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研究—详情

发布时间:2025-05-25 13:32

  旧时戏曲团体有戏班和科班之别。戏班的主要任务是演出,而科班则是培训演员的机构。

  道光年间,就有阳戏的覃家堂开始在农村搭班演出,继而有咸丰年间成立的阳戏杨家堂子、邵阳花鼓戏王家班,以及咸丰、同治年间的岳阳花鼓戏陈兴泰班和杨洪发、杨春芳班,长沙花鼓戏士坝班等。光绪以来,民间小戏的职业戏班就更多了,其中王三洛组织的新太班曾一度进入长沙演出,为长沙花鼓戏进入省城之始。1920年,以赵少丰为本家的四季班社义和班进入长沙正式演出,并长年驻扎省城,在益阳、沅江、安化一带演唱。

  地方大戏的戏班的经营有两种,艺人独资或集资起班,以及豪绅、地主、商家出资起班,而民间小戏则多为临时聚集的半职业性戏班,或者常年演出的职业性戏班,即“四季班”。比之大戏班,人员少,行头简陋,规模上被称为“七禁八松九逍遥”,有些戏班虽然有固定的班名、本家,但艺人经常流动变更。

  科班的正式设立则直到同治、光绪年间才出现。湘剧艺人鲁文智在西湖一带创办花鼓戏科班,这才有了为数不多的几个花鼓戏科班。科班学制不一,大多不长,少者四五十天即可出师,多者一两年。鲁文智创办的怀德班最初仅限于湘剧,后逐改名凤林班、同乐班、得胜班,并招收大批花鼓戏艺徒入科,亦湘亦花,成为长沙花鼓戏历史最早、成就较大的科班。著名花鼓戏艺人余菊生就出自此班。后来余菊生自己又创办了百合班,班址先后在南县百合乡、菜园子和华容花兰窖。此外还有生行艺师、外号王三结巴创办的北乡班,1919年创立于长沙北乡枫树坪。

  收徒传艺也是培养戏曲人才的一种方式,但是相比之下,科班制的成批集中训练,就显得有效率得多,而且出师即可搭入戏班,学习和实践并重。地方大戏的科班,要么由名老艺人创办,要么是戏班为培养人才需要而兴办,或者由豪门显宦、地主、富商雇请艺人经办。活跃在农村的民间小戏,则一般由一个艺人起科,也有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联合聘请艺师起科的。

  戏班的演出总是流动的,不为行政区划所限制,多沿水陆交通线路大量流出省外,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与广西的彩调有过交流,曾经互相搭班演出,因此在声腔、剧目、表演艺术上有相近之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蒲圻等地,鄂东南的提琴戏,就是岳阳花鼓戏的琴腔部分,通过出省的戏班艺人传流出去。湘班不仅活动在邻省,而且曾流入福建。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闽西汉剧与祁阳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湖南班于清乾隆年间就传入福建,在宁化县坊田乡大罗村池氏祠堂戏台后壁上,曾发现有‘乾隆丙辰年(1736)寒食节,湖南新喜堂班到此一乐也’的题词。据调查,新喜堂班是祁阳戏。”

  《湖南地方剧种志》有“艺师谱”及主要艺人传记,现择其主要者简编于下,同时还录有与本文考察剧本来源相关之艺人及研究者:

  鲁文智:约生于道光中期。生行演员。宁乡人。原为湘剧靠把艺人,曾为(凤林班)、(同乐班)本家,擅长花鼓戏。咸丰、同治年间在南县、华容一带科班教徒,其科班名曰“怀德班”。曾以徒结班为“得胜班”。以湘剧为主,兼习花鼓戏。艺人众多,皆自称“得胜班弟子”。

  王三:咸丰初年生。生行演员。长沙县人,唱腔精美,擅长《磨房产子》、《清风亭赶子》等唱工戏。略有口吃之疾,外号“王三结巴”。在长沙东乡一带带徒结班。

  余菊生(1863—1934):演员。宁乡人。原以缝纫为业,后入亦湘亦花的怀德堂科班,先攻旦行,继习丑、净,艺技全面。他曾发展了花鼓戏褶子功,创作了西湖调(旧称正宫调)的“反手”唱法(俗称败韵),并将一批湘剧大本戏如《乌盆记》和花鼓打锣腔《池塘洗澡》等移植成花鼓戏川调剧目,加速了西湖路花鼓戏从打锣腔向弦子调(西湖调)的过渡。

  何冬保(1917—1984):丑行演员。华容县北景港人。十六岁入西湖凤凰班和楚南得胜班,得当时名艺人蔡教章、杨保生教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起组织胜利班并随后进入长沙。他的唱腔造诣颇深,每排一戏,必创新腔,如首创了(比古调)、(采莲船调),对(四六调)、(洋烟调)进行了革新补充。他对长沙花鼓戏西湖路唱腔流派的形成、发展贡献颇大。

  胡华松(1925—1984):小生行演员。南县三仙湖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随“西湖路”花鼓戏的十三位艺人入长沙演出,由旦角改工小生。演唱技巧和表演身段、技法上多有创新,个人风格鲜明。他曾成功塑造了梁山伯、王金龙、王魁、商霖等众多艺术形象。

  钟瑞章(1901—1983):旦行演员。南县人。先习丑角,后改旦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与段洛生等人,迫使当局准许在长沙市“大吉祥”旅社小舞台上演出《孟姜女》、《秦雪梅》等花鼓戏,他均扮演女主角。后钟又与张寿宝、姚悟卿二人下西湖,请来何冬保、胡华松等十三位艺人,以“楚剧改进社”名义,演出于长沙市绿萍书场。这次演出是西湖路与长沙路合流成功的标志。钟在这次重大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尹伯康(1928—):邵东人,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五十年代开始从事戏曲研究。八十年代以来致力于戏剧史志编撰,为《中国戏曲志·湖南卷》编委和部类编辑、《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副主编,另撰写了《湖南戏曲史探》、《湖南戏剧史纲》。多年来撰写的各类志书、史书、辞书及戏剧研究文章共计100余万字。

网址:戏剧研究—详情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406600

相关内容

戏剧表演与人物形象塑造研究,戏剧论文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新趋势暨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舞台艺术戏剧《戏剧创作专业音乐剧教学研究论文集》书籍简介,图书推荐
玉米基因组更详细图谱出炉 研究预示其适应能力强
开心麻花话剧电影研究
研究生明星(研究生学历明星)
研究生学历学位填写指南:详细解析与实用建议
动画编剧与动画情境研究
影视产业剧本创作研究
刑侦剧研究(第七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