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发布时间:2025-05-23 03:24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作 者: 张晶晶
导 师: 薛永武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80后”文学 徐璐 价值空间 文学批评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80后”文学发展至今已逾十年,十年间这一创作群体在成员分布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其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中逐渐廓清了自己的文学版图。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80后”文学的诞生、繁荣、发展与“没落”无疑是社会文本的一个生动存照,这一群体的文本多样性、作品风格的转型、受众影响力,甚至作者职业的重新定位等现实问题,更昭示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内部构成与未来走向等重大命题。在主流文坛与媒介评论中,“80后”文学一直被命名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思维定势不仅会严重挫伤这一青年创作群体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种重大的误读。在商业运作与媒体批评的合力作用下,“80后”文学在进入市场之初便受到区别对待,这种“市场准入原则”不是文学审美价值而是可预估的商业利润。由于“80后”文学的发展渠道更多地避开了文学主流期刊而选择图书出版,因此来自文艺界的批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市场份额与社会媒体批评的影响,这就造成了“80后主流明星作家以少数人代言了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不仅是对“80后”文学的整体误读,更是对其中严肃写作,秉承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作者的无情遮蔽,徐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本文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将“80后”文学纳入时代语境中,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对80后“边缘化”作者徐璐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考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叙事学角度和审美接受角度分别对其作品的价值空间予以挖掘,深入探究其作品之所以“叫好不叫座”的背后原因。最后,回归整个“80后”文学场域,由徐璐现象反思“80后”文学的研究现状,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旨在弥补“80后”作家作品研究的空白,反拨学界由对“80后”文学的惯性批评所带来的误读,从而促进当代青春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框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内容重点阐述徐璐何以在80后创作群体中被边缘化的原因,将徐璐的创作纳入到历史语境之中,通过对时代背景、文学背景和媒介背景三方面的分析,对“80后”文学的宏观语境做以整体的把握。第二章是有关徐璐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采用分期研究和叙述学阐释的方法,分别从徐璐创作概述及其身份定位、徐璐作品的校园叙事和乡土叙事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80后”非主流作家的非凡意义,以此作为重审“80后”文学整体多样性样貌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考察徐璐及“80后”文学的市场影响力,从受众接受的视角评估“80后”文学的意义空间。第四章是由“徐璐现象”反观“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通过对徐璐作品的独特性分析,揭示其与“80后”文学价值空间之间的联系。并引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对“80后”文学场内部做以创造性地分析。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以回顾,并就论文观点予以提炼、重审和补充说明。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1
0 绪论  11-16
  研究现状  12-13
  问题的提出  13-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6
1 徐璐何以成为边缘:历史语境中的孤独与坚守  16-23
  1.1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诗学  17-19
    1.1.1 消费文化盛行与文学的边缘化  17-18
    1.1.2 兼收并蓄的现代都市文明  18-19
  1.2 “80 后”文学诞生的文学背景  19-21
    1.2.1 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  19-20
    1.2.2 文学评论的困境  20-21
  1.3 “80 后”文学诞生的媒介背景  21-23
    1.3.1 传统媒介应时改革  21-22
    1.3.2 现代媒介风袭文坛  22-23
2 “80 后”文学中的“空白之页”:评徐璐及其作品  23-40
  2.1 徐璐创作概述及其群体定位  24-30
    2.1.1 徐璐的创作历程  24-26
    2.1.2 徐璐的创作特色  26-28
    2.1.3 徐璐在 80 后创作群体中的定位  28-30
  2.2 徐璐作品中的校园叙事  30-36
    2.2.1 徐璐校园叙事的艺术手法  31-35
    2.2.2 徐璐校园叙事中的青春气质与精神向度  35-36
  2.3 徐璐乡土叙事中的人性书写——评短篇小说《河》  36-40
    2.3.1 复活远去的乡土记忆  37-38
    2.3.2 传承乡土文学中的人性书写  38-40
    2.3.3 小说《河》的意义空间  40
3 审美与消费:徐璐及“80 后”文学的受众分析  40-46
  3.1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41-45
    3.1.1 受众群体的两大阵营  42
    3.1.2 徐璐的受众群体概况  42-44
    3.1.3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44-45
  3.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5-46
    3.2.1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  45
    3.2.2 “80 后”文学接受者的特殊性  45-46
4 由“徐璐现象”反观“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6-55
  4.1 坚守的意义与可能:“80 后”文学中的“徐璐现象”  46-47
  4.2 从徐璐创作的独特性挖掘“80 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7-50
    4.2.1 徐璐创作中对校园题材的坚守  47-48
    4.2.2 秉承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重返“80 后”文学的主流意义空间  48-50
  4.3 “倾斜的文学场”:“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50-55
    4.3.1 “80 后”内部“倾斜的文学场”  51-52
    4.3.2 “80 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52-55
结语  55-57
参考文献  57-60
附录  60-61
致谢  61-62
个人简历  62
发表的学术论文  62-63

相似论文

维吾尔新时期文学上的“80后”诗人创作研究,I207.25 “文学场”边缘的“80后”文学,I206.7 “80后”青春主题写作的文化现象探析,I206.7 基于价值空间理论的科技馆展示设计策划研究,G322 基于价值空间理论的大客户关系管理研究,F426.4 大众媒体与80后写作,I206.7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80后”文学,I206.7 传播学视域下的“80后”文学,I206.7 论“80后小说”的创作转型,I207.42 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观,I207.6 一场以青春为名的集体热症,I206.7 “80后”文学文本话语研究,I206.7 新时期女性文学及其批评中的立场问题,I207.42 孙犁文学批评研究,I207.42 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I206.09 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感悟诗学思想研究,I207.22 论80后文学中独特生命体验,I207.42 马尔库塞艺术形式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美学观念的影响,I01 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I206.7 试论“大师的批评”,I06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散文随笔中的文学批评观,I561.07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网址: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71635

相关内容

80后作家群文学创作理念
《蒙娜丽莎》的魅力:审美价值和科学理念的完美结合
节庆文化拓展影视审美空间
“80后”“90后”的偶像选择: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与嬗变
范冰冰李宇春景甜 80后明星引领审美风潮
告别青春文学:“80后作家”群像
从Angelababy抖音首秀,重新审视明星出镜带货的价值
韩伟:陈忠实文学的当代意义与《白鹿原》的超越性价值
80后职场励志文
浅析:“饭圈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影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