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发布时间:2025-05-03 13:30

2013年11月15日的《北京青年报》登载了一篇《历史上的舅舅》的署名文章。其中有一段说,唐朝时著名诗人宋之问杀害了外甥刘希夷。摘录如下:

“自古文人相轻,舅甥也不例外。初唐之时,武则天手下有一文臣,因擅作献媚之诗,而得到了武皇的青睐,这个人就是宋之问。当宋之问在官场使尽各种伎俩摸爬滚打的时候,他的外甥刘希夷也在诗坛崭露了头角。刘希夷的目标不在官场,而是在广袤的山水之间,因此他看不惯舅舅那副阿谀逢迎的嘴脸,甚至对宋之问的文采也是不屑一顾。不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绝妙的诗句在刘希夷的笔下诞生了。刘希夷写罢此诗以后,还未对外示人,就被宋之问看到了。宋之问对这两句甚是喜爱,便以舅舅之位要求刘希夷把这两句算作他的作品,刘希夷怎能应允?于是乎,宋之问大怒,动用手中的权力,命人用土囊把亲外甥活活压死。”

其实,这只是一段污蔑不实之词,真相并非如此。要说,宋之问并非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说短道长,本无所谓,但作者似乎是在严肃地说历史,这就有必要认真一番了。

据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唐代诗人)写了一篇《白头吟》,其中有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写完这首诗,就拿给舅舅宋之问看。宋之问读后非常欣赏这句诗,便想据为己有。宋恳求良久,刘希夷先是答应,但不久就反悔。宋之问大怒,便让下人用口袋装上土,将刘希夷活活压死了。刘希夷死时还不到30岁。其实,《唐才子传》并非此说的始作俑者,往上溯源,可追到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和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两部笔记小说集。《大唐新语》说,刘希夷“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是一个含混语,并没有十分肯定。不知道《大唐新语》是不是最初的“谣洞”,但通常的造谣者在最初释放谣言时大抵都用“或云”这种语式。而《刘宾客嘉话录》则说,“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不但语气极肯定,且说是宋之问亲为。刘肃,约唐宪宗元和末年(820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元和中为江都(治所在今江西九江)主簿;韦绚 ,约唐文宗开成末年(840年)前后在世,字文明,京兆人,为顺宗朝及宪宗初宰相韦执谊之子,生卒年亦不详。长庆元年(821年),韦绚从刘禹锡学于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尝记刘禹锡所谈,有《刘宾客嘉话录》一卷传世。刘肃和韦绚距离宋之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再往前找不到文字根据

宋之问杀害刘希夷的材料矛盾之处很多,大致有三:

首先是时间上的矛盾。关于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史书均无明确记载,只能从其他材料中大致推测。《唐才子传》称,刘希夷“上元二年(675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卒于仪凤(676年-678年)、调露(679年)年间,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新唐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甫冠”,即刚刚20岁。而据宋之问《秋莲赋》自序:“天授元年(690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两相对照,可知在武则天天授元年时宋之问方才20岁。顺着这个年龄往上推,那么宋之问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比刘希夷小了整整20岁。试想,刘希夷25岁-29岁死时,宋之问作为一个5岁-9岁的幼童,怎么能使下人或者亲自把刘希夷压死?还有,作为同一本书,《唐才子传》不仅称刘希夷是上元二年进士,还称宋之问是上元二年进士。按这个推算,宋之问4岁就进士及第了,这可能吗?闻一多的《唐诗大系》把宋之问的生年定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这样,到刘希夷死时,宋之问是21-25岁。应该说,这时的宋之问年富力强,用土袋把25-29岁的刘希夷压死还是能说得过去的。但是,根据常识,出现甥舅年龄相仿,甚至外甥比老舅稍大的情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外甥母亲在姊妹中排行靠前,舅是老舅,在姊妹中排行靠后;

2、姐弟的年龄要相差18岁以上。换言之,姐姐出嫁要早,生子也要早。一般要17-20岁前后出嫁,18-21岁前后生子。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即老舅)大致同龄。

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中•宋之问传》和唐张鷟的《朝野佥载》,宋之问有兄弟三人(宋之问、宋之逊、宋之悌),而且是大哥。而宋之问在《留别之望舍弟》中亦称自己“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另据宋之问的《陆浑南桃花汤》诗,其中有“长妹梵筵众”句。“长妹”二字表明宋之问至少有两个妹妹。如果刘希夷的母亲是宋之问的大姐,宋之问便有姊妹6人。这是按宋之问和刘希夷的母亲之间没有其他姊妹的假设来算,即宋之问的母亲在生下刘希夷的母亲18年后,一直没有生育,直到36-39岁时生下了宋之问。之后,又生下了两男两女。如果宋之问和他之后的姊妹们之间平均相差2-3岁的话,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要持续到44-51岁,这在女性中是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中年以后,身体状况不可能如同年轻时那样一直健康。如果以刘希夷比宋之问大4岁来算,宋之问母亲的生育年龄更要持续到48-56岁,这恐怕就更少见了。当然,也可假定宋之问母亲在刘希夷母亲和宋之问之间还生有几个孩子,那就得全是女孩,或者即便是男孩也都早夭了。因为如果有男孩活下来,宋之问就不是老大了。以上分析都是按理想状态设定,所以,除了极其特别的情况,宋之问都不会有比自己大1-4岁的外甥刘希夷。另据《唐会要》与《朝野佥载》以及两《唐书》记载,宋之问的三弟宋之悌当生于乾封元年(666年),比宋之问小10岁。当然,我们并不清楚宋之悌是不是最小的。既便他是最小的幺弟,如果他有一个比他大28岁左右的大姐或者大10岁以上的外甥,其母亲生他时,咋着也都得是近5 旬的人了。再者,宋之问和刘希夷两人是同科进士,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加之当时也是政治稳定的治世,宋之问敢随随便便把一个进士弄死吗?朝廷难道不追究吗?

其次是名望上的矛盾。据《旧唐书·宋之问传》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大唐新语》云:“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 《唐才子传》也称刘希夷“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也就是说,宋之问成名早,其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后人谈论初唐诗歌,总是绕不过去“沈(佺期)宋(之问)体”。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唐僧皎然《诗式》称:“洎有唐以来,宋员外之问,沈给事佺期,蓋有律诗之龟鉴也。” 《旧唐书·宋之问传》称宋之问被贬谪时,“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就连《新唐书卷二百零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宋之问传》也称:“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会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体”的主要贡献在于使唐律诗定型。确实,宋之问的名气很大,他不仅是普通人眼中的明星,还是专家学者眼中的一代宗师,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何至于为了区区两句诗而残杀亲人?

第三是人性上的矛盾。虽然刘、宋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至今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据,但《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八卷倒是提到了宋之问一个真正的外甥李悛:“之逊于帘下闻之,密遣其子昙及甥校书郎李悛告三思,欲以自赎。”之逊是宋之问的弟弟,校书郎李悛是宋之逊的外甥,自然也是宋之问的外甥。这说明宋之问有一个姊或妹嫁给了李家,即表明宋之问确实有姊妹。如果再加上刘希夷的母亲,宋之问就至少有两个姊妹了。刘希夷如果真是宋之问的外甥,甥舅二人年纪相近,在一起切磋吟对诗文,且俱名重天下,不是会传为佳话吗?试想,少年时经常在一起玩耍,又作为长辈的宋之问会对刘希夷那么冷血吗?即便他为了一点小名望性格分裂,心理变态,难道他不顾忌自己的姐姐、姐夫会对他兴师问罪吗?特别是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有神力”,他三弟宋之悌“骁勇过人”,难道他们会饶过害死刘希夷的宋之问吗?

最后还是回到正史的记载。关于刘希夷之死,《旧唐书卷二百零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苑中·乔知之传》称:“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至少有两点可以支撑。一是《旧唐书》编写于五代后晋年间,虽然时间上晚于那些唐人笔记,但毕竟是正史;二是所依资料出于与宋之问同一时代的作者之手,可信度高。目前,学术界对于《旧唐书》中唐代前期历史的资料来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要出自吴兢、韦述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一百三十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时的各朝实录。吴兢(670年-749年)是与宋之问、刘希夷同一时代之人,但比他们长寿。韦述,生年不详,晚吴兢8年卒。《旧唐书》中称刘希夷的诗“为时所重”似与《大唐新语》和《唐才子传》的“不为所重”相矛盾。按我的理解,刘希夷在世时名气虽不如宋之问,但也是小有名气。特别在开元(713年-741年)之后,其诗受到一些名家欣赏,更被社会看重。其实,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不奇怪。

除了《旧唐书》外,唐孟棨笔记小说集《本事诗》徵咎第六也提到了刘希夷之死:“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孟棨在这里没有说明刘希夷的死因,但从语气上看,好像是正常死亡。孟棨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进士,这也晚于刘希夷去世近二百年了。所以,孟棨说不清楚很正常。但起码知道,刘希夷死时很年轻。这样,在没有其他可信资料的情况下,还得认可《旧唐书》“为奸人所杀”之说。

呵呵,原来刘希夷是“为奸人所杀”,孰料却被后来人移花接木,嫁祸于宋之问。金朝学者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说:“宋之问诗有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或曰:‘此之外甥刘希夷句也。之问酷爱,知其未之传人,恳乞之,不与,之问怒,乃以土袋压杀之。’此殆妄耳。”清朝词人、学者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说:“余尝谓刘诗如花落鸟啼,宋诗似云蒸霞蔚,不徒手笔迥异,各有所长,宋实出于刘上,何苦夺其句而杀之。”清朝另一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五中说:“其实宋之诗高于刘,不用攘夺他人也。杂说不足凭每每如此。”当代学者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中也说“其说(夺句杀甥)恐不足信”。虽然王若虚等人认为由唐人笔记小说发端的宋之问压杀刘希夷一说是殆妄、不足信,可殆妄之说千百年来却难以遏止,着实令人慨叹。它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造谣糟蹋他人容易,恢复原来面貌很难。所以,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不要随便往他们身上泼污水!

主办单位:隋唐史学会

审稿:王恺

编辑:零零

管理:刘端

(ID:隋唐史学会)

欲知隋唐事 ,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55196

相关内容

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公子宋什么人?他为何要谋反杀害郑灵公?
杀死李相夷的从来都不是碧茶之毒
宋丹丹没有意识到刘宪华有多厉害
没有买卖 就没有杀害
袁克文 行书《敖曹希夷五言联》欣赏
柳俊烈韩素希夏威夷约会照
吕夷简与范仲淹有什么恩怨?二人后来为何会一致对外?
宋江和刘备相比如何?宋江与刘备谁厉害?
明星的迷之“交友圈”,迪丽热巴、黄子韬的太匪夷所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