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谢泽:导演可以没有风格,但是作品一定要有风格

发布时间:2025-05-04 14:21

在成为导演之前,谢泽是众多大导无比青睐的电影摄影师,冯小刚的《手机》《集结号》、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何平的《天地英雄》等,他都参与了拍摄,而如今面对导演这层新身份,他觉得来得有些意外,却也无比坦然地接受“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当导演,就是被推到这个位置了,别人觉得你能行了,找到你,你就得想办法把它扛起来。”

摄影:不追求个人的风格化,而是一戏一格

在圈内,从摄影转到导演,谢泽不算特例,张艺谋、张黎这些在他嘴里的座座大山,都是摄影起家的,但对于坊间一直流传的 “摄而优则导”的说法,他却有所保留,“一个好的摄影师不代表能做好导演,导演最重要的还是讲好故事,有时候,为了讲好故事,还要牺牲影像,但不是所有的摄影师都能拗过来这个弯儿来。”

涉足电视剧之前,谢泽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电影摄影师,拍了一百多部电影,合作过的导演,很多都是国内的一线大师。倘若不是郑晓龙导演的邀约,也许他还会在摄影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下去,整天琢磨着怎么打光符合剧情走向、怎么构图使画面好看。

2011年,郑晓龙导演筹拍电视剧《甄嬛传》,想找一个有电影背景的摄影师,扭转电视剧重故事轻影像的固有印象,便托朋友辗转找到了谢泽。然而正是这次机缘,让谢泽完成了从摄影到导演的转型。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纠结的,毕竟是电影摄影出身,谢泽对电影的镜头语言有着洁癖式的讲究。电影本身因体量的限制,故事本身很难有大的延展,因此它需要更多的镜头语言为其增色。而在电视剧中,故事是主导,你要想办法,把这个故事说好,而不是时时刻刻去追求影像的极致和风格化。

创作思维上的转换让他发现,“摄影在影视制作中,没有自己想得那么重要,它说到底还是要为故事服务的”。

放弃了偏执,思维就开阔了很多,谢泽开始学着拥有整体观,用整部戏的角度去考虑摄影的应用,让摄影为故事服务。

《甄嬛传》作为一部宫廷剧,无论是嫔妃的穿着还是宫中的装饰,其色彩都十分繁复,稍不留意,就会给人一种庸俗感,但谢泽通过黄金分割式的构图和多种打光方式,把色彩运用地十分得体,既能突出皇家的雍容华贵,画面却不显得艳俗。

很多人看过《甄嬛传》,再看《一代枭雄》,很少能猜到这两部戏出自一个摄影师之手,改编自小说《青木川》的《一代枭雄》,由孙红雷等主演,作为一部讲述男人成长的江湖戏,谢泽在镜头的运用上,充分展现了他的暴力美学,给观众一种血脉喷张的感觉。

进入电视圈后,谢泽慢慢从摄影的身份抽离,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甄嬛传》之后,谢泽还担任了《红高粱》《芈月传》的分组导演和《远大前程》总导演,逐渐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化成了一个创作者。然而多年电影摄影的经验,又让他能够灵活地运用镜头为故事加分,这便是他在导演和摄影两种身份游刃有余的原因。

做导演:像海绵一样吸收众家之长

谢泽15岁入行,隔着五个亲戚,被介绍到一家为影视剧提供摄影器材的公司搬道具,“刚开始去的时候人家还要把我开了,觉得我是童工不能收,但是他缺人,就让我悄悄的在那干。”因为总是往剧组跑,渐渐地就认识了很多人,知道他喜欢摄影,身边的人总跟他开玩笑“看到没有,那个就是大师,将来你能跟他拍部戏,你就厉害了。”

虽然是一句无心之言,但却被谢泽放在了心里。上世纪,90年代,谢泽在这家摄影器材公司一个月能赚8000多块钱,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月薪才几百块钱。但是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这份高薪职业,托朋友进了一个剧组,当起了摄影助理。

最初进剧组的时候,谢泽看谁都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觉得这个人是神,那个人是神,都是一座座大山。”这种小粉丝似的心态,让他对待工作比别人多了份热情,也增添了更多的责任感。

做摄助的时候,他是看剧本最多的摄助,做摄影时,他也是给导演提建议最多的摄影。“每个部门都有自己艺术上的构思,导演请你们来,不是打杂的,你要有自己专业性的建议。即使他听了以后,否掉,你也要提。如果你没有提,即便是导演自己做得决定出了问题,也是你没尽到职责。”

在和郑晓龙导演合作的一部戏中,谢泽担任摄像,主场景是一个四面白墙的三居室,要拍一个多月。谢泽看了觉得不行,“就这种毫无制作感的场景,拍一两天还行,拍上一个月,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就完了。”于是建议导演更换场景,郑导权衡了一下,觉得有道理,就说,那就换吧。

当然谢泽提建议不完全是从技术的角度,有时候他觉得演员的表演状态有问题,或者剧情设计不合理,也会侧面地提醒导演,“刚才他的反应,是不是有点不符合角色现阶段的状态。”慢慢地,导演发现这个摄影还蛮懂戏的,就会把一些重要的机会介绍给他“导演都非常忙,多给他们提些建设性的建议,得到认可的同时也会对你印象深刻。”

在大导演身边这么多年,谢泽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他们身上的营养,集众家之长,也在对比中,找到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融会贯通,这些都是他日后摩拳擦掌上场的基础。

未来:想做南北通吃的现代戏

谢泽虽然没接受过导演的专业训练,但在圈子内摸打滚爬多年,练就了他超强的实践能力。很多科班出身的导演有想法,但是缺乏变现能力,甚至在向其他部门提要求的时候,对方都很不理解,但谢泽却能从技术流的角度告诉你,这段是用广焦还是长焦,超高速怎么玩。

在导戏的过程中,谢泽很重视角色的完整性,很多演员演戏的时候,往往只想到自己或这场戏,有时候会忘掉人物线,而作为导演,就要及时地把他抓回来。”谢泽举了一个孙俪的例子,在拍《芈月传》,芈月送她姐姐出嫁,姐姐生病了,她应该很着急,但是她表现得却特别冷静,不符合一个十几岁小女孩的状态,谢泽就告诉她,你现在这个状态不对,十几岁的小孩就应该喜怒于形的,孙俪看看剧本,马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说“导演,我错了。”

电视剧是塑造人物的艺术,有一个人物被观众记住了,你这部剧就算成功了,而现在的国产剧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一点,谢泽很喜欢《甄嬛传》里陈建斌扮演的雍正帝,因为他呈现的就是帝王相。很多国产古装剧中,妃子或臣子一跪下,皇帝就赶紧说“快快请起”,其实这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真正的帝王,你跪在我面前,我伸一只手,就是给你莫大的荣誉了,“其实他就是陈建斌那种绝情的劲儿,这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

拍过了100多部电影,手执导筒后,接触的也都是些大制作,经历了古装戏、年代戏后,谢泽未来想在现代剧上大展身手。

“它可以是时尚的,也有点搞笑,最后还有点小虐心,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好看。”谢泽认为电视剧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一定要让老百姓有共鸣,同时还要跨越地域的局限,现在很多国产剧,受众定位都是南北分明,都是南方台放南方人爱看的,北方台放北方爱看的,这样局限性太大,优秀的作品必须要有跨越语境的力量。

“我要做的现代剧要南北通吃”,在影视剧片场浸泡多年,接触了来自两岸三地的导演、演员,谢泽早已把南北方不同导演、演员的风格烂熟于心,把他们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做一部南北通吃的电视剧,他觉得并不是一件难事,“我挺喜欢尝试些新鲜的东西,现代剧与古装、年代剧相比,更有生活气息,也和我们这个时代更加贴近,这是我以后要耕耘的领域。”

此网页由一点资讯提供

网址:专访导演谢泽:导演可以没有风格,但是作品一定要有风格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73690

相关内容

专访导演谢泽:《扶摇》,我要拍的是人性
争议、反常规、打破定式……我们和导演谢泽聊了聊《风起洛阳》起的是什么风?
专访导演谢泽|珠帘玉幕导演追求真实摒弃古偶
专访|导演谢泽:匠心织就《珠帘玉幕》的“真实商战地图”
谢泽导演爱骂人吗
专访台湾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钮承泽
“心可以热,但头脑要冷”——专访演员吴越
谢泽导演对《珠帘玉幕...
#风起洛阳导演回应选...
【专访】《大话西游3》导演刘镇伟:原来紫霞没有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