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误才是伪科学
原标题:没有错误才是伪科学
姜振宇
◎沈杰群
江苏卫视一档《非常了得》,捧红了研究微表情的学者姜振宇。选手讲故事,嘉宾判断真伪。孟非、郭德纲和柳岩这三位一线明星齐聚舞台,居然还没抢到节目最热卖点。明星嘴皮功夫了得,仍敌不过姜振宇那双看似呆萌却犀利至极的眼睛,竟能透过难以察觉的表情直击内心,揭穿谎言,一如美剧《Lie To Me》里莱特曼博士施展的惊人神力。
一时间,姜振宇和“微表情”彻底火了。
自己究竟有多红,姜振宇不清楚,“肯定不是最红的那个”。
回顾录制《非常了得》这三年,姜振宇认为自己很幸运。他相信天底下不会再有学者获得这样的机会:一,节目内容充分贴合本人的研究兴趣;二,在公开媒体上犯错“丢人”。
赞许和质疑势均力敌,姜振宇只在乎如何改善研究。
微博坐拥30万粉丝,新书签售会场场爆满,他的观众、学生都为“微反应”痴迷。作为中国微表情研究第一人,回望这条路,姜振宇对笔者说:“八年熬过来的日日夜夜只有自己知道。”
继2011年推出《微表情》和《微反应》之后,今年夏天,姜振宇的第三本书《掌控者》问世。风格向来“风轻云淡”的姜振宇,此次取了一个霸气横飞的书名,颇令读者意外。他给出的解释是:“掌控”二字的含义,并非敌对性和对抗性的控制对手,而是控制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每个人“从睡醒到睡着这段清醒时间,都在有意图做好的每件事情”。微表情,正是姜振宇传授给读者的“武林秘籍”。
“我们想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尤其与人打交道,希望没有障碍地交流、达到目的,如商业谈判。我们想尽方法占据优势、控制事件,那为何不尝试微表情这种经过科学检验、可稳定取得效度的方法呢?你若懂得看微表情,预判行为,很可能获得最好的临场效果。”
预知,而非戳穿。姜振宇告诉笔者,这才是微表情的重大价值所在。
《非常了得》 一块专门为我准备的馅饼
从2011年6月8日开播,到2014年4月2日最后一期录制,逾1000个真假身份停留过《非常了得》舞台,姜振宇共计发言394题,正确310题,错误84题,正确率为78.6%。
《掌控者》一书第8章《神秘“基地”》,姜振宇狠狠自黑自娱了一把,他以主人公“张华生”的身份冷眼旁观自己的荧幕形象:“一听到这个名字,华生就想起来了。姜振宇,这不是那个在电视上卖弄微反应技巧的人吗?没少丢人现眼犯错误……我还看不上你呢!伪科学‘砖’家!”
那些抛掷而来的真实评价,姜振宇借华生的嘴吐出来,又砸给自己——他照单全收,坦然接纳。
有人骂,我才有机会把真正的研究思路讲出来。姜振宇无所谓争议。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微反应研究专家,这两个身份构筑起姜振宇的日常工作形态。如果2011年没有接到江苏卫视那通电话,姜振宇或许不会迎来如此密集、直接的公众评价,以及更重要的,节目间接给予的馈赠。
当初刚接到节目邀请,姜振宇内心挺排斥,“我之前不接受做研究的人跑到大众媒体上做综艺,总觉得这种(微反应)挖掘秘密、涉及‘隐私’的研究和公开谈论有矛盾,况且也无电视经验。”节目组于是告诉姜振宇,这档节目是找人讲故事,真假不明,嘉宾判别真假。他们需要专家从学术角度解释选手说谎的破绽,并且节目组提供物证验证。
“这节目好像一块专门为我准备的馅饼,还是最合口味的。”听完游戏规则,姜振宇蓦然来了兴致。最令他满意的是,《非常了得》能出具真实物证,这是当年大多数含心理专家点评的综艺节目一致缺乏的。姜振宇反感那种毫不严谨的娱乐态度,即选手的表述无法证明对错,心理“专家”随意发挥,说什么就是什么,吹得天花乱坠。
《非常了得》贴合一贯研究模式,姜振宇欣然尝试,事实证明,效果极好。
姜振宇谦逊地说,观众们都是冲着老孟、老郭和柳岩而来的。但他人气飙升有目共睹,节目开播之后,微博上表达崇拜和探讨微表情案例的网友数不胜数,大学里更涌现一批学生粉丝,名曰“江米团”。
百战百胜一段时间后,姜振宇遭遇了大障碍。
初期,选手的小伪装在姜振宇看来太简单。可当他陆续在媒体公布站姿、表情、音量等分析指标后,自然形成循环:节目组加强培训,选手翻看前期节目研究应战思路。姜振宇发现,选手渐渐加强掩饰,自己错误率陡升,最高纪录一场五题错四个。“整个人慌了,这不就证明我总结的规律不对,前面五年白干,这也太悲催啦。”
姜振宇此后一段时间如坐针毡,全程紧绷,判断错了就特别沮丧。他一度上节目前都非常焦虑,得做俯卧撑解压。“那时我很在意,没有学者希望被说研究错了。一些观众跑来骂我,你专家还会错啊你有脸坐那儿吗?后来发现这么说的人基本不走脑子,我无所谓了。我只要做好自己工作,把精力放在分析错因,根据错误调整方案以防后面类似情形。”姜振宇现场做笔记,回去整理、总结和找方案。
主持人孟非为《掌控者》撰写序言,如是评价他的搭档:“(姜振宇)从一开始犯错之后会脸红,到后来学会了说‘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敢犯错,不装神,说话留余地的专家,是我喜欢的。”
究竟为何犯错,终于被姜振宇琢磨出来了。他发现错不在研究思路,而是分析起点。“这是黑白极端的问题。我过去研究犯罪嫌疑人,他由于怕被揭穿遭受法律制裁,因此完全在收敛型伪装,属于‘黑色极端’;而节目选手心态则相当放松,只要成功欺瞒就会得到赞赏,没有切身之痛,这叫‘白色极端’,即张扬型伪装。”
姜振宇重新设定分析起点,站到一个“不畏惧说谎的人”的立场审视表演方针,正确率慢慢回升。
回首《非常了得》三年,姜振宇感慨节目简直为他而设计,尝试到一批鲜活、全新的样本,深入拓展了微反应后续研究。他甚至感激那些“丢人”犯错的时刻。公安、检察机关一批需和真嫌疑人打交道的观众,主动找到姜振宇,见面直接说:“姜老师,我们看节目,就是因为你会犯错,知道你是真做研究而不是演戏,分析得又很有道理,所以才来找你。”
“我有点懵,后来明白,他们是真走心动脑子的人。我很欣慰。”姜振宇对笔者说,这批观众为他吸引了很多珍贵资源和案例,可视作上节目的最大收获。
微表情研究 一盘胜券在握的棋局
姜振宇爱读古龙——这是他中学通读完金庸和古龙全套的结论。他认为金庸的书固然扎实,但每个角色并没超越正常人,“跳不起来”。而古龙笔下楚留香、陆小凤等言行举止皆非凡人,远远超越现实生活的羁绊,留给他宽广的畅想空间。
这份中学时代的幻想情结在采访中不时流露。姜振宇打算后面写书塑造一个具有“读脑”超能力的角色,如黑客般钻进对手大脑,读取思维,然后跳出来若无其事与之下棋。同时,对手也可能反入侵主角。
“假如我是一直很厉害的猫,能轻松读懂其他猫,那普通猫已让我失去兴趣了,我接下来会遇到更厉害的老虎。这特别好玩。”姜振宇笑着说,心里有很多幻想,这大概是年轻的表现吧。
而一旦做起研究来,姜振宇那股踏实较真劲儿便蹭蹭直蹿。
姜振宇于2007年开始接触微表情。当时他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数字媒体博士,按学校要求,姜振宇为本科生讲授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使用较简单,他决定给学生讲讲动画人物。为了备课,他翻阅大量关于表情的书,美国的研究透彻扎实,自此打开一扇大门。
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教书,姜振宇不愿再以计算机代码为科研方向,他试图找到计算机应用与法律相交的学科。阅读文献过程中,偶然看到用于测谎的微表情,姜振宇灵光一闪,微表情研究兼具司法用途和计算机基础,极富吸引力。他一头扎进去。
保罗·艾克曼博士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颇丰。艾克曼较早对脸部肌肉群运动及其对表情的控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在70年代末提出FACS(面部运动编码系统),用来描述面部表情。
“太高级太厉害了!我当初完全仰视。”艾克曼的研究为姜振宇提供了指路方向。2007年至2009年,读文献,重复实验,再读,再重复……姜振宇终日循环于这两桩事间。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美剧《Lie To Me》红极一时,莱特曼博士只需察言观色便可锁定真凶,令观众无限神往。该剧正是基于保罗·艾克曼博士的研究。
因循大师的足迹开启微表情之旅,做实验证明结论。而今回首审视,姜振宇告诉笔者,他自己最大的成果却是从实验里跳出来。“2009年底,我对艾克曼产生困惑。他披露的测谎数据不太漂亮,效率低。我自己在学校做实验,才意识到实验局限性。艾克曼提出一套指标,某些异常反应对应说谎,但事实上你很难确定一个人出现异常反应必然指向谎言。”
姜振宇指出,微表情研究有两个要件,一是必须有真情绪出现,二是有情绪时必须掩饰内心想法,伪装成别人喜欢或者不输给你的样子。两条都具备才可能产生微表情,而实验极难满足。
走出实验室,将微表情研究放进刑侦案例中。姜振宇打破常规,开辟新思路。
“犯罪嫌疑人全身都是微表情。他真害怕,又必须伪装,天然满足研究需要。案子研究的优势是,你分析出来的丝丝点点,最后都有证据证明。物证检验是很多心理学实验所缺乏的。”姜振宇成了警队的常客,开展研究,亦从各宗刑侦案例里吸取知识。
姜振宇明白,放弃实验,会遭到学院派心理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他表示,实验是对的,但用于微表情效率很低,既有这么好案源,何不研究真有微表情的样本?
“有些人为了多发论文,搞出漂亮的实验数据。我们要硬碰硬,丢人就丢人。”姜振宇的心态平和,一如面对《非常了得》的争议,“伪科学最大标准是不接受错误,我愿意接受错误。物证证明我错了,我立即纠正。你可以挑我毛病,只要大家奔着真东西去就行。”
八年时光积攒下丰厚的研究经验,姜振宇发觉,微表情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测谎,而是预知对方行为,就如棋局对弈,你能看透对手未来五到十步的路数。姜振宇说,这条路方向愈发清晰,一个人前行很吃力,可努力价值早已远胜戳穿一句谎言。
不是读心侠
我只想走在研究最前端
接受采访当天,姜振宇身着活力十足的运动T恤。他对体育出了名的热爱:担任UFC终极格斗冠军赛的中文解说,从初中起开始练综合格斗,在2012年2月29日的《非常了得》还秀了一把格斗技巧,虽被女拳击手无情撂倒,一招一式让观众过足瘾。
姜振宇现在日程表都是一个月前排定的,纵然事务繁杂,运动必不可少。“我随时练,随时高兴。”姜振宇说前一晚很累,脑子转不开,想起两周没运动了。昨天上午,他决定出发锻炼前特别难受,不想动。“我用理性思维逼迫自己不要躺着,你去了就好了!”果然一上垫子,姜振宇状态立好,摔跤、柔术、打拳……只用五六分钟完成热身,微微冒汗,人变清爽了,再和兄弟们开始摔、锁、打沙袋,整个人焕然一新。
微博上姜振宇也爱分享关于格斗的信息,他觉得自己生活态度就是“好玩儿”,希望做一个会聊天的人、一位称职的父亲,以及最出色的研究者。
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姜振宇理所当然是校园里的明星教师。学生粉丝众多,然而只有一小撮能经得住姜老师的严格要求。2012年他开设一门“微反应研究”选修课,限选50名,第一节课涌进120号学生,神情很high,密密麻麻塞满过道,甚至坐上窗台。
姜振宇开讲“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然后依次铺展解剖学、认知心理学知识,大家全听呆了:原来姜老师上课不是讲测谎啊!“讲课又不是做节目,他们压力越来越大,等到基础理论扎堆时班级只剩50人,给我面子没走的。”姜振宇很清楚,学生其实更渴望他直接给张表情判定真假,简单开心,可如此一来根本学不到研究的真本事。
到期末,姜振宇要求学生做“说谎实验”,分析报告长达几十页。“哈哈,学生全疯了,他们会说老师这就一门选修课你干吗啊!”每学期最终交报告的仅20人左右,一半以上学生直接放弃学分。
“我很理解他们,但这就是我做研究的过程。学生被折腾疯的事情,不过是我八年熬过来的一瓢而已。”姜振宇对笔者说。
姜振宇目前在校内主导的微反应研究小组,工作团队四人,每学期招募五个学生。他们正筹建校外的科学研究院,希望成长为一个遍布中国甚至跨国的研究联合体,主要功效为交换资源,积累素材。
终日忙碌,姜振宇觉得好在主题没偏,所有事情运转于他的微反应研究范畴,良性循环,通通有所补益,一直在进步。
“我目标不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专家、大师,而是一直走在这个领域的最前端,研究成果必须是最棒的。目前我做到了。”姜振宇2011年出版《微反应》和《微表情》,国内第一个。如今上网一搜,满眼类似书名,姜振宇悉数翻阅过,骗钱的居多,从他的研究里分一杯羹。不过姜振宇认为这亦是自己作用之一:远远跑到一个高度,就会有一批人参与进来。
同时他欣慰看到,仍有一些真正思考的身影,能从自己的研究吸收有益的养分。
姜振宇不想被塑造成神奇读心侠的角色,唯愿自己对这个社会给予潜移默化的支撑。在他看来,当下吸引力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看人看得比较准”,尤其在关键时刻,比如帮助侦破一起大案,挽回巨大经济损失。
“这才是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讲起来我都很兴奋。”姜振宇说。
网址:没有错误才是伪科学 http://www.mxgxt.com/news/view/879096
相关内容
医学科普这么重要,应当如何避免“伪科普”?中医和西医,伪科学和真科学?
“科学家不如明星”是个伪命题
警惕伪科普,拥抱真健康
《精英律师》里没有精英,却有“伪装者”靳东
【医学小常识】凯格尔运动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健康课堂
学术造假翟博士、建筑大师江才女,明星们的人设究竟能有多虚伪?
伪骨科,哇咔咔,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科学健身五大误区
因果关系错误,讲的就是歪理(太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