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位知名艺人公开坦承心理健康问题,撕开了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隐痛。韩国演员张根硕近日在节目中自曝曾患躁郁症Ⅱ型,经历长达6个月的情绪崩溃,每天仅睡2小时。范晓萱、华晨宇、马思纯等明星也陆续分享自身抑郁经历,揭示明星群体在高压行业中的心理困境。这些勇敢的自我揭露,不仅让公众重新审视心理健康问题,也促使娱乐产业反思其运作模式。
张根硕:从躁郁深渊到公益新生
张根硕的挣扎始于2018年东京巨蛋公演后,先是6个月的严重抑郁期,无法进食、工作,随后转入躁狂期,睡眠极少却异常亢奋。他回忆:"每天凌晨三四点被焦虑惊醒,在空荡的房间里踱步至天明。"直到2019年,在朋友干预下接受精神科治疗,才确诊慢性失眠伴焦虑障碍。2023年,他又在体检中查出甲状腺癌,经历6小时手术后,他选择公开疤痕,向母校捐赠12亿韩元设立"心晴基金",资助心理健康研究。
范晓萱:天台边缘的救赎
范晓萱的抑郁爆发于事业转型期。20多岁时,她因音乐风格转变遭遇舆论压力,陷入三年重度抑郁,失眠、焦虑缠身,甚至一度站上酒店20层天台,幸被男友救下。她坦言:"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蝴蝶。"最终,音乐创作成为她的出口,如今47岁的她仍以独特艺术个性活跃于乐坛。
华晨宇:用音乐疗愈破碎童年
华晨宇的抑郁根植于童年创伤。父母离异使他性格敏感,成年后他将情绪注入音乐,创作的《好想爱这个世界啊》销量破5000万,歌词"抱着沙发、睡眼昏花"引发广泛共鸣。他直言:"抑郁症患者最怕别人说'你看起很正常'。"这种"隐形痛苦"正是许多患者难以求助的原因。
马思纯与赵露思:当身体成为情绪的战场
马思纯的抑郁表现为生理症状——身体僵硬、短暂失明,药物导致三天增重4公斤,对女演员堪称致命打击。而赵露思2024年因失语、行走困难送医,确诊分离转换性障碍,症状每小时变化。两人均呼吁公众正视心理健康:"它只是疾病,不该被污名化。"
行业反思:高压生态与系统性变革
明星心理健康危机与娱乐工业的高压生态密不可分。某经纪公司前星探透露,行业默认"高压-亢奋"循环,躁狂期被误读为"创作黄金期",抑郁期则被贬为"矫情"。2024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演艺人员心理健康白皮书》,首次将躁郁症纳入职业病范畴。韩国演艺工会的"24小时心理热线"使艺人求助率提升400%,显示系统性支持的必要性。
这些明星的勇敢发声,正在改变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正如张根硕在捐赠仪式上所言:"真正的健康是学会与不完美共处。"当公众不再用完美主义苛责艺人,当行业提供更多情绪缓冲空间,或许那些舞台上发光的灵魂,终能在现实中找到安放之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