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家(作者:何国辉)
关键词:艺术家,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感觉还原能力和形式能力。
提要:艺术家不是天生的,不只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不是偶然从事了艺术的人,而是那些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而且有着强大的感觉还原能力或者形式能力的人,最终是能创造艺术品的人。
在追问这个问题时,也许我们应该首先追问什么是艺术。但是,由于艺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里我们最好暂时悬搁存而不论。
现在,请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对什么是艺术家这个问题的追问:生而为人,究竟是什么东西使艺术家成了艺术家而别的人成了别的人?是艺术家生下来就在生物学意义上和别的人有了区别吗?是因为后来他们掌握了比别的人更多的艺术知识吗?抑或是碰巧他们进入了艺术这个行当?
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是说艺术家是天生的。我们也确实听到很多关于艺术家是天生的这样的结论。但是,支撑这个结论的论据多半来自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经验,那就是我们常常很难把一些人培养成艺术家,尽管这些人十分地勤奋,甚至掌握了大量的艺术知识。应该承认这个现象是普遍的。不过,稍有逻辑知识的人就会发现这个在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及由这个现象得出的普遍结论,在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了可靠的逻辑论证,感性经验得不到理性支持。我们怎么证明有人很难被培养成为艺术家是因为艺术家是天生的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先天因素导致了艺术家和别的人的分野?我们能在脑结构中找到这些因素吗?比如在艺术家达.芬奇和别的人的我在脑结构中到底有着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找不到区别就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感性暴力的。
当然,基于同样原因,我们也证明不了艺术家不是天生的。
对于这样一个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观点,最好的态度仍是存而不论。
如果是第二种,那就意味着说艺术即知识。应该承认艺术确实关乎知识。如果我们没有关于色彩、线条、笔墨,关于音符、节奏、旋律,关于文字、词汇、句子等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确实不能从事绘画、音乐和文学方面的创造,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教授学生或者开办艺术院校。但是,如果艺术只是知识,前面我们谈到的艺术教育中的难题就不复存在,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只要把达.芬奇的知识,把贝多芬的知识,把莎士比亚的知识传授给另一些碰巧能全面接受的人,我们就会得到另一些达.芬奇,另一些贝多芬,另一些莎士比亚。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得到。我们当然可以得到比大师更大的大师,但我们却检索不出他们一定有比大师更多的知识。更可怕的是在艺术史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最有可能全面接受某个大师的知识的弟子,偏偏成了大师脚下的侏儒。如果艺术只是知识,那么,出自古代进士或者现代博士手中的艺术一般说来其艺术或者市场价值就高于举人、秀才或者硕士、学士手中的艺术。可惜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幅进士的书法作品并不值几文,进入艺术史的家伙常常并没有多大学问。所谓“诗有别裁非关书也。”
如果是第三种,那就是个笑话。当然,今天我们常常不得不看到这样的笑话,个人和媒体共谋并且一本正经地制造着这样的笑话。原本跟艺术不搭界的家伙,只要一寄身这个行列就成了艺术家、大师甚至比大师更大师的大师。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家呢?
我认为艺术家和别的人的分野首先在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上。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觉比别的人更敏锐,即更灵敏更深锐。在别的人习以为常的地方,艺术家看到了神奇,在别的人看到神奇的地方,艺术家看到了深刻。比如爱德华.蒙克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路桥上,看到了“红色的蛇卷般的天空”,看到了一个面近骷髅的人形,“双手捂耳,拼命地呼号”,看到了他自己或者他那个时代一种疯子般的“不安”的情绪,于是,就有了他的《呐喊》;比如鲁迅在上个世纪,回首几千年的历史忽然发现它像“陈年流水簿子”,发现那簿子里到处写满了“吃人”二字,于是就有了他的《狂人日记》。而迄今为止,作为别的人的我多次站在路桥上也并没有看到什么更特别的东西,多次回首历史也并没有发现历史还像别的什么。因此,蒙克是艺术家,鲁迅是艺术家,而我不是。生活于我总是它那最普通不过的外壳,在我的感觉中总是呈现它最日常的样子,而在艺术家那里,它却被破壳而入,呈现出奇异的样态。
那么,艺术家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又从何而来呢?因为前面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再回到“天生的”这个结论。与其相信天生的,也许相信它跟后天的某些东西大有关联更加可靠,比如相信童年的经历,相信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和特定的事件,甚至一本书一种学说对人的感觉的变形,变形为跟别的人不一样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因为也许这样我们倒可以找到心理学的支持和大量的例子。比如鲁迅的童年家世的衰败,和在日本电影中看见的中国人看杀人的场面在他心灵中留下的深刻记忆,梵.高在阿尔期间阿尔的阳光对他的刺激,这些东西都参与了他们作为艺术家的感觉变形。这些东西的变形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在深层心理学中找到说明。艺术家有些时候被人们说成像疯子,就因为跟疯子一样他们的感觉是人们感觉常态之外的异态。蒙克就在他的《呐喊》那血红的天空中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①后来,他谈到他的创作动因时说:“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红。在灰蓝色的峡弯和城市的上空,我看到了血红的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了我一个。我在恐怖中颤栗起来,我似乎感到自然中一声巨大的呼号。我于是画了这幅画,并把色彩画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号。”②这就是一种艺术家的异态的感觉。蒙克没有说出的这种感觉来源我们可以接着补充:“蒙克出生于挪威一个名门望族,但他的家庭蒙受了一系列不幸。那些遭遇在蒙克心中留下了永难消失的阴影,他自己曾经承认,那些噩运对他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③如果说鲁迅、梵高、和蒙克这些人的感觉变形主要是来自生活的话,那么20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们面对当时社会的非理性状况,却是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下完成感觉变形的。经过变形之后的感觉使他们看到了梦境幻觉和病痛心理。比如萨尔瓦多.达利。他完全是主动地去完成这种感觉变形的,他“经常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潜意识,然后把了解到的具体细节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加以传达、以创作出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我常常把睡梦中的妖怪,想象和描绘成有着细长身躯、沉重的大脑袋和用现实中的拐杖来维持平衡的怪物。当这根拐杖断裂时,我们有一种坍塌下来的感觉。’达利在自叙《内心生活》中这样描绘了他对世界梦魇般的理解和体验。”④
同样,正是一种异态感觉之下,肖洛霍夫的天空也才会升起黑色的太阳,梵高的《星月夜》才会剧烈地旋转,八大山人的鹰也才会翻着白眼。总之,肯定有某种东西参与了艺术家的感觉变形,而后使之成为异态的感觉,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
但是,很多有着艺术家那样跟别的人不同的异态的感觉,不比艺术家差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的人,而没有成为艺术家,原因又在哪里呢?就像莱昂耐尔.特里林所说的那样,“任何人都有可能像亨利.詹姆斯那样在生理上受到创伤,甚至还可能像人们传说詹姆斯所做的那样,在自己心中对这一创伤做出反映,可他仍然不具备詹姆斯那样的文学才能。”⑤是愿意或者不愿意吗?我们假设愿意,就像很多人一开始就愿意而最终没有成为那样愿意。假设没有任何外力阻止他的成长,他进入艺术院校,他刻苦努力地学习,最终却成了一个油漆匠、歌厅歌手或者建筑包工头。是什么力量修改他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感觉的还原能力或者说形式能力。艺术家的全部内涵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他创造艺术作品(“artist:aperson who produces works of art, esp.paintings or drawings.”⑥);如果他不提供艺术作品,无论他有着怎样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他都不是艺术家。而能提供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他是否具有感觉的还原能力或者形式能力。体验着,情意着,思想着,但最终他必须把这些东西还原成感觉,还原成形象,赋予它们以形式。也就是特里林说的,“艺术家的天才可以解释为艺术家的感知、再现和逼真描绘的才能,而且只能解释为这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像艺术家的那些才能那样具有如此鲜明的特征:他可以使自己的作品具体化,使素材服从自然的一致性的制约,而不管那些素材与我们称之为正常的东西相距多远。”⑦曹雪芹能够把天地间一段痴情赋予形式,萨尔瓦多.达利可以把对时间的恐惧(猜测)表现为“软绵绵地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扔在不知名的奇怪的长出枝干的方形体上,落在胚胎状的物体上”⑧的钟表,所以曹雪芹和达利是艺术家,而很多有着更多的经历和感受的人却成为别的人,原因就在这里。
最后,也许有人要问,同样有着形式能力的油漆匠、歌厅歌手或者美容师等等,他们为什么不是艺术家。我的回答是,他们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最终和艺术家是不一样的,他们缺乏艺术家那样的敏锐程度,无法洞穿或者抵达事物内部的深度,他们的感觉结构也没有达到艺术家那样的对常态感觉的偏离程度,他们更多的是制作而不是创造事物。总之,他们在精神的体验或者表达上和艺术家不在同一高度。在中世纪他们尽管也可以被称为艺术家(artist),但在现代语言中我宁愿把他们看作浅层次的或者比喻意义上的。在中世纪,甚至更晚一些时期,他们确实可以和艺术家一样被归入某一个同业行会,或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但是后来“艺术”或者“art”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指的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⑨,或者“the making or expression of what is beautiful, e.g. in music,literature,or esp.painting.”⑩就连标榜关注日常生活,“公开宣称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的不是艺术大师而是艺术明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仔细打量梵.高这样的伟大艺术家”⑾的美国波普(pop)艺术家的代表安迪.沃霍尔,其代表作品《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和《玛丽莲.梦露印刷肖像连画》也是在很高层次上揭示美国消费生活的特点,是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文化的善意讽刺,他想说明的是“大众的审美兴趣、生活兴趣和标准正被批量复制,毫无个性,正像他说的:每个人的外貌相似,行动也相似,我们正越来越变成那样。观众在这种不断的重复构成的压力面前,获得的不是美感,而是一种思考的空间和可能。”⑿这是今天所谓的歌厅歌手、美容师或者油漆匠不能提供给我们的艺术层次。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什么是艺术家这个问题。
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和别的人不一样的感觉能力和感觉结构,有着强大的感觉还原能力和形式能力,有着较高层次的精神体验,最最关键的是他们创造艺术品。
最后我要申明的是,也许我的观念趋于保守,但是我认为在一个“艺术家”和“艺术”泛滥的时代,在一个“制造”几乎要代替“创作”的时代,回到“保守”的立场正是对艺术的拯救。
注:
①②③④⑧⑾⑿《世界传世名画》,全景博物馆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纂,王委芳 吴伟编著,海燕出版社2002年版;
⑤⑦《艺术与精神分析》[美]莱昂耐尔.特里林著,王林 郭廉彰译,根据莱昂耐尔.特里林《自由想象,论文学与社会》,纽约维京出版社,1950(《精神分析》37、40、46页,张延琛主编,王宁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⑥⑩《朗文当代高级英汉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网址:什么是艺术家(作者:何国辉)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81554
相关内容
什么是艺术大国艺术|艺术名家是如何练成的
艺术家是什么意思
毛旭辉:老大哥成了新千万艺术家
创造艺术的“私人空间”——与画家毛旭辉对话
“甜姐儿”黄宗英去世 从艺术家到作家,她经历了什么?
毛旭辉 艺术在生活后面
外国艺术家缘何爱上宋庄
陈丹青:为什么很多艺术家都是同志
Louis Vuitton 为什么如此钟爱与艺术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