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故事】史轶蘩:确定我国巨人症、矮小症诊断标准

发布时间:2025-04-24 11:31

史轶蘩(1928-2013),祖籍江苏溧阳,出生于广东江门。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内分泌学的临床及基础领域的研究,中国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

有的同学因为身材矮小而苦恼,有的同学因为太过肥胖而闷闷不乐。这些问题可能都与内分泌有关,因为内分泌疾病有很多种,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矮小、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说起关于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我们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史轶蘩院士。她从医近60年,总结和开创的许多内分泌疾病诊疗方法被国内医院广泛采用,造福了很多人。

“不服输”的女“学霸”

史轶蘩的父亲曾在江门海关工作,她在江门出生。史轶蘩从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在以要求高而出名的青岛圣功女中就读期间,成绩出类拔萃。

1946年,史轶蘩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目标直指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的学制包括三年的医学预科和五年的本科,预科阶段在综合性大学完成,然后再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淘汰率相当高,而且进入协和后还会继续淘汰。史轶蘩在残酷的“淘汰制”中游刃有余,因学习成绩一直出色,她每年均获该校优秀学生奖学金。

1950年,因成绩优异且全面发展,史轶蘩获得燕京大学理学院“金钥匙奖”,这是只有大学四年总成绩成为理学院第一名的学生才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毕业时,她又被授予“三好学生”称号。

毕业后,史轶蘩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

“抽枕头”让人记忆犹新

史轶蘩的业务能力很快就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脱颖而出。有一天,史轶蘩带着几个医生查房。

来到其中一间病房,她一连问了身旁的白大褂们3个问题:“一个心力衰竭的病人,经过你的治疗后,你怎么判断他的病情,比进病房时好还是坏?有什么具体的表现能够说明?你应该怎么做?”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回答她的问题。

听完后,她默默地走到病人床前,将原本垫在病人背后的两个枕头轻轻地抽掉一个。然后,她和蔼地问病人:“是不是仍旧觉得舒服?”病人点了点头。

回过头,她对医生们说:“这就是比入院时情况好转了,原来不能平卧的,经过治疗可以平卧,这个简单的现象就能说明病人的病情经过治疗有所缓解。”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抽掉枕头的动作,让已经成长为专家的白大褂们至今记忆犹新。而史轶蘩对临床教学的认真,也让接受过她指导的人们受益匪浅。

以身试药 填补空白

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学科发展需要,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了分组,史轶蘩负责一个几乎没有起步的组——垂体组。

垂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会分泌包括生长激素在内的多种激素。

史轶蘩带领垂体组对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和分泌不足的经典疾病——巨人症和矮小症的诊断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确定了这两类疾病在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同时,对于垂体分泌的其他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建立和各种疾病所需要的功能试验正常值的确定,她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

然而,这些工作所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因为功能试验需要一批正常人来进行,以确定正常参考值,而这些正常人中的第一个,几乎都是史轶蘩。

▲1992年,史轶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医学界“零的突破

这种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史轶蘩带来了丰硕的科研结晶,也带领我国的内分泌学科从落后的状态赶上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史轶蘩最早在我国用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如用生长抑素治疗垂体生长激素瘤,用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患儿,使患儿身高平均增长10余厘米。其中,垂体卒中的分类、治疗原则和预后,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形成胆结石的副反应等研究成果均位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一天不读书你就落后了”

史轶蘩还教书育人。

“激素就是内分泌学的明星,我们内分泌学就是研究明星的。”史轶蘩总会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每逢难点,她或打比喻,或举例证,或用图表,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将枯燥而深奥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这样的讲课风格让很多学生终生难忘。

▲1999年,史轶蘩(第二排右二)在国际华夏内分泌大学的留影

“一天不读书,你就落后了。”史轶蘩非常注重知识更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查房之前,她就会安排文献汇报时间,即每个人就自己的领域进行文献研究后,再进行汇报,每人8—10分钟的发言时间。

“试想一下,一篇有关新研究的文章可能有数万字,你生搬硬套肯定讲不好,必须要完全消化,讲出文章的优点、缺点、挑战是什么。这就要求必须完全研究透彻了,形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自如地讲出来。”史轶蘩这样跟学生说。

正是这样严格、无私、注重方法的教学方式,让众多与史轶繁接触过的医学界人才获益匪浅。

小感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不服输”的劲儿。

来源:《江门日报·青苹果》文/娄丹

编辑:曾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院士故事】史轶蘩:确定我国巨人症、矮小症诊断标准 http://www.mxgxt.com/news/view/843879

相关内容

骨龄与矮小症的关系大吗
世界上唯一一例患者,既得侏儒症又得巨人症,身高变化令人吃惊
家人突然确诊癌症,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重新定义肥胖症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
怎样确定巨人症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等于癌症”
巨人症
李玟、张国荣等巨星都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真的难以治愈吗?如何找到出路?
全球仅此一人:同时患有侏儒症与巨人症,他是怎么做到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