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7]

发布时间:2025-05-24 10:00

file:///d:/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u=1447562711,787451259&gp=2.jpg美国电影最早兴起于东部,以纽约为中心。爱迪生对当时电影界的剽窃现象十分痛恨,1897年他开始对所有竞争者以盗窃和抢劫的罪名进行起诉,形成了“专利权”的战争。一些反对者组成了独立的电影制片公司、独立的发行交换和放映网来与之竞争。当时专利公司尚未在西部建立机构,而且加州地处墨西哥边界,一旦有麻烦,可以迅速地转移到国境线另一侧继续拍摄。

    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现在被称为世界电影王国的首都,但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当地有一位英国房地产商人为了安慰他的妻子怀念家乡的心情,就把他在洛杉矶市西北部买下的120亩土地取名为“冬青树林”(hollywood),因为他的妻子曾拥有一个四面环绕冬青树丛的花园。但是,这对夫妇绝对没想到,他们在一瞬间竟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唯一无需翻译的英文字”:好莱坞──电影王国。这里气候温暖、背山近海,既有草原又有沙漠,一年365天,很少阴雨的日子,这为全靠阳光照明的早期拍片活动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

20年代到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中心,控制了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百分之六十到九十的份额。庞大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入电影业,使其成为可以与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的大规模的企业。伴随着制片业的发展,一种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制片厂制度开始形成。

    制片厂制度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二三十年代随着好莱坞地区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八大公司,即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其中,雷电华公司后来倒闭了,联美并入了米高梅公司)。前五家公司都是拥有从制片到放映全套系统的垄断公司,而后三家则是纯粹的制片公司。这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出于垄断的需要,八大公司规模巨大、设施齐全,建有数量众多的巨大摄影棚和拍摄专用场地,并广泛搜罗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材,成为自成体系的电影“独立王国”。

二、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个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一部影片从编剧开始到拍摄完成,都是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编剧部门分为提出意图、结构主要情节、添加次要情节、写对话、加噱头等各个专门部分,由各种专家主持其事。往往一个题材会被交给两名编剧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编写剧本,完稿后又交给第三个编剧去取长补短,形成正式剧本。导演部门分为主要导演和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如战争场面、歌舞场面、竞技场面或其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场面)的助理导演。演员被分成许多类型,专门扮演各种定型人物。至于摄影、录音、道具、服装部门也都分工精细。制片厂内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同一架不停运转的工业传送带,每人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最后“装配”完成一件工业成品。

三、制片人专权。制片厂分工精细,就必然需要有人统一指挥和调度,而这个权力则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制片人有权任意改动剧本的情节,尤其是结尾;有权决定演员阵容。每天的样片都要由制片人当夜审看,决定取舍。例如,《乱世佳人》这部好莱坞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带有大制片厂制度的全部烙印,塞尔兹尼克操纵了一切。他首先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抢得畅销小说《飘》的电影改编权。先后被他请来改编电影剧本的竟达十七八人,前后有三位导演参与拍片。为了获得票房号召力,他不惜牺牲巨大经济利益邀请当时有“好莱坞影帝”之称的米高梅公司的克拉克·盖博,至于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塞尔兹尼克则大造声势,在全美展开所谓的“寻访”运动,历时两年,耗资10万美元,有1400人入选,90人获准试镜,最后选中了来自英国的费雯丽。而事实证明,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以上两位演员的自身魅力和出色表演。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塞尔兹尼克为了迁就克拉克·盖博,甚至中途“炒”了自筹拍阶段就做出重要贡献的导演乔治·顾柯。

  四、明星制度。好莱坞早期最有名的男女明星是玛丽·璧克馥和查理·卓别林,他们的年薪高达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美国已是天文数字了。而玛丽·璧克馥和查理·卓别林的巨大声誉也给制片厂老板带来了滚滚财源。1948年,好莱坞著名的米高梅公司老板估计,在一个女明星身上至多投资十五万美元,而她会为公司至少创造二百五十万美元的价值。于是,明星就成为争取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五十年代以前,明星几乎成了票房的中心。米高梅公司的座右铭是:“培养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明星”,仅以女明星为例,米高梅公司拥有:琼·克劳馥、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拉娜·透娜、丽泰·海华丝、伊丽莎白·泰勒等红透半边天的巨星,更不用说著名影帝克拉克·盖博了。

  对明星制度的产生原因、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讨,可以充分显示出好莱坞电影体系的某些本质特点。好莱坞的明星制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化的需要。由于电影是一门同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以拥有巨量观众为其生存的必需条件的艺术,所以电影摄制技术的发展和观众趣味的变化,对电影公司的营业成败超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为了防止这两个可变因素的破坏性影响,好莱坞便下大工夫为观众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明星偶像,使观众不再根据影片的技术和艺术质量而是根据明星的阵容来决定是否买票。在20年代后期形成的明星制度统治好莱坞三四十年之久,为电影观众树立了无数崇拜的偶像。当时许多观众往往是倾慕某位大明星的盛名而走进影院的,单凭一个熟悉的名字和一张有魅力的脸蛋就可获得成功和票房。好莱坞的明星制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这有利弊两方面的因素。

  电影公司虽然可以制造明星,但实际上,明星货真价实是观众自己制造出来的偶像。电影又被称为“银色梦幻”,是指电影可以制造逼真于现实却又远比现实完美的心理幻觉。明星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尊崇,其实是因为在这个明星身上体现出观众的某种生活理想和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某些愿望。决定明星成败的不是表演艺术,而是观众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观众的认同是明星产生和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制片商来说,他们不会总是被动地等待有号召力的明星自然而然的出现,实际上,明星总是被制片商精心泡制出来的。明星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商业运作,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贯穿在从剧本策划、影像拍摄和宣传包装的全过程中。在编写剧本时,制片商就有意让编剧向演员的特点倾斜,这样就更能使明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尽量选择明星最美的角度,用最柔和、最能衬托明星气质的光影进行渲染。特别是现代传媒的发达,给制片商提供了足够的手段来宣传塑造明星。精明的制片人按照观众的口味,通过宣传广告,其中包括影迷杂志上的明星生活花絮,来泡制明星。米高梅公司为了使明星们更加光彩夺目,专门设立了“特别服务部”,甚至还试图完全操纵明星的一切生活──安排约会,指挥求爱和订婚,设计结婚,甚至宣布离婚。伊丽莎白·泰勒当时是一颗正在耀眼升起的明星,但米高梅公司认为这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大众注意,于是自作主张安排十六岁的泰勒与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全美橄榄球队队长格伦·戴维斯约会,在他们看来:美国英雄与世界上最漂亮的少女相匹配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而关键是由此可以获得可观的票房号召力。

    明星制虽然给明星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但是明星制也带来了严格的合同限制。在合同期间,演员必须拍摄一定数量的影片,角色按照制片人的意愿分配,明星实际上只是制片厂出售给大众的产品。这样,演员只能遵照制片人的设计,塑造公众喜欢的形象,一直保持下去,使之成为不朽的大众偶像。而一旦某种类型影片和类型人物不卖座了,他(或她)便从此销声匿迹。在眩人眼目的明星制度下,只有少数确有才华的演员才能幸存下来,取得真正的艺术成就。

    好莱坞的明星制度随着五十年代末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而衰落下去,拍片合同中“终身隶属”的条文已停止实施。但是,虽然明星制解体了,但明星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围绕明星的各种商业运行机制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在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中,明星依然在获得票房价值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星的地位依然意味着显赫的身价,不断的拍片合同和万众敬仰的荣誉。制片厂老板随着时代的不同还是要不断的推出具有号召力、具有票房价值的明星。而对于整个电影事业来说,没有明星也是不可想象的,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娱乐方式,其本身就决定了具有感召力的明星是必不可少的。

网址:电影史[7]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90031

相关内容

中国电竞历史上 7位具有影响力的明星选手
影史十大巨制:电影史上的璀璨明珠
7部影片亮相“2024俄罗斯电影展”
史上最经典电影音乐
长春电影制片厂:光影记录新中国电影成长史
电影史上最强明星阵容
电影明星:好莱坞成长史 短评
电影史之电影公司系列1:高蒙和百代
百年中国电影史十大女影星
7月电影大撞期!百位明星扎堆上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