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作文、习作、写话辨析
『钟传祎』
所谓“作文”,就字面上说,作就是制作,写作的意思,文就是文字、文章的意思。作文就是写文章。为了区别于作家的写作行为,人们习惯于把作家写出的文章的行为叫“写作”,把学生作为练习而写的文章的行为叫“作文”。 写作这个概念,从字面上说,写的意思是: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写字,含有“制作、记写”的意思。作,这里指作品。同样是用文字记录思考、感受,表达对生活、社会、自然的认识,“写作”和“作文”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写的主体不同
写作的主体是思想比较成熟的社会人,他们经过社会的历练,心智比较成熟,价值观念稳定,并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他们的写作行为是长期学习思考实践的结果。“作文”主体是学校教育体制内的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角色尚未定性,对世界的认识只限表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自然的了解、审美的追求大都来自自间接经验,作文是属于语文教学情境下的“写”活动,这种“写”活动是在集体性的教与学的背景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的,是一种学习活动。
二、写的动机不同
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为了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技巧,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学会用语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它是和“听”“说”“读”相对应的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的基本技能。它是一种强迫的行为,是一种任务型的活动,和身边的环境联系不紧,和社会的关系不密切。所以,教师着重作文技法训练,教给学生必备的写作技能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这是和作文的性质相吻合。作家的写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写的环境不同
写作是生活层面上的书面活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性文体,都是一种精神产品,都是在反映生活,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作者一种内在的驱动,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作文则不然,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为了具体的训练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文字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好地成为思想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写作”直指社会交往、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直接满足现实生活。“作文”以提高言语能力为目的。由教师指导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并且对完成状况施行评价,是一种习得技能,直接满足学习生活,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学习的工具。
四、写的过程不同
写作是经过长期练习的结果,是纯熟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独立思想和独特性体验,尽管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家的写作,比较自觉,能够享受抒写文字的快乐。作文是一种练习,练习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观察所得、学习所得、思考所得,在不断的有层次的练习中学会各种表达方式、行文技巧,学会思考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学习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写的结果不同
写作的产品是成熟的,是可以接受社会评判的,写作者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行文特点、表达内容、作品风格等都比较成熟,都有经过长期的训练而形成基本固定的范式。而作文仅是一种练习,为今后更好学习、生活打基础所作的练习,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恰当表达自己观察、思考、研究、学习结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社会沟通交流。
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指出学生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仍然沿用这一表述。但实验稿、修订稿都用“写作”这一词语表述,这实际上混淆了写作和作文的区别。而对于作文、习作、写话的区别。实验稿和修订稿都做了分层的表述。
实验稿、修订稿都认为:“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习作的意思是练习作文,写话是用文字记录口头表达,同样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从形式看:
习作的“作”指文章,尽管是练习作文,但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修订稿),修订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强调“写清楚”,构成一个片段或文章,有一个完整的意思。写话的“话”,是口头语言,一句话,两句话,一段话,一般不成文章。实验稿和修订稿都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二、从要求来看:
写话是最基础的作文,是让儿童用简单连贯的言语表达他们熟悉的现实的和梦幻的生活,“能清楚连贯表达自己的意思”(修订稿),注意语言的清晰、条理,内容的个性化。习作是在写话基础上,“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表达的内容更宽泛,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表达的意义更清楚。
万丈高楼平地起,写好文章先从写话开始,然后练习写作,然后半独立写文章,独立写文章,最后创作,成为以文字为生的职业写者,作家。起步阶段、习作阶段以及作文阶段,这是学生成长的基本营养和基本技能,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因为过高要求使学生一辈子害怕作文。修订稿对小学阶段的写话、习作、作文的要求作了微调,但各阶段作文目标和实验稿没有区别。 区别写话、习作、作文以及写作,明确各自的要求,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同阶段写文章的目标,防止拔苗助长,是很有必要。同时,认识到这几者的区别,有助于树立学生写文章的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建立起写作文的自信。
附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写作教学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栏目:
1、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关于写作的修订。
2、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关于写作,以及评价建议中的写作。
下面一一详细列出:
1、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关于写话的要求仍然为四条。第一条增加了“留心周围事物”,原为第二学段的要求。意在强化学生的观察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训练伴随孩子一生的学习,强调留心周围事物,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观察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应体现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所有项目中。这一调整,意义重大。同时删除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生刚启蒙,对事物仅仅是感性的接触,很难形成一定认识,写出感受困难,这一删除非常必要。同时提出写话的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关键词:清楚、连贯、个性。
2、阶段目标第二学段,原来8条,变为5条,主要是内容合并。第一条的“留心周围事物”提前到第一学段,把原第三条的内容:“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合并在第一条。第二条增加了“观察周围的世界”,由“留心”到“观察”,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自觉性及方法、能力的层次。把“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修改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改动,语义清楚。关于标点符号,实验稿“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修订稿为“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显得更灵活。
3、第三学段关于习作,实验稿7条,修订稿为5条,主要也是内容合并。第三条,把“纪实作文”改为“记实作文”,都是“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但纪实更正正式,记实更通俗,强调如实记录,叙述更灵活,要求降低。把实验稿的第四条“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表述为“学写常见应用文”,并合并为第三条。显然实验稿的表述有问题,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应用文,不能把读书笔记和应用文并列一起,修订稿修订了这一错误。对使用标点符号,修订稿增加了“正确”这一要求“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对于写作速度,实验稿表述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订稿“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
4、教学建议部分
a、教学要求。实验稿: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修订稿: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b、作文能力。实验稿: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修订稿: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能力。这一修订,非常重要。删除了“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c、训练方式。修订稿增加“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d、写作教学。
实验稿: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修订稿: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5、教学评价。关于写作的评价,实验稿和修订稿只是作了一些字词的修订,精神没有变化。
请等待美术作文视频课程上线
C 学生作品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