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从主持人大赛冠军到央视冷板凳,不被重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央视主持人大赛的冠军头衔,在很多人眼里本该是平步青云的入场券。
但这两年看着杨旭在荧幕上的状态,观众都忍不住犯嘀咕:这位2023年的总冠军怎么就跟消失似的?
综艺频道午间档的15分钟文化资讯,成了他唯一的固定舞台。
这事儿越想越有意思——同届比赛里,亚军龚韵熹在音乐频道独挑大梁,季军苏眉文成了综艺频道的重点培养对象,连十强外的选手都有人混成了《星光大道》常驻主持。
唯独冠军杨旭,像被按在了透明玻璃罩里,看得见摸不着。
这事儿得从央视的用人逻辑说起。
别看央视年年搞主持人大赛搞得风生水起,真到了分配资源的时候,可不像观众想的那样按名次发奖券。
他们内部有句不成文的规矩:“比赛选的是好苗子,岗位要的是成品树。 ”
当年2019年的新闻赛道冠军邹韵能迅速蹿红,那是人家自带双语优势和驻外记者经历,往《高端访谈》里一放就能撑起国际政要的深度对话。
反观杨旭,学院派播音腔练得字正腔圆,可往综艺频道的新生代主持群里一站,反倒显出几分尴尬——沉稳有余,鲜活不足。
央视这两年明显在搞年轻化转型,综艺频道恨不得把“潮”字刻在脑门上。
你看《国家宝藏》的主持团,个个能唱能演能玩梗;《经典咏流传》的当家主持,诗词接龙张口就来。
杨旭在《文化十分》里倒是显过真功夫,能把甲骨文考据讲得比说书还精彩,可这种“文化老学究”的人设,放在娱乐化的大环境里就像唐装配运动鞋,怎么看都透着别扭。
说到竞争环境就更扎心了。
央视这两年从地方台挖了不少宝,像从芒果台跳槽的李莎旻子,硬是把《两岸青年汇》做成了爆款。
台里现在特别看重主持人的“变形金刚”属性,上午能主持非遗纪录片,下午能直播带货助农,晚上还得撑得起跨年晚会。
杨旭的困境在于把自己活成了“单项冠军”——文化解读确实有两把刷子,但让他去音乐盛典活跃气氛,或者去慢综艺带素人嘉宾,立马就露了怯。
还有个隐形门槛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央视现在特别讲究主持人的“网感”。
别看康辉在《新闻联播》里严肃端庄,人家在抖音上玩vlog比谁都溜。
撒贝宁更是个中高手,法律节目、诗词大会、脱口秀场子通吃。
反观杨旭的社交媒体,还停留在转发台里节目的“机器人”状态。
有次台里搞新媒体培训,要求主持人现场编段子蹭热点,据说这位冠军当场卡壳三次。
这种线上线下反差,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简直就是致命伤。
其实台里不是没给过机会。
去年中秋晚会原本安排他串场,结果联排时发现他接不住撒贝宁的即兴互动,最后硬是换成了新晋主持马凡舒。
这事儿在台里传开后,杨旭就被贴上了“温室花朵”的标签。
现在央视的大型活动,宁愿让影视演员客串主持,也不敢冒险用这些“比赛型选手”。
年龄也是个尴尬因素。 别看他才29岁,央视95后的新生代已经冒出来一茬了。 王冰冰凭几个出圈视频就扛起《两会你我他》,郭若天在财经频道把枯燥数据讲成财经故事。
杨旭的处境就像考研三次终于上岸,却发现同班同学都是保送生。
更残酷的是,央视现在特别爱打“组合牌”,《典籍里的中国》让倪宝坤搭档张舒越,一个负责文化深度,一个负责青春视角。
杨旭这种不上不下的中生代,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夹心层。
说到底,央视这个舞台早就变了游戏规则。
十年前的主持人靠的是字正腔圆,五年前拼的是临场应变,现在要比的是人格魅力。
观众早就不满足于看主持人念台本,他们要的是能共情、有观点、会折腾的“活人”。
杨旭在比赛时那句“吹尽狂沙始到金”说得荡气回肠,可现实是,现在的电视江湖里,光会淘金不够,还得自己会造浪。
台里领导私下说得很实在:“我们缺的不是主持人,是内容创造者。 ”
这话听着扎心,但细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网址:杨旭:从主持人大赛冠军到央视冷板凳,不被重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402094
相关内容
杨旭:从主持人大赛冠军到央视冷板凳,不被重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央视最美主持人“离职”,原因是什么?
突发!韩旭被自由人禁赛,出战大运会是金主安排,都错怪篮协了!
王俊凯捡漏邓伦?主持女星遭打压坐冷板凳?
他从主持人大赛的冠军到明星主持人,用实力完美演绎了彪悍的人生
八路团长太聪明,利用小板凳将鬼子团灭,究竟怎么做到的?
从奥运冠军到新搭档,贾一凡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央视主持杨帆,暗恋8年被张蕾母亲视为准女婿,最后为何娶了别人
《星搭档》齐豫姐弟“反目” 齐秦罚坐小板凳
历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的冠亚季军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