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耀:艾哈德与"组合社会"
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
网易研究局·德国版
第21期:艾哈德与“组合社会”
自《国富论》发表以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一直被奉为圭臬,其本人也被不少人视为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但实际上,亚当·斯密虽然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人及其思想并不能代表经济学的全部,也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问题。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代代经济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除了亚当·斯密,世界上还有哪些经济学大师?德国因其严谨的治学风格,一直是世界经济学大师诞生的摇篮。
路德维希·艾哈德,曾任德国总理,同时也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者。一直以来,主流的经济学界一直忽略了艾哈德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战战败的德国,为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实现经济的再次崛起?这与艾哈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网易研究局推出“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独家策划,听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刘光耀独家讲述艾哈德的经济思想,揭秘德国崛起背后的秘密。本期,我们将详细介绍德国前总理艾哈德与他的“组合社会”理想。
“这总是德国人的历史悲哀。他们在艰难岁月能够发挥出最高道德水平,但在幸福时刻却不能应对。”
——路德维希·艾哈德
(接上期)
人们只有从艾哈德的价值观、人的尊严、独立自主、中庸理念和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分析,才能正确理解他提出的“组合社会”的理想。
艾哈德早就明确说过:“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经济结构,使愈来愈多的德国人民有走向繁荣的可能。我下定决心要彻底地改革旧的保守的社会结构——旧的阶级组织显然划分为两个阶层:一方面是人数很少,什么都买得起的上层社会,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的广大下层社会。我们要改造组织:打破这种阻碍发展的阶级界限,从而消除贫富之间的敌意。我并不掩饰我奋斗的物质基础或道德基础。它们在当时和现在都决定着我的行动。”(注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德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民经济总量在欧洲已经独占鳌头,人民的物质生活明显提高,达到了“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到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欢快气氛和“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艾哈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认为,在经济大发展和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的基础上,传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可能被埋葬,社会的内部稳定已经达到了理想状态,德国社会可以向更高的阶段迈进。艾哈德相信,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德国社会有可能,更有办法解决旧时的社会冲突,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和谐。这种社会可以用“组合社会”(Formierte Gesellschaft)来表达。“组合社会”应当成为一个新的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之上的现代和谐社会的表述。
为此目的,艾哈德创立了智囊团。这是他的总理府副部长和新闻发言人卡尔·霍曼(Karl Hohman)提出的。智囊团的人员是德国工商大会副总干事长吕迪格·阿尔特曼(Ruediger Altman)、前明镜周刊编辑海尔曼·布劳梅(Herman Blome)、德国广播电台总编约翰内斯·格罗斯(Johannes Gross)、记者,曾任艾哈德私人助理的汉斯·克莱因(Hans Klein)、心理学家曼弗勒德·考赫(Manfred Koch)、政治学家和选举问题专家鲁道夫·魏德曼(Rudolf Wiedenmann)。
根据艾哈德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思,阿尔特曼提出了“组合社会”的思想。这既符合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的宗旨,也突出了社会政策的主张。
1965年3月31日,艾哈德在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这个纲领性的主张。艾哈德在党代会上郑重指出:“组合社会是社会不再由追逐不同政治目标的阶级和集团组成,而是它远离了等级国家的理念,其本质是合作的。就是说,它是建立在所有集团相互合作和利益一致之上的。这种社会可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看出其端倪。这种社会不是通过强迫,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认识,其实现不是靠权威强迫,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意志,靠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和日益增长的觉悟来实现其目标的。建立这种社会的结果必然是社会稳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富于活力,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持续得到提高,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得到促进和利用。这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社会,不是像僵死不动的冰块,而是像汹涌激荡的大海”。(注2)
《组合社会》理想的基本要素是:
1、公共利益至上,社会成员命运休戚相关。每个公民、各个党派和利益集团都要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大家应有一个共识,即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相互交融,共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大家要遵从“辅助原则”和“团结互助原则”,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甘苦与共。
2、反对两极分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贫富悬殊,强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达到共同富裕。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不同和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寡不能特别明显,特别是不能成为发生冲突的原因。要鼓励相对“穷者”奋发图强,迎头赶上,要提倡相对“强者”扶弱济贫。社会中没有专制和独裁,所有社会成员应当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国家通过各种立法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国家永远不要进行专制,不能窒息个人和集团的创造力。国家要发挥一种平衡和权衡的作用。
艾哈德感到,在阿登纳执政后期,社会已经不是更加具有凝聚力,而是出现了碎片化 ,尽管他把工业社会看成是社会制度的坚硬核心,但他对这种通过工业集团组织的行为、对议会党团的动向开始持怀疑态度。
艾哈德提出“组合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使他感到惊讶和疑惑。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共同打击下,“组合社会”的宏伟计划很快就搁浅了。
尽管艾哈德的组合社会的格式和蓝图被他的继任者们抛弃,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仍然追求类似的东西。席勒发明了一个“统一行动”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本质上是对“组合社会”的继承。
艾哈德建立“组合社会”的理想失败了。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德国社会和人们心态出现异化。这是一种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人们能够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克勤克俭,但随着经济大发展,人们生活大大改善,达到共同富裕后,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却“变成了危险倒塌的耕作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往往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当这种情况在德国出现时,很多人并没有看出。艾哈德尖锐指出:“这总是德国人的历史悲哀。他们在艰难岁月能够发挥出最高道德水平,但在幸福时刻却不能应对。”(注3)
艾哈德原本想象的是,他作为理想所憧憬的,是经济的巨大增长,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艾哈德在许多批评者的眼中却变成了“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的保守派。批评者认为,艾哈德思想保守,固执己见,成为“保守之父”,只知维护现存的制度,不求发展和变化。
不过,艾哈德并没有屈服于这种无端的批评和巨大压力。值得庆幸的是,艾哈德创立的许多东西保留下来了。“自由贸易”、“有序自由竞争”和“共同富裕”仍是联邦德国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艾哈德的思想和理论体现和反映了德国政策的一个历史时期。
艾哈德打下的基础由他的反对者们来继承、变动、改革和捍卫。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卡尔·席勒经济部长在德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曾看到席勒和艾哈德之间的纲领对立面,今天却看到了他们之间平衡性的一面。这两个政治家也意识到了这点。
其次,没有做充分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建立“组合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几代人长期奋斗的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顺利实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艾哈德和他的智囊团应当在提出这个《组合社会》目标时同时明确提出实施的分阶段计划。还应当指出,要实现《组合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
考虑到德国的历史,特别是威廉二世的第二帝国,很多德国人可能对“组合社会”这种表述产生误解,担心走历史回头路。霍曼指出:“对德国人来说,‘组合社会’这个概念包含双层意思,正像不久就已暴露出来的那样,即除了要为实现这种理想做准备以外,首要的任务是要理解这种思想。这个概念常常让人想起一些军事术语,‘步调一致’、‘行军编队’之类的话。实际上,早在1790年,弗里德里希·席勒在耶拿大学讲课时就讲过‘组合政治社会’的概念,并把理解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民族政治上成熟的标志,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这件事罢了。”(注4)
当时,在德国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赞成并实行,可以肯定,德国人民的多数是不理解的。他们往往只愿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变革,因为担心打乱他们相对平静的生活节奏和韵律。他们一再追求不断改善生活,贪得无厌,没有任何节制。艾哈德描绘的“组合社会”是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政策的最高目标和结果,它不是通过一次重大行动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的。
再者,反对党的坚决反对。社会民主党等在野党,内心觉得是不无道理的,但他们不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是从狭隘的党派利益出发,提出种种理由进行刁难和阻挠。在艾哈德被迫辞职和社会民主党上台后,他们自己采取的种种举措,诸如“共同行动”、“共同工厂”和制订“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法”等,实质上都是艾哈德当年的思想或思路,并不是什么创新,只是改头换面而已。艾哈德提出的“组合社会”的构思在七十年代很快被忘记。取而代之的是席勒提出的各项经济政策。
第四,“组合社会”的提出出乎意料地遭到当时苏联的强烈反对和指责。苏联把“组合社会”同二战时的“巴巴罗萨计划”相提并论。苏联的猛烈抨击是对“组合社会”的沉重打击。
最后,祸起萧墙。基督教联盟党内部的反对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在党内,一直存在着以阿登纳为代表的反对艾哈德的力量。他们总是千方百计阻挠艾哈德的计划。同时,艾哈德比较亲密的朋友在关键时刻倒戈。艾哈德腹背受敌,四面楚歌,进退维谷,自身难保。
艾哈德当年提出的“组合社会”的理想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没有能够实现,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德国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明确指出,组合社会的提出是“艾哈德的巨大功绩,他用他的‘组合社会’的理念提出了一个可供自由世界讨论的非常严肃的命运关天的问题。这个理念在今天的新世界中‘大社会’的大旗下仍然在深受关注。”(注5)(未完待续,每周持续更新,欢迎关注微博话题#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讨论,关注网易研究局官方微信公号(ID:wyyjj163)获取最新内容)
注释
(1)[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著:《来自竞争的繁荣》,第11页.
(2)[德国]Kar Hohman: Ludwig Erhard(1897—1977)第238页, 见Sonderdruckaus Fraenkische Lebensbilder Band 11.
(3)[德国]Ulrich Horst Mann: Zurueck zur Sozialen Marktwirtschaft FBV第229页.
(4)[德国]霍曼著:《艾哈德传》,第37页.
(5)[德国]Ludwig Erhard Beitraege zu seiner Politischen Biographie Festschrift zum fuenfundsiebzigsten Geburtstag Herausgegeben von Gerhard Schroeder Alfred Mueller-Armack Karl Hohmann Johannes Gross Ruediger Altmann Propylaeen Verlag, 第153页.
刘光耀先生简介
河北省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1983年11月至1985年1月在外交部第一期经济调研干部培训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结业。1976年至1982年在驻奥地利使馆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在驻德国使馆研究室工作,任一等秘书,主管经济调研。1990年至1993年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工作,任处长。1993年至1996年在驻德国使馆工作,任政务参赞兼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任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在德国和奥地利工作长达18年之久,深入地研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双边关系以及欧洲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往期回顾:
第1期:从艾哈德经济思想看二战后德国为何能崛起>>
第2期:艾哈德独特的科学研究之路>>
第3期:艾哈德有没有自己的经济理论>>
第4期:艾哈德与德国货币改革>>
第5期:艾哈德与德国经济改革>>
第6期:艾哈德的七位人生导师——威廉·利格尔>>
第7期:艾哈德的七位人生导师——弗兰茨·奥本海姆>>
第8期:艾哈德的七位人生导师——威廉·韦尔斯霍芬>>
第9期:艾哈德的七位人生导师——安德雷亚斯·弗格特、卡尔·特奥多尔·封·艾贝格、阿道夫·君特、弗里茨·施密特>>
第10期: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批评>>
第11期:亚当·斯密对艾哈德思想的影响>>
第12期: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的含义>>
第13期:艾哈德的价值观>>
第14期:艾哈德的经济哲学>>
第15期:如何理解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二字>>
第16期:艾哈德的社会伦理和心理学>>
第17期:艾哈德关于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思想>>
第18期:艾哈德关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关系的思想>>
第19期:艾哈德关于生产和分配的思想>>
第20期:艾哈德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声明: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网易研究局是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刘光耀先生“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专栏的唯一供稿智库。
转载要求:1、注明来源:网易研究局;2、全文不得做任何修改,违者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网易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研究局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中国版>>
【精彩推荐】点击进入网易研究局·国际版>>
网址:刘光耀:艾哈德与"组合社会"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95439
相关内容
哈兰德与罗德里:金球奖背后的友谊与荣耀麦迪与艾弗森:篮球巨星的双人组合
郭艾伦与周杰伦互动,哈德森抵达沈阳,福建队状元归队
刘光耀安吉离婚风波:名人爱情背后的真相与社会镜像
师父侯耀文去世后,有的师兄弟与郭德纲交恶,也有人投奔到德云社
哈登与恩比德:错付的组合还是错付的人生
哈登+恩比德等于OK组合!对不起哈登,恩比德最想联手的并不是你
德云社之——岚松组合会是德云社唯一凭捧哏火出圈的一对吗
曾被李光耀评价对社会无贡献,李嘉诚却为何如此怀念李光耀?
东北黑社会老大,手扇刘德华耳光,脚踢副市长儿子,比乔四爷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