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风华往事》,备受期待却又前路渺茫。导演高升中所执导的这部积压多年的大制作,原本抱持着对上海滩那个风云变幻岁月的浓厚兴趣,却在剧本与演技上毫无新意。
当初的壮志雄心,如今只剩敷衍的油腻。
那么,这出半生不熟的《风华往事》,到底在哪些方面“烂”了呢?
情节老套空洞
民国戏向来被视为极具风格的经典题材,引人入胜的悬疑与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无不令观众大呼过瘾。
时过境迁,民国戏的魅力逐渐消退,如何重新打磨这颗璀璨的宝石,成为摆在导演和编剧面前的难题。可《风华往事》平添了明星的加持,却无法逃脱故事陈词滥调的窠臼。
该剧以30年代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小报记者冯一伦牵扯进社会名流的丑闻、谜案中的故事。剧本上占较大篇幅的,便是冯一伦成长为报业大亨的奋斗史。
但作为主线剧情,小报记者闯荡商海的套路早已太过敷衍。冯一伦这个主角的塑造也过于极端化——最初不过是个街头混混,一个转场后便成了当世英雄。如此敷衍的人物设置和剧情铺垫,令人对其成长之路毫无认同感。
此外,作案、侦破的刑侦线索也难以令人信服。剧中女演员陆续遇害,凶手设置得莫名其妙。警方的侦破过程空洞无物,全靠冯一伦这个外行人物凭空推理出真相。
女角色们个个光鲜亮丽,却又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然而编剧并未能发挥明星的表演天赋,将她们的人物刻画得立体丰满。女主们成了千篇一律的悲情玩偶,人设单薄,只会在镜头前哭哭啼啼。整部戏弥漫着低劣的悲情氛围与狗血剧情,令人生厌。
服装道具失真,年代考据存在明显漏洞
民国戏最大的魅力,便是物是人非的穿越感。黄包车鸣笛,旗袍迎风飘扬,点点滴滴勾勒出的,是一个辉煌而沧桑的年代。
《风华往事》在这一方面也颇费心思,通过复古的服装、道具和场景,试图重现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但考据与还原上的种种失误,让人对其年代感大打折扣。
剧中的女演员们身着光鲜的旗袍,却似乎都出自同一剪裁。角色们言谈举止也失了年代感,更像是在模仿,而非真正融入那个年代。这种统一的“组装式”还原手法,让人一眼看穿其虚伪的外壳。
此外,许多细节方面的考据也存在明显纰漏。比如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如化妆品、烟灰缸等道具,明显带有现代气息,和20世纪30年代的科技水平相去甚远。一些语言细节、器物布置也暴露出考据的马虎与不耐烦。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也削弱了剧集想要营造的历史氛围感。
一部成功的年代戏,考据就是灵魂。《风华往事》却在这方面大敞着漏洞百出,可见其对观众的不尊重。
演技硬伤遍布,大牌云集竟无一救场
《风华往事》集结了秦海璐、陈紫函、斯琴高娃等一众女星。这些从影多年的资深演员,本是剧集的一大看点。但让人扼腕的是,她们好似纷纷收起了自己的演技,敷衍地应付着角色。
以秦海璐为例,平日她以细腻丰富的演技见长,可在剧中却只会两三种模式地切换表情。就连最有挑战性的高潮戏码,也演绎得任务式、生硬。这与秦海璐以往的精湛演技天壤之别,不禁让人感叹资深演员也无法跨过剧本这个坎。
斯琴高娃、陈紫函等演技派也同样有失水准,表演生硬、出戏。这些演员本可挥洒自如,却在导演的拘束下,丧失了表演的乐趣与激情。
就连男主角盛一伦,也未能在戏里有所作为。他塑造的冯一伦似乎永远停留在一个模式,从不外露内心世界的起伏变化。如此乏味的人物性格设置,导致了盛一伦的表演只能是单一乏味。
冯一伦这个角色本应该更丰满、更有血肉。他从一个小报记者成长为报业大亨,这是一个何等惊心动魄的过程,应该伴随着内心的痛苦挣扎、面临抉择时的迷茫无措。
比如,当他面对权势阻碍调查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斗争?当辜负了亲人的期待时,他又会陷入怎样的低谷和自我怀疑?这一切内心剧场都应该有所展现,才能丰满这个角色。
而盛一伦表演下的冯一伦,始终是一张扑克脸,从未流露过丝毫情感。他处理各种剧情都游刃有余,几乎没有正常人会有的犹豫不决。这无疑让冯一伦这个角色缺乏真实感与代入感。
演员的表演与人物性格是相辅相成的。盛一伦之所以表现单调,也因为冯一伦这个人设实在太过单薄。编剧创作出一个标准化的正面硬汉人物,却忽视了他的软肋与隐秘面。这样的角色注定难以突破表面,任何演员都难以从中发掘更多可能性。
结语
《风华往事》在编剧与导演方面的敷衍表现,导致了整部剧的硬伤累累。这是导演与编剧的问题更甚于演员的问题。希望未来的制作团队能够更用心理解历史故事与人物命运,营造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剧作世界,以免辜负观众的期待。
你觉得这部剧的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你是导演,会如何处理?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