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5-05-04 06:00

隋唐时期,佛教、道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在唐代进入全盛,演化发展出一些较大的宗派:每个宗派不仅有自己的教义,而且有自己的寺院。主要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建立的宗派。因为它所崇奉的经典是《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此派的创立人是陈隋时期的智顗(531——597),他汇合了北方的禅学和南方的义学,主张止(坐禅修行)、观(内心领悟)并重,定慧双修。此宗宣传一切"皆由心生",世界本体是空无的,故亦名"空宗"。天台宗在唐初兴盛,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下去。

法相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和窥基。贞观时期,玄奘(596——664)西游天竺学佛19年。归国后,他和弟子窥基把天竺佛教大乘有宗的体系介绍过来,建立了法相宗。此宗崇奉的经典是《成唯识论》,所以又称唯识宗。该宗以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但因其教义繁琐,不易为一般人接受,在太宗和高宗时期兴盛一时,不久便衰落了。

唐代佛教诸宗派中,最有影响的是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以发挥《华严经》的教义而得名。其创始人法藏(643——712)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得到国师的礼遇,赐号贤首,故此宗又称贤首宗。华严宗认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提出"法界缘起说",宣称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禅宗创始人相传为天竺僧人达摩,五传至弘忍(602——675)时已为唐初。该宗在唐代有南、北两大支派,弘忍的弟子神秀在北方活动,崇奉《楞伽经》,主张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神秀受到武则天的礼遇,在两京影响很大。

弘忍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提倡顿悟见性,宣传诵读《金刚经》即能见性,其主要经典是《坛经》。慧能提出“我心自有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人们要想成佛,不必去诵习烦琐的经典,也不必长期修行,只要本心清净,妄念俱灭,就可以"顿悟"本性,从而成佛。由于慧能一派主张顿悟成佛,修行方式简单,所以发展很快,尤其在中下层民众中流行很广。到唐末五代时期,慧能的禅宗发展成为最主要、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上述四宗之外,较为重要的还有密宗、净土宗。各宗派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其哲学思辨的特征是相同的,都讲人人都有佛性,顿悟即可成佛。总的看来,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家相比较,佛教界的思想更为活跃,思辨层次也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佛教诸宗中,实际流传范围广、时间长的宗派,其哲学思辨的层次一般比较低,如慧能的南禅宗;而思辨层次高的却是流传范围小、时间短的宗派,如华严宗。

由于唐初统治者的特别提倡,道教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唐朝皇室追尊老子李耳为其祖先,道教的地位提到了佛教之上。唐太宗诏:“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唐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崇佛的同时,对道教也有扶持。唐中宗、睿宗复位以后大修道观。唐玄宗时期崇道更是臻于极致,编订了《开元道藏》,玄宗更亲注《老子》,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老子》也列为贡举加试的内容。开元二十九年(741),令两京和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和崇玄学。

长安的玄元皇帝庙后改称太清宫。此后,玄元皇帝逐渐与李唐祖宗等伦,甚至凌驾于太庙之上,不仅皇帝经常亲行荐献之礼,而且形成了太清宫先于太庙祭享的惯例。它具有道观和皇家宗庙的双重性质,在唐中后期的国家祭祀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南北朝以来分化发展的道教也走向融合。上清派(又称茅山宗)是唐代道教的主流,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上清宗师相继为皇帝所重,且与士大夫交往密切,影响很大。道教多讲炼丹服食之术,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唐代皇帝如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都服食金丹。

唐代,佛、道二教之间的斗争激烈。佛道的先后排序是斗争的首要问题。唐太宗令道士女冠列在僧尼之前;武则天时把佛教列在道教之上;唐玄宗时又把道教列在佛教之上。由于佛教注重结合社会现实,吸收儒家思想因素,因而不断加强了自己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佛教的发展,又引发了儒学与佛教的直接冲突,排佛、反佛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傅奕、韩愈等都有过激烈的反佛言论和行动。他们斥责佛教教义,主张抑佛乃至拆毁寺庵,遣散僧尼。尤其是韩愈,极言佛教的弊端,并且在唐宪宗兴师动众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的时候,直言谏止,并要求把佛骨舍利投诸水火,以绝后患。

唐武宗时,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经济势力,下令灭佛,拆除了4600多所寺院,让26万名僧尼还俗。

儒、道、佛三家虽然相争,但相互间的影响和渗透却也是明显的。例如,韩愈虽然激烈反佛,其学说中却也明显地吸收了佛教的法统观念和心性学说:柳宗元更认为,佛教经典中有一些内容“不与孔子异道”。

就佛教而言,唐代各宗派都已经吸收了儒道精神,例如对孝悌观念的认同,以致有了"孝僧"的名称。尤其是禅宗讲心性论,与《孟子·尽心上》说的“尽心者,知其性也"很相近。天台宗则把道教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吸收进来,主张先成仙再成佛。

就道教而言,也开始讲究礼义忠孝,显然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道教于隋唐时期开始创立理论体系、制订教规戒条,这也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进行的,有些方面甚至直接模仿佛教。

网址:唐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66659

相关内容

佛教与道教:互动与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浅谈道教起源以及与佛教的渊源
佛教和道教可以同时信奉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教与印度教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又有何异同?
宋代的宗教与哲学: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影响
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的产生、发展及传播
季羡林: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