,明星的光环被隐去,他们被还原到最本质的属性——爸爸的角色,回归到家庭。这也正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往往内容上是通俗的、平易的,而形式也以简单为主,并且具有明确的定位,传播意义十分明确。本文将以《爸爸去哪儿》栏目为例,来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栏目创新与变革。

 一、创新之一——对受众需求的充分挖掘的重视

真人秀类节目的本质是互动,大众传播下的互动以指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为主,观众作为节目的受众与明星所代表的传播主体借助某种媒介有了更多展开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观众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的、被灌输的境地。电视节目内容单一、形式匮乏,观众选择的空间有限。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完全的反转,现在的电视市场,受众扮演着相对主动的角色,观众才是大众传播最有决定权的发言者。

    首先,传播观念的转变。电视市场转变为受众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以传播者为本位的传播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很难运行下去。而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新兴的真人秀节目恰恰抓住了受众的心理,以受众的需求为节目的宗旨,以受众为本位。这种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电视模式的变迁表现在节目中为充分重视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在节目中披露出观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这就是真人秀节目如此火爆的原因所在。现实生活当中,普通观众与明星的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观众只能通过电视荧幕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而对于明星的真是生活知之甚少。而娱乐媒体对于明星隐私和家庭生活的报道更加深了公众对明星生活的窥视心理。尤其是对于明星的家庭生活,观众更急于认知。真人秀节目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爸爸去哪儿》栏目的定位即是把明星家庭生活以原生态的、纪实的手呈现给观众。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了市场需求和受众需要时该节目创新之处,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海外电视节目本土化是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将国外已经成熟的经验直接引进到国内,省去了对市场考察的环节,因为这些节目已经完全经受得住国外市场的考验。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国外取得较高市场认可度的节目就一定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么?毕竟国内外的观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在引进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本土化的特点。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状况和欣赏习惯。在这一点上,《爸爸去哪儿》在借鉴原版节目的前提下,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风土人情对节目进行改进和创新。比如较之于韩版的《爸爸去哪儿》中国版的节目着重打出温情牌,强化了爸爸在睡前喝孩子聊天的环节,将小细节放大为无限的温情,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二、创新之二——与社会热点问题充分结合

    传播效果是一档节目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节目播出所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是节目存在和播出的根本目的。相关数据统计调查显示,《爸爸去哪儿》的受众以20——30岁人群为主,文化水平起点也较高。这就决定了该栏目具有其他节目所不具备的一些功能和特性,也是该节目内容和风格个性不同的原因所在。

首先,更注重节目的传播效果。不同节目的定位不同,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上的传播效果是指对受众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等方面所引起的变化。较之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传播效果更加明显,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更强烈。该节目充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对目前社会上比较热的话题,诸如教育问题、父爱缺失问题都有所涉及,引发对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中西方不同教育方式对比。事实上,该节目并不完全是为了向观众暴露明星的生活八卦,而是通过“星爸”和“星二代”这一特殊的群体,利用明星的社会影响路和公众形象为初为人父、人母的新一代80后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当下的家庭模式暴露出严重的弊端,一个家庭里,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导致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机会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共享天伦之乐。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去哪儿》节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父子相处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荧屏上展现出来的父子关系和父子相处模式能让很多观众看到自己家中日常亲子生活的影子,能够在节目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继而引发观众和社会对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视和重新思考。

其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出来的一档节目,如果传播效果有限或者是传播出来的内容没有实际意义、受众不感兴趣那么这档节目就是失败的。如果以此标准来评判节目的成功与否,那么毫无疑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是成功的。暂且抛开节目所产生的一系列衍生产品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谈,单就围绕节目所展开的关于现实生活中“父亲缺位”现象问题讨论的热潮来看这档节目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应是值得肯定的。教育问题俨然已然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方面,节目反映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教育观念在日益更新。另一方面,通过亲子互动情感来打动观众,而明星的出演也提高了节目的可观赏的程度带给观众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启发。

三、创新之三——传播与营销

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相比之下略显被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微博、微信等社交方式也被应用到节目的宣传和营销中去。这种新兴的传播和营销方式显然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具有及时、方便和快捷的特征。

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传播媒介,因此提高移动终端的曝光率,无疑是节目宣传的主要途径。《爸爸去哪儿》的官方微博在节目开播之初就已经开通,官方微博时时发布有关收视率和相关的节目信息。几位明星爸爸的微博也随之受到更多的关注,在节目播出期间也不断发布于节目相关的内容,在节目播出时段出现发布高峰,以此来为节目造势,赢得关注度和收视率。除了常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里软性宣传外,《爸爸去哪儿》栏目组还充分开发游戏、APP等平台,也成为宣传的主要端口。可以说,《爸爸去哪儿》穷尽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充分的社会传播。

其次,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这是该节目创新的最大亮点,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国内电视节目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了一个标杆,是值得引起国内电视人的关注与重视的。每一季播出之后,同名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也会随之上映。电影由电视节目中的原班人马继续演出,电影的内容也与每期的电视节目差别不大。电影内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的宣传和营销方式却非常特别。一方面,电影通过微信抢票活动成功的引起了微信用户的注意,只要扫描二维码,分享电影活动链接,就可以获得免费抢票的机会。另一方面,微博是《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主要的营销平台之一。电影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而且在电影上映之际,湖南卫视的知名主持人利用他们的人脉之源和公众影响力都纷纷发微博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了口播的传播作用。综上,《爸爸去哪》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媒介对提升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作用,为同类型节目提供了相当成熟的制作经验。

    当然,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当下电视产业的发展,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仍然是改革与创新精神。本文以《爸爸去哪儿》为具体案例,依据大众传播理论,充分分析了其创新与改革之处,以期能将该栏目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广大读者。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址:解读电视栏目创新与变革——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60514

相关内容

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
《爸爸去哪儿》栏目介绍
“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的社会学分析——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
解读《爸爸去哪儿》中的“真”“人”“秀”
【编导论文】娱乐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爸爸去哪儿》翻红,综艺创新的“那年今日”
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营销策略研究
《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特色分析PPT(19页)
浅析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策略—以《爸爸去哪儿》为例任务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