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华莱士的审问式采访:我粗鲁,但公正

发布时间:2025-05-04 01:04

采访及建立融洽关系的技巧数不胜数。华莱士通常扮演的角色可能被称为“大审问者”,但即便是他也会在采访中使用一系列技巧。他可能会控制语气,使自己听起来像个和蔼的叔叔,也可能像个严厉的法官似的打电话给他们。

他认为采访的风格取决于报道的焦点为何。“这次采访是为了获得事实,还是造成政治轰动,抑或是搅动人们的情绪?”他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思考去采访,那么你就会事先准备这种风格的问题。”

换句话说,你提问的语气会随着采访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你就某人的重疾而采访她时,带指责意味或态度强硬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而采访最终是会在电视广播播出,还是在报纸杂志刊登,抑或仅为了收集背景材料而根本不会被直接引用等,也决定着整个采访的风格。

我们见过不同的记者有效地运用各种不同的风格,从全知型到扮傻型,从法官型到同谋型。事实上,采访风格取决于你自己的性格。要扮作一个与你不同的人十分困难。美国最著名的采访者都发展出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芭芭拉·沃尔特斯极善于与采访对象建立私密关系——和他们成为朋友,引导他们吐露内心。她对人有同情心,并且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人们坐下来接受她的访问是因为他们知道她会和善地对待他们。而ABC新闻前主播泰德·科佩尔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他并未试图与采访对象交朋友。事实上,科佩尔主持《夜线新闻》的时候,他的嘉宾通常坐在另一间演播厅里,尽管他们与他身处同一城市。采访者与受访者间的这种距离能帮助科佩尔提出基于事实的尖锐问题。

个人采访风格的形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真的关乎经验,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但一个好的建议是试着跟从你真正的个人性格。如果你生来是个讨喜的人,似乎不太可能会在采访中变成一头猛兽。

对于年轻记者来说特别有用的基本技能

能奏效的采访技能各种各样,但对年轻记者而言,其中的一些特别有用。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青涩派采访”,你假装对采访主题所知甚少,让人们从最开头讲起,带着你缓慢而仔细地了解一件事。你可以告诉你的采访对象:“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你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从头向我解释吗?就把我当成是你的祖父,需要你带着走过每个角落。”事实上,你可能对这一主题有所了解,但这一招能保证你从受访者那里获得许多信息,能了解到完整的故事。这是确保人们简化复杂事物的一个妙招。

还有一个技能我们称之为“重复”。重复之前听到的信息以确保自己真的理解了。你可以说:“看看我理解得对不对。”然后重复关键信息。当你获得的信息很复杂时,这一招真的很有效。

记住,有时一个记者的年轻或缺乏经验反倒能成为一种财富。“年轻采访者的无知会对他们自己有利。”迈克曾这样说过。担任福特汉姆大学校报顾问的经验,加上自己也曾起步于学生记者的经历,使得贝丝可以这么说,受访者对一个年轻记者往往更加体谅。如果一个学生或者新人准备充足,细致地做了调研,将经过仔细考虑的相关问题一个个列出来去采访,受访者往往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

刚起步的记者该怎样提犀利的问题

对于刚刚起步的记者而言,学会提尖锐的问题是最难掌握的技能,但却是最重要的技能。资历尚浅的记者往往担心假如他们提问太过犀利,对方会被激怒。“这有可能,”迈克说,“但如果你够聪明,就不会以那种会惹怒他们的方式提问。”迈克认为关键在于你要尊重对方——并且以证据支持你的问题。“你拿起一样东西给他们看,说:‘你知道这上面怎么说吗?’”迈克解释道,“受访者立刻就会明白这是个什么问题,并且是由什么引发的。”

更重要的是,年轻的记者不应担心他们的采访对象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与受访者建立友好关系是重要的,这没错。但是你不能让这一点阻碍你获取信息。毕竟,这不是比赛谁更受欢迎。你是有正经工作要做的。

当然,假设你是个学生记者,采访对象是某位你将会一直遇见的教授或系主任,遇到此类情况提尖锐的问题会比较困难。或者你获得了一个采访电影明星的机会,而对象正是你喜欢的。但因此而避开尖锐问题,你便贬低了自己。“如果你和你对其持有疑问的对象在一起,而且有机会这么做时,抓住机会!如果这触怒了对方,你又损失了什么呢?”迈克问道。即便是你要提犀利问题的对象是你将来还会采访的,受访者也可能由于你提这样的问题而更加尊重你,只要你的态度是礼貌的,而这些问题是基于认真调研的。当我们提出尖锐问题时,应该记住这句话:世上没有无礼的提问。任何一位有名有权之人都应当面对无礼或尖锐的问题。

CBS新闻记者伊丽莎白·帕默特别擅长用礼貌的方式提尖锐的问题。她从不会让这些问题听起来像人身攻击。她会提出犀利的问题,但态度很恭敬。“要试着避免‘逮到你了!’或者‘我会抓住你小辫子’之类的语气,”帕默说,“相反,你应该沉稳而礼貌地坚持,直到得到了你满意的答案。假如你没有得到好的回答,那么就一下多问几个尖锐的问题。老是重复同一个问题就证明对方没有给出回答且一直在逃避。”

她的下一条建议特别适用于电视采访:“假如你以理性的态度提出优质的尖锐问题,你的听众和观众便会站在你这边,并且也会期待好的答案。假如受访者不回答,他或她就会失去观众的同情。反过来说,假如你攻击采访对象,你就会冒让观众同情他们的风险。”这是要避免的,因为你需要让观众站在你——也就是采访者——这边。

为你的问题排序

传统新闻学教材建议记者按问题回答的难易程度排序,这样即便对方被最末尾的难题冒犯,不发一言,采访的主体部分也已经完成了。对年轻记者而言,这或许是好的建议。但经验丰富的记者可能并不会这么做。迈克经常根据采访对象的心情好坏以及接受能力的强弱提出问题。“你根据你的直觉来。”他说。但即便是迈克,也不可能在没有一点热身的情况下就直奔核心问题。而在做电视访谈时,在开头提一两个不那么重要的问题总是明智的,这也能给摄像师及收音师调试设备的时间。

当然,你怎样提出问题取决于你在做什么样的访问。如果是录制下来的长访谈,那么你通常需要在进入核心问题前让采访对象热个身。但如果你是在做现场访问,而整个板块只有三分钟时间,该怎么做?这两种访谈CBS的主播罗斯·米切尔都做过,他认为现场访谈尤具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时间建立任何友好关系。基本上你已经开始采访了,但其实又没有完全在状态。所以你要试图做的就是让你的问题清楚明了,让整场讨论显得像一次交谈那样轻松灵活。”他说,“当你在做这样的快速短访时,你能把握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倾听并表现得机敏。”

采访过程中如何跟进问题

灵活意味着能想到新的问题跟进前面提出的问题,即在采访过程中想出新问题。这些跟进问题决定着你的采访成功与否。在采访过程中,你对自己采访的主题会有更多了解,而采访对象的回答往往会令你产生事先没想到的问题,尽管之前你做了准备。“每次去采访时,你心里都明白自己不可能只问写下来的那些问题,因为采访的关键在于那些跟进的问题,”《60分钟》节目的斯科特·佩利解释道,“正是那些没有写下来的问题才更具启发性,能够揭示真相。真相不会在你按纸上第六个问题读出来时被揭晓,而是在你针对第六个问题提出第三个跟进问题时突然被揭晓的。”

佩利说他在观察迈克采访时学到的最关键的技能就是提出有意义的跟进问题。“一系列将受访者不断逼向墙角的问题最终能让对方回答原本不想回答的问题。这正是迈克在电视访谈中首创的。”佩利说,“那次就折磨问题采访(前CIA主管)乔治·特尼特(George Tenet),就是个好例子。还有就(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有没有研制核武器而采访他的那次,也是此类例子。这就是出击和防卫——其实更像下象棋而不是击剑。因为这是一系列阻挡对方的行动,阻止对方躲避问题,你阻挡他们,阻挡、阻挡,直至最后一个问题,他们放弃了,给出答案。尽管不总有效,但那就是我观看迈克采访的原因,因为那是我所学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仔细倾听你们的采访对象至关重要。贝丝回忆起一次观看她认识的一名莫斯科记者在电视节目上采访一位政要,但他却似乎完全没在听对方说什么。这名记者膝上摆着写有一串问题的纸,只是这么顺着读下来。因为他根本没有听,因此无法问出有意义的跟进问题,这场采访也因而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一边做记录一边构想下一个问题时很难集中精神听对方讲话。这需要练习。但如果你不倾听,就会毁了一场采访。“我觉得在年轻的记者和制片人中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列出一串问题,然后说:‘我要问一、二、三、四、五、六、七,’”罗斯·米切尔描述道,“其中的危险在于,或许在第二个问题时,受访者说:‘我昨天开枪杀了我妈。’而你接着说:‘那真好。下面跟我们说说你新拍的电影吧。’”切记,你的提问单仅仅是个起点。

有时,最好的问题甚至都算不上是个问题。就拿迈克来说,一个问题可能就是那么一个眼神,一个表达“真的吗”的眼神。《60分钟》节目的艾德·布莱德利同样以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对方话语的怀疑而闻名。仅仅是抬个眉毛或是挠挠头。再强调一次,这是一项几乎人人都能培养出来的技能。

本文摘自《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迈克•华莱士的审问式采访:我粗鲁,但公正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63143

相关内容

一些关于汤普森的趣事,他曾经让拉希德华莱士爆粗!
美国总统最怕的主持人,华莱士离开FOX,前往CNN
德商界大腕因“粗心”访华被拒
陈奕利再访威尼斯 与评审团主席迈克尔曼齐聚
汤姆.克鲁斯与俄罗斯名媛正式交往
科比·布莱恩特和迈克尔·乔丹:“最后的舞蹈”没有告诉他们的关系
《十月》的诞生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蜕变:鲁明军专访罗莎琳 · E. 克劳斯
有一次主持人鲁豫采访袁隆平院士时...@皮皮优文的动态
专访|“宝莱坞之王”沙鲁克·汗:更多印度电影人正来到中国
61岁汤姆·克鲁斯与36岁俄罗斯名媛正式交往,女方颜值引热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