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纸蓝本到一台演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需要经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5 08:47


从一纸蓝本到一台演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需要经历什么?这个问题,上海文化广场在过去5年里反复摸索过答案。

在2024“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已经开启征稿之时,又一个消息传来:2023“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工作坊已经选出两部最终入围作品——《冲出麦田》、《聊斋之黄九郎》,并在日前进行了首次舞台呈现。

工作坊延续往年惯例,以正式演出的制作标准建组,集结18名专业音乐剧演员。每部作品以40分钟片段展示的形式,与现场百余名观众以及各大演艺院团代表、制片人、剧评人等业内专业人士见面。


《冲出麦田》以“乡土气息与时尚结合”的独特风格,讲述了一个青年在城市与家乡间找寻自我的故事。

为了30万的奖金,在大城市走投无路的服装设计师程远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麦田村参加服装设计比赛,还成为了村里模特队的教练。在与熟悉又陌生的乡亲们的相处中,意外接踵而至,原本一心想要逃离家乡的程远,心态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剧中不乏“模特秧歌步”等段落点燃现场欢乐氛围,而与此同时,对主人公找寻自我价值的探讨,以及对人物群像的鲜活刻画也紧贴时代脉搏,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冲出麦田”的意象,源自投稿人王富有温暖的童年记忆。金灿灿的麦田画面感十足,搭配王富有阳光元气、色彩明亮的音乐风格,成为了打动评审导师们的关键要素,也是吸引编剧温昭逸加入的原因。作为“孵化计划”五年来首部先有作曲、后匹配编剧的作品,两位创作者组队后,围绕“麦田”这一核心,不断探索扩充着故事的维度。

谈及这次从零开始的创作过程,温昭逸坦言:“真的挺痛苦的,一直在改。”七个月间,故事大纲经历了数轮的推翻,歌曲也不断修改重写。好在,变化之中,“麦田”始终是故事的“根”。


导师胡晓庆表示:“中国人是有很深的乡土情节的。‘麦田’代表着家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落点。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怎样看待过往、与自我和解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创作的热情引导着两位创作者不断前进,来自导师们和观众们的反馈也为他们补充着新的视角。最终,确立了如今这版气质独特、欢乐温馨又富含现实意义的作品。


作为“孵化计划”五届以来首部“聊斋”题材的作品,《聊斋之黄九郎》则以别具一格的国风语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经典志怪小说的现代化新编。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短篇《黄九郎》,音乐剧讲述了狐仙少年黄九郎和人类书生何子萧、太史周文慈之间跨越两世的命运纠葛。

别出心裁的是,作品将原作中对人与妖诡谲情感的白描,演化为探索“一片纯心的妖,会为了心中所珍视的人类付出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以现代化的视角演绎2023年的《黄九郎》。


为何要以音乐剧的形式来呈现聊斋故事?作词高媛认为,聊斋故事本就是非写实的,借由吊诡幽玄的传奇通透地讲述人性与人情,既具有超自然的虚幻气质,也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写意美感。而音乐剧采用歌、舞、戏三者合一的表现方式,将形式美和抒情性相统一,同时又可以进行信息的有效输出,是最适合风流写意的聊斋故事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去标签化”同样是《聊斋之黄九郎》的一次全新尝试。虽然聊斋自带浓郁的国风色彩,但创作者们并不希望“国风”标签成为创作的限制。


为此,三位创作者下足了功夫。从确立故事大纲、铺陈剧情结构,到每一句歌词、每一种配器的推敲,无不反复经历着碰撞、修改与重塑。编剧陶倩妮在原作的结构基础之上,对情节推进的逻辑做了较大改动,并重新塑造其中人物,使其承载更为复杂的“人性”。

作曲徐唯尊在音乐创作中亦另辟蹊径,在旋律上没有特意运用民族“五声调式”,在配器和编曲中大胆采用流行、摇滚、甚至金属的风格为基底,外加民族乐器作为色彩和点缀,形成有别于传统“国风”的标签化的听感,同时又与戏剧气质巧妙融合,不断探索突破创作的边界。


对创作者们而言,工作坊中的呈现是展现作品潜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吸引投资方前来认标、实现后续作品商业化对接的基础,是对作品至关重要的一次“大考”。

投稿成功之后,孵化计划工作坊会给予作品导演、编舞、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全团队加持,助力作品迈出从一纸蓝本到一台演出的第一步。

对此,《冲出麦田》工作坊版导演施哲明表示:“孵化工作坊的导演工作,是要在不违背主创意图的情况下做提炼和二度创作,帮助主创们把故事呈现得好看、准确。如果呈现得好看,有多家公司看中了这部作品,这就是孵化工作坊导演最大的价值。”


导师制度、汇报与选拔机制及制作团队等丰富资源让“孵化计划”工作坊更像一所学校。连续参加2022和2023两届孵化的编剧温昭逸对此深有体会:“有时候会觉得像回到学生时代,大家都很纯粹地在讨论作品本身,不必操心制作过程。既被充分尊重,又感觉像有大家长一样很安心。”作为已经有不少成熟作品的音乐人,作曲徐唯尊也认为,相比商业创作,“孵化计划”中创作者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同时导师制度也能更好地帮助创作者完成自我表达。

从2019年的首次试水,到2021年初步实现孵化闭环形成,再到2022年进行机制升级,开辟定向孵化、特邀孵化等多个赛道,如今,“孵化计划”已迈入第六个年头。五年来,该计划共计收到来自573人次的408部原创投稿作品,孵化出原创音乐剧作品超过10部。其中,《南唐后主》《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无法访问》《南墙计划》等5部优秀原创音乐剧作品已成功实现商业制作,完成商业演出共计207场。

上周刚刚启幕的“演艺大世界——2024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带来了两部2022年特邀孵化作品《兰陵王》和《麦克白夫人》的新进展,而2024“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征稿也正在进行中。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孵化的脉络周而复始,扶助着每一部新作品的生长,也传续着原创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许明年的音乐剧舞台,又会掀起新一轮观演热潮。而我们希望,在经历过层层打磨之后,当下尚不为人知的原创作品可以在彼时拥有姓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从一纸蓝本到一台演出,原创音乐剧的孵化需要经历什么?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403891

相关内容

本土原创音乐剧何时走进“繁盛的夏日”?
原创华语音乐剧离“爆款”有多远?四部“上海孵化”新作紧扣当下生活,填补市场空缺
音乐剧成上海演出市场主流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剧本推介会举办,57部储备孵化剧本亮相
57部储备孵化剧本亮相: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剧本推介会举办
华语原创音乐剧“破茧”
抖音原创音乐人认证需要什么条件
对话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的剧场怎么做?
“阿云嘎效应”凸显 从一个明星的诞生看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
对话一台好戏|两年演出一千场,如何让音乐剧一票难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