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艺术精品即将亮相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位G2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部分精品预览
余友涵(1943-2023)
《抽象2003》
2003年作
布面丙烯
100×200cm
签名:余友涵 2003.7;友涵 2003.7(背面)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
余友涵的艺术生涯长行不辍且风格多样,他将现实中情感的经验与触动、世界潮起潮落的风格与主义,和本土中历史与现实的根基,融汇于对一种“东方主义抽象”的不懈探索中。无论是早期的风景作品,还是80年代对于抽象绘画的探索,90年代的政治波普,直至回归新风景、新抽象,一以贯之的是余友涵利用西方语言表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旨归。
西方尼采与东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余友涵的创作影响甚深。余友涵青年时期曾经历大大小小特殊运动,他认为世间的纷纷扰扰与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相悖,违反了事物自然发展、顺应天道的法则。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探索后,自2003年起,余友涵不再以绘画作为远离现实的方式,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从接受自然的过程里寻找自由。
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抽象2003》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之作。画面中虽无典型圆的图案,但深蓝色的背景中布满红、绿、黄色的跳跃鲜亮短小笔触,局部似在平行的结构当中,但满幅又是随心所欲的潇洒,充满动势,仿佛随着深蓝海水潮汐的方向来回摇摆。艺术家在《抽象2003》中无意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万物恒久运动及变化的意象表达。关于作品中的线条,余友涵曾表示:“有时候我需要考虑是否保留第一笔,或者是否为了消除它的存在而把它去掉。这么做是为了和谐,为了实现视觉效果调整画面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而本作中斑斓绚丽的色彩表达则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比起最初文人气息浓郁的“黑白”,有着更为现代的审美意趣。
张晓刚(b.1958)
《父与子2号》
2007年作
布面油彩
80×100cm
签名:张晓刚 2007
展览:2014年,守望经典对话当代:艺术北京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张晓刚的肖像探索,本质上是将西洋古典造像体系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转码工程——他摒弃了欧洲学院派强调解剖结构与光影体积的再现逻辑,转而汲取民国炭精画技法的平面化特征,通过削弱笔触肌理、弱化空间纵深的“迹近平涂”手法,将西方写实传统转化为符合东方审美经验的视觉编码。
在“血缘”系列中,张晓刚通过千人一面的标准化面孔与红色血缘纽带的符号化处理,将私人家庭影像升华为时代集体无意识的显影装置。从图式分析,肖像主角都被稳定局限在封闭的画面空间,肖像被凝固。每个人在画面上都尽力展现最美好的一面,以便为后人留下值得纪念的脸孔,这是对记忆的集体性建构。然而这种凝固的瞬间悬置于过去与永恒之间:各人在同一刻结合,也被同时固化。群体中存在着难以言说的默契共识,如同在默契守护一个公共秘密与共同创伤。我们虽未被明确告知共识的内容,却因共享的历史经验而心照不宣。将公共历史转化为经典图式,并隐喻历史共通情感,正是这组作品成为时代经典的核心要素。画面中刻意保留的老照片折痕与光斑,既解构机械复制时代的图像真实性,又暗合中国水墨“屋漏痕”的美学哲学,在油画物质性中注入宣纸的岁月质感。
吴冠中(1919-2010)
《江南水乡桥》
1993年作
布面油彩
61×50cm
签名:荼 九三
出版:
1.《吴冠中绘画艺术与技法》,P18,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2.《吴冠中全集4》,P51,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永远新生》,P21,北京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纵观吴冠中一生创作,唯有江南景色是他最为永恒的创作主题。他对江南的油画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此后直至晚年,这一主题贯穿其艺术生涯,可谓毕生情结。艺术家的祖籍江苏宜兴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暖且魂牵梦萦的所在。自20世纪40年代赴法留学后,他再未回乡定居,因而画中的江南雨巷与民居,不仅承载着对艺术的追求,更寄托着对故土深切的思念与眷恋。吴冠中成长于水乡,笔下黑白交织的江南墙瓦优雅简洁,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
1993年,74岁的吴冠中创作了《江南水乡桥》。这幅画不仅是对江南水乡风景的再现,更是他以西画手法融合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深刻探索。作品主题聚焦于江南水乡——中国南方的典型景致。此地以小桥流水、白墙青瓦的建筑风格闻名,如诗如画,充满古典意境。然而,吴冠中的艺术表达并未拘泥于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而是借助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色彩与抽象手法,对江南水乡进行高度提炼。他摒弃传统山水画中繁复的细节,转而以简约线条与色块构建画面,通过油画媒介赋予作品鲜明的视觉张力。相较于水墨的留白与线条,吴冠中运用油彩厚重的质感与丰富的色彩层次,捕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河面水波以寥寥数笔线条挥洒,呈现层叠光影;右侧石梯台阶以笔刷涂抹色块概括,简洁有力;桥上人群以斑斓色点点缀,鲜活灵动,色彩交织间充满动感。
祝大年(1916-1995)
《溪畔》
1973年作
70×90cm
布面裱于木板油彩
钤印:艺术家钤印,1973
展览:
1.1987年,祝大年重彩画展,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香港
2.1994年,祝大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古,北京
3.2006年,祝大年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4.2011年,玉兰花开:祝大年绘画作品回顾展,798艺术中心,北京
5.2011年,森林之歌:祝大年绘画艺术展,国家大剧院,北京
6.2012年,艳花高树:祝大年艺术展,苏州博物馆,苏州
7.2012年,祝大年工笔重彩画展,云南省博物馆,昆明
8.2012年,祝大年绘画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9.2016年,大年百年:祝大年先生百岁诞辰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2021年,写生与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
出版:
1.《祝大年绘画作品集》,P73,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写生·创作:祝大年艺术作品展》,P35,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版。
祝大年的艺术创作展现出独特的跨文化视野与创新性实践。作为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画、壁画与陶瓷艺术的开拓者,其艺术根基植根于中西融合的教育背景——早年师从林风眠、吴大羽习得兼容并蓄的艺术理念,后赴日深造期间不仅精研富本宪吉、北大路鲁山人的陶瓷艺术,更接触到方兴未艾的包豪斯设计理念与现代艺术思潮。这种多维度的学术积淀,使其在创作中形成对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与空间构成的敏锐把握。
在具体技法层面,祝大年创造性地实现多重艺术范畴的跨界重构。《溪畔》便完美诠释了这种突破:画面以西方油彩的厚重质感承载东方水墨的意境表达,溪流两岸植物肌理采用多层罩染,形成介于青绿山水与工笔重彩之间的独特色泽,整体画面繁密厚实且不惜笔墨,却繁而不乱、实而不板。前景的植物叶片以钢笔素描般的线性描绘,在油彩基底上勾勒出工笔白描的劲健笔意。这种材料实验打破了油画与重彩的界限,使画面既保留油画的色彩表现力,又凸显传统艺术的书写性特质。正如吴冠中所言,祝大年的创作是“尽精微而致广大”——在《溪畔》中,他通过主观重构将写生所得的草木、流水、飞鸟元素进行符号化重组,使客观景物转化为充满音乐性的视觉乐章,既保有自然生命的鲜活气息,又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审美意象。
徐累(b.1963)
《气与骨 吴镇》
2013年作
绢本设色
104×199cm
款识:徐累制
展览:
1.2013年,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2014年,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徐累的《气与骨 吴镇》延续了其“气与骨”系列对传统美学的解构与重构逻辑,却在与元代文人吴镇的精神对话中开辟出更为幽邃的认知场域。这幅绢本作品以工笔的精密性为骨骼,以超现实的隐喻为气韵,将吴镇山水画中的隐逸精神转化为当代认知秩序的实验场,在时空折叠的视觉叙事中完成对文人画基因的当代转译。
画面中,浓重的蓝色在下,象征着水,淡蓝则是天空的颜色。他把古典山水中的文人写意精神“借”来,置于水面之上,水下的部分却是以精细的工笔描绘江南园林中的太湖石的风貌,以错置来实现对“冰山之下不可见”的背反,而这种“材料考古学”式的拼贴,暗合吴镇“不依致巧曰拙”的书法美学。徐累通过《气与骨 吴镇》完成的,不仅是向艺术史的致敬,更是建构了传统文人画精神在当代存续的新型范式。画面中那些悬浮在虚实之间的文化符号,恰似徐累为当代中国艺术设置的认知棱镜——透过吴镇这面历史之镜,我们既看到了文人画基因在数字时代的变异可能,也窥见了中国当代艺术突破西方现代性叙事的独特路径。
李山(b. 1942)
《胭脂系列No.68:双鹅》
1994年作
布面油彩
150.5×178.5cm
签名:李山 Li Shan 江山木楠山 1994. 上海
来源:中国香港汉雅轩、苏富比纽约2006年9月20日Lot 184,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对于李山而言,动物形象也是可以代表他所追求的生命原始性的艺术文化符号。如同《胭脂系列No.68:双鹅》中所描绘的两只相背对立的灰白鹅,口中各衔一朵白芯红沿的莲花,莲花延伸至靠近彼此的位置相对而立。李山认为“鹅慵懒,莲花媚俗,这些符号最贴切‘胭脂’主题”。而传统佛教文化中,鹅有世俗的五德,是吉祥的化身;莲花则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便是李山所言的“灰色地带”,是属于每一种文化背景、每一个人的"灰色地带"。彼此对称的鹅形象像是镜子的两面,仿佛暗示着芸芸众生的彼此映照和响应。处于一个集体意识强烈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是较为不明显的;当时民众的生活处境大致相同,贫富等级和精神状态大同小异。李山借用鹅的形象暗喻对于人性的关怀:到底集体性生产与精神独立个体哪一个才是真正值得去追求的?
李山以鹅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多见,《胭脂系列No.68:双鹅》与1994年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中展出的《每星期的七天系列》属同一题材,足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国际性影响。延续了李山早期作品中对于严肃艺术文化的解放,开启了艺术家之后向动植物主题和生命与科技进行深刻探索的“阅读”系列及“南瓜计划”,《胭脂系列No.68:双鹅》蕴含了李山始终如一所坚持的生命原始状态的诠释,是见证李山艺术创作生涯进入新篇章的重要标志。
夏阳(b.1932)
《山水之一》
2011年作
布面丙烯拼贴
210×130cm
签名:HY11
展览:2018年,观游趣——夏阳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夏阳的《山水之一》作为其艺术探索的典型样本,以跨文化、跨媒介的创作实践重构了中国山水的精神图景。艺术家将传统山水画中“三远法”的观看逻辑解构为多维度空间叠压:剪贴布拼贴的树木以平面剪纸的民间趣味打破焦点透视的桎梏,丙烯颜料涂抹的山体肌理既暗合传统皴法的金石质感,又在流淌的色层中透露出抽象表现主义的动势。这种“山水再造”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非西方现代主义的生硬移植,而是通过材料实验实现的文化转译——剪贴布的褶皱肌理模拟了宣纸的渗透性,丙烯的叠加覆盖则重构了水墨的积染效果,最终在二维平面上构建出具有东方哲学深度的“可游”空间。
作品中跳跃的视觉节奏尤为耐人寻味:近景剪纸拼贴的植物以民间艺术的稚拙趣味打破文人山水的程式规范,中景“毛毛人”式的动物形象以颤动笔触延续着夏阳标志性的存在隐喻,而远景山脉的冷峻色块又暗含宋画“气象萧疏”的审美基因。这种多重审美体系的碰撞,恰如艺术家自身从南京到巴黎、纽约再回归上海的文化迁徙轨迹,在材料拼贴中形成时空交错的复调叙事。
卜镝(b.1970)
《秘色》
2014年作
布面油彩
直径:180cm
钤印:BUDI 卜镝 2014
在卜镝接触的各类古玩中,秘色瓷堪称其挚爱。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其造型简洁明快、规整大气;胎壁及釉层薄而均匀;色泽青幽剔透,如冰似玉——本作《秘色》的创作灵感即来源于此。
画面清雅的质感通过青绿色颜料的层层晕染与叠加浮现;表层色彩轻薄附着于底层画面之上,赋予作品清透轻盈的美感。微光与绿水托起柳条松枝,两侧枝干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仿若瓷器上的冰裂纹。画中依稀可见的山石是卜镝对古代文人山水画的重新演绎,但色块与几何线条的排布不再遵循描摹现实风景的写实逻辑,而是基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理念,源于艺术家在山水中追求理想美与纯粹和谐的本能——传统山水的语义与意蕴由此被消解,作品趋向抽象之境。
马轲(b.1970)
《变形记(三)》
2016年作
布面油彩
200×200cm
展览:2017年,谷仓:四人画展,谷仓当代艺术空间,深圳
马轲的“变形记”系列创作,其灵感源泉可追溯至毕加索长久以来给予他的艺术启迪。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马轲大胆地将色彩简化为三到四种基础色调,这种有限的艺术手段,反而让他能够更加专注于人体结构的解构与重组,沉浸在构成美学与造型艺术的深度探索中,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锤炼并强化着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创作自信。他全神贯注于每一个当下的创作构想,沉醉于自己想要表达的艺术意象之中,力求让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意义,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因为在他看来,一幅画作,本质上就是画家意志的直接体现。
本作《变形记(三)》便是这一艺术理念的生动诠释,画中,以人物为圆心向外扩散的波纹,恰似现代社会中肆意蔓延的噪音,迷离虚幻、杂乱无章,正一点点地侵蚀、吞噬着个体的自我意识。艺术家巧妙运用“变形”这一创作手法,将社会中资本与消费主义至上的本质,以夸张或隐喻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人与人之间那冷漠疏离、彼此异化的关系,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者在凝视画作之时,不禁陷入对现代社会人际困境的深深思索。
韦嘉(b.1975)
《可口,可乐吗?》
2004年作
布面丙烯
160×200cm
签名:韦嘉 04(正面)《可口,可乐吗?》200x160cm 韦嘉 2004(背面)
展览:
1.2005年,下一站:卡通吗?七零后的艺术,星空间,北京
2.2006年,韦嘉:野蛮春天,星空间,北京
出版:
1.《下一站:卡通吗?七零后的艺术》,图版,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2.《东方艺术 2005年第三辑》,封面,东方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韦嘉:野蛮春天》,P109,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4.《韦嘉:2004-2008》,图版,2008年版。
2004年对韦嘉而言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他正式踏上绘画创作之路。韦嘉出身于版画系,石版画创作中理性且程式化的工作方式虽具独特魅力,但对追求自由表达的他而言却略显束缚。丙烯颜料自由奔放的表现特质如同一把钥匙,为他开启艺术创作的新大门,带来强烈吸引力。
《可口,可乐吗?》创作于2004年,是韦嘉融合版画与架上绘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既保留单纯简练的版画风格——线条简洁明快、构图清晰有序,诉说着纯粹与质朴;又融入卡通元素承载的时代记忆。
画面中,男生静坐桌前,桌上精致生日蛋糕烛光摇曳,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庆生场景,他却满面愁容、眉间阴霾。观者不禁疑惑:这理应庆祝的时刻,他为何深陷烦恼?落寞眼神中似藏无尽愁绪,令人自然联想到心理学中的“生日忧郁”(Birthday Blue)现象——当一个人对生日怀有过高期待时,现实中的意外落差便可能点燃悲伤,而画中男生或许正陷入这般困境。
网址:现当代艺术精品即将亮相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位G2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71674
相关内容
对齐艺术的“北京时间”!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五月揭幕以“凝聚”为主题,第六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即将启幕
艺术北京的一百零八小时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五月回归
第六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凝聚”5月
以“凝聚”为题,第六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
第七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黄渤、朱珠跨界参展
山水文物精品将亮相北京艺术博物馆
中国“90后”艺术群体出场,“返场时代”展览亮相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艺术品交易展示月举办 创意展览亮相798艺术区
百位艺术家当代作品亮相“新星星艺术奖”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