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全2册)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诗歌指南。
● 希尼本人系统全面的回忆录和谈艺录。
● 阿戈西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
● 将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大天才身上根深蒂固的正常性”的希尼。
● 爱尔兰杰出诗人、评论家奥德里斯科尔历时七年精心完成。
● 诗人、评论家雷武铃先生近四年来精心打磨、多人审核的重磅译本。
● 它将让你看到文学如何完善人格自身并从根本上改变生活。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的一部系统性回忆录和总结性谈艺录,由爱尔兰杰出诗人、评论家奥德里斯科尔历时七年完成,阿戈西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十六章,以诗歌为参照点,年近七十的希尼回头凝视,坦诚而深情地追溯了自己从出生到获诺奖之后的整个人生:童年,故乡,亲人,朋友,写作,冲突,困境……围绕着他的每一部诗集,访谈录把这些隐秘而宝贵的经验珍珠般串联起来。在其中,希尼从不怯于谈论重大的存在问题,直面阿尔斯特黑暗岁月中所面临的艺术和伦理挑战,直面“人类经验中冷酷的本性”和世俗“冷漠的风景”,回应自己内在的声音,“一个诗人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和写作?”这部访谈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希尼,一个有着“大天才身上根深蒂固的正常性”的希尼,一个始终努力而真诚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希尼。它是一本希尼诗歌的指南,“一条通向语言之广阔的旅途,一条其中的每一个到达点——无论是在一个人的诗歌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转变成为踏脚石而不是目的终点的旅途。”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_2013),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1939年生于北爱尔兰德里郡,1961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当过中学教师,后回母校任文学教师。二十多岁即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闻名诗坛。1972年和家人移居爱尔兰都柏林。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获艾略特诗歌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重要奖项,1995年因“其作品饱含抒情之美以及对伦理的深刻理解,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奇迹和历史的现实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继叶芝之后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精彩书评
◎名人推荐
其作品饱含抒情之美以及对伦理的深刻理解,凸显了日常生活的奇迹和历史的现实性。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希尼的诗是爱尔兰人民和世界的礼物,是我艰难困顿时的慰藉。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我欣赏他作品的直接和简朴,这是大多数作家追求但很少人能够达到的。……显然,我被他这个人迷倒甚至胜过被他的诗歌迷倒,尽管我认为作为诗人,没几过可以跟他匹比。
——美国著名歌手保罗·西蒙
(希尼是)继叶芝之后*伟大的爱尔兰诗人。
——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
◎媒体评论
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里面没有沉闷、无趣或无用的句子;它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就像它是关于如何成为诗人一样。
——尼古拉斯·勒扎德,《卫报》
(《踏脚石》)是一个希尼语言的部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被**……(它)将被学生和普通读者抓住……(希尼)在这部书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仍然令人惊讶,仍然用慷慨、勇气和欢乐来挑战“冷漠的风景”。
——贝尔穆尼,《泰晤士报》
“一场重要的有着书本长度的采访,旨在代替回忆录……丹尼斯·奥德里斯科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评论家,也是一个既深刻又锐利的对老朋友的采访者。”
——亚当·基尔施,《新共和》
《踏脚石》在很多层面上都取得了成功,而奥德里斯科尔智慧的探索展示了高超的技巧,它从作为公众人物的谢默斯?希尼,抵达了他的内在灵魂,那个内在的本质的诗人。
——凯瑟琳·贝利,《明星论坛报》
正如奥德里斯科尔所说的那样,这些“串联起来的采访”,它们一本书一本书地追踪希尼写作生涯的轮廓,以及与它相关的事件和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成功了。
——肖恩·欧哈根,《观察家》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印记
一、从家里到学校
二、成长为诗歌
第二部分作品
三、“榛木枝震动”:
《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
四、向内和向下:
《进入黑暗的门》
五、元音和历史:
《在外过冬》
六、冰柱里的气泡:
《北方》
七、展示给我们的生活:
《田野工作》
八、去到水边:
《斯泰森岛》
九、书籍敞开大门畅通:
哈佛大学
十、树丛中的一条河:
《山楂灯笼》
十一、时间绽放灿烂光芒:
《观看事物》
十二、一直前行:
《酒精水准仪》
十三、“更深地进入其中”:
《电灯光》和《区线与环线》
十四、“在一个木头O中”:
户外戏剧节,牛津诗歌教授,翻译
十五、“朝向诗句的耳朵”:
写作和朗读
第三部分尾声
十六、总而言之
“诗歌艺术”希尼访谈
谢默斯·希尼年表
“真传一句话”
——希尼访谈录译后记
……精彩书摘
前 言
“一个智者的智慧需要强索出来”,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这首诗写的是智者老子欲偷渡出关归隐,被守关的关令截住,强求他写出《道德经》。2001年9月9日,希尼给我的办公室打来电话。我的办公室在爱尔兰海关国际部,就在都柏林城堡的转角处,这里曾经是英国在爱尔兰的权力中心,现在是爱尔兰税务和海关总署。我狭小的办公室在一条长而低的昏暗的走廊尽头——更像是一条走私者偷渡的地下通道,而不是一栋现代办公楼五楼的过道。希尼原则上同意我在给他的信中提出的给他做一部访谈录的建议(在信中我引用了那些成功的先例:《切斯拉夫·米沃什谈话录》,瓦茨拉夫·哈维尔的《扰乱和平》,尤金·基耶维克的《活在诗中》),他详细地说明了他对这个项目的想法。要面对一系列广泛的访谈对他来说很不容易,要知道这将会给他的生活添加更多的压力,在他的生活中,和文学声望相伴而来的是占用他大量时间的各种事务。
要是他倾向拒绝的话,我不会去力劝他接受这事。我自己目睹了每天随绿色邮政车送来的一大袋的请求、邀请、清样、学术请教、私人信件、写作中的手稿和鲜亮的新书,送进一座电话和传真整天响个不停的房子里,我知道他有充足的理由犹豫。他要在新书的发布会上现身,他要在美术馆的开馆仪式上讲话,他要坐在周五晚宴的桌边,他要朗读,要演讲,要写评论、写新书推荐语,要发言,要参加提名,要对一些公共事件作出反应——每个人都计划把他从他的诗歌中抓走。
现在我开始着手一个将会侵占他更多时间的项目。我宽慰自己,我希望这本书将证明,一部与谢默斯·希尼相关的访谈录将是他作品集的重要附录,而不会仅仅是一种搭头或消遣。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不要为这本书的完成设定——更不用说强加——任何期限。一个诗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的诗歌,必须由诗歌来决定日程和指定期限。让人高兴的是,在这本书进行的几年里,希尼差不多写出了他收在《区线与环线》中的所有诗。一些诗歌(比如《阿纳霍瑞什,1944》《泰特街》和《家庭帮手》)是从正在进行的访谈中获得最初的灵感的;另一些是直接从第八篇摘选出来,作为《翻找出来的散文》和《在此世界之外》的开头部分。随着近来更多诗也开始从这些访谈中涌现出来,希尼把这本书称为“一次记忆的强烈挑动”。诗歌之外,他以《忒拜的葬礼》之名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戏剧《安提戈涅》,也于2004年在都柏林的阿贝剧院上演了。《谁找到归谁》,一本从他发表的所有传记性和批评性散文中遴选出来的厚重的文集,也在2002年出版。翻译作品、文章和演讲稿继续出现。毫不奇怪,有很长时间这本书毫无进展。
ⅱⅲ前言应谢默斯·希尼自己的要求,访谈主要是通过书面和邮递进行的。但是——冒着与前面的篇章会有一小部分重叠的风险(它们本身并非没有无法避免的重叠)——第十五篇是由两次访谈的录音记录组合而成(一次公开的,一次私下的),那是2003年10月,在圣塔菲,在蓝南基金的赞助下。第十三篇中与《区线与环线》有关的几处谈话出自伦敦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宽阔的舞台,2006年4月,在那儿我在观众面前和希尼做过一次访谈。我最初的计划是在每周特定的一天去拜访诗人,录下访谈的材料然后我再加以整理。但是,考虑到他已经面临的严酷的要求——在2006年病倒前,他经常不在家里,在国外进行文学和学术旅行——这并不是一个可行的计划。
因此我开始准备书面问题和评论,它们构成了这部访谈录的基础。这些问题提供了“多选”的选项,希尼可以决定哪些问题予以回答,哪些问题则予忽略,也可以按照他的回应重新安排顺序。指望这无数的问题全部都得到回答是不现实的:我的第一批问题,只限于童年和早期的写作,一共写了满满的62页纸。还有好几百页纸——和问号交织在一起——最终到达诗人手中,尽管他对这个项目有着无穷的耐心,他肯定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是否明智,把自己敞开,面对这么多的探问。
在通向最后定稿的过程中——重读回答,填补裂缝,弥补缺欠,增加叙述性连接,增强连接部分——材料的对话性虽然已经很显著了(特别是在开篇定位的部分之后),但还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每组问题要么由主题线索串联,要么——更常用——围绕着希尼的一部诗集。我想避免一种机械的编年方式,围绕诗集提出的问题助长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允许对当前问题的评论和回溯性的记忆混合一体。如果这导致了一些反常——比如很多希尼对中学的回忆要先于他对小学的集中回忆(在关于《斯泰森岛》的那一篇中为这一点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这个离奇的代价似乎值得付出。特别是因为它得到的是一种更真实的形态,那种正常谈话中的绕来绕去,闲聊漫谈,一会说前一会说后。这种真实超出了任何严格的编年体叙述所能企望达到的。
……
网址:踏脚石:希尼访谈录(全2册)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61687
相关内容
杨澜访谈录EPUB,杨澜访谈录MOBI,杨澜访谈录AZW3,杨澜访谈录PDF《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录(全二册)》安迪·沃霍尔【文字版
杨澜访谈录txt下载
杨澜访谈录2007(I)
遇见·你——艺坛名流访谈录(全二册)
投资高手访谈录 2(高清)pdf下载
杨澜访谈录pdf,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雷军访谈录2
杨澜访谈录2007
访谈录:马克•安东尼谈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