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波:诺亚是我的修炼场

发布时间:2025-05-05 16:23

“诺亚方舟”,一艘根据上帝指示建造,于危难间孕育新生的大船;“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一把由制琴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匠心打造,价值百万美金的传世名琴。前者,诺亚控股创始人汪静波将它作为公司的名字;后者,汪静波选取它的“琴头”作为公司的Logo。这一程,诺亚追求的不仅是基业常青,还有精神传承。

“诺亚其实很真实,这也是我们最坚持的地方。”汪静波从不避讳客户对他们的“质疑”,“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别人清算T+0就可以到账,你们却要T+10’,其实T+0的存在是不合理的,我们也反对这样资金的拆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一味喂养市场的贪婪,是汪静波与诺亚共同的选择。而在资金池的问题上,汪静波强调诺亚做到了所有产品全部隔离,“假如哪天我不做了,客户的资产在诺亚,和现在不会有任何区别。”

“做财富管理,很多人对我们有很高的期待,但有些期待我们无法承受。就像我们不敢保证每个产品都盈利,但我们的努力一定都是百分百。”汪静波如是解读诺亚与上万个客户之间的关系。

“马云说,他更喜欢追求长期发展的‘西雅图模式’而非做大就卖掉的‘硅谷模式’。所以西雅图有星巴克、亚马逊、微软……它们都是高科技的、新零售的服务,但都非常追求长期发展。我们所在的财富管理行业,同样值得长期投入,所以我也不会把公司卖掉然后考虑财富传承。”

如今站在全球化的起点,汪静波对这个行业有着最直接又最简单的坚持,她希望诺亚能成为中国未来的UBS。至于全球化中最重视的“游戏规则”,汪静波坦言,是文化,“只有融入、理解了当地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华人客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择创业是被逼的

1972年出生的汪静波,有着川妹子特有的甜美外貌,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和一对笑起来甜甜的酒窝,在年届不惑之年,仍然有着少女般的纯真眼神,给很多初次见她的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诺亚财富的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这样评价汪静波:她既有柔弱的一面,跟人的关系非常好,但她做起事情来又很有决断。

接触过她的交易对手说,汪静波善于谈判,更善于讨价还价,将自身利润空间争取到最大化。

这也表现在她对风险项目处置的能力和手腕上。

2010年,全国五十余名投资人在诺亚财富推介下,共同投资了一只名为“悦榕基金”的私募股权基金。作为国内首支人民币酒店私募股权资金,“3.4倍回报、4年半收回本金、6年后上市”的目标让悦榕基金一举募得超过10.7亿资金。但后来,这一项目不仅IPO失败, 因为管理人变更与施工延期等,收益还在持续下滑。截至2015年底,基金净值仅为7.49亿元,净资产亏损近30%。然而,诺亚最终以1.3倍多的净值退出,虽然与投资人的预期收益相差巨大,但毕竟本金安全收回还略有收益。

“选择创业,我们是被逼的。但如果没有诺亚,我可能就是一个懂点金融的家庭主妇。”汪静波面对采访时曾说到。

“当时挺着大肚子(怀孕)的汪静波,有一天对我说‘有个重要的事儿和你商量商量’。她说‘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各人自谋出路,二是大家一起创业’。” 诺亚控股联合创始人、歌斐资产创始合伙人殷哲回忆说。

1990年代初期,中国一批外贸和制造业主已经积累了相当一批财富,他们对私有财产理财有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很多高净值客户,特别是超高净值私人客户都没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我们全程经历了中国金融服务产品化的过程。当时国内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各大商业银行零售服务还仅限于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至少100万美元)只能在境外开展,能服务的范畴局限在一批小规模有国际背景的高净值客户之内。除此之外,很多高净值客户还需自己去银行排长队等待业务办理。”汪静波回忆,“那么为什么不把用于机构客户的服务用于私人客户身上,为这些高净值客户提供更好的理财服务?”

汪静波不想错过这次机会,“被迫”之下主动出击,选择自立门户——汪静波在原湘财证券私人金融总部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诺亚财富管理中心。

幸运的是,当年国内贸易与制造业领域的资产开启金融化过程的这一契机对诺亚弥足珍贵,作为行业先行者,诺亚成功卡住了中国财富市场的开端良机。

一如许多初创公司,在浦东陆家嘴一间仅100多平方的小办公室里,诺亚辛苦起步。而新的诺亚团队,随之迎来新的难题:之前可以依托湘财证券,独立后如何一如既往的得到客户信任?

为了获得客户,汪静波和她的创业伙伴们,当时就像如今地产中介的年轻人那样,在小区门口摆摊、发宣传资料。“还记得那时候在上海浦东大拇指广场,我们搭个大亭子、发传单,拦路人,不断向他们介绍诺亚。偶尔,我们也会去浦东香榭丽舍花园,这是比较高端的商圈,但也不是所有小区都会让我们进去。被拒绝是那时候的常态。”

一次次的拒绝之后又一次次打起新的精神,坚守住了每个周末烈日下的小摊位,所幸,“诺亚财富”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仅业务慢慢有了起色,诺亚也开始吸引到投资人注意。

2007年3月的某一天,汪静波和红杉中国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首次见面,两人仅交流了45分钟,就确定了合作意向。汪静波敏锐而不张扬的个性给沈南鹏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期与诺亚财富的深层接触使沈南鹏进一步坚定了投资决心,他认为这个团队“激情、专注、诚信”。

资料显示,这次见面后的两个月,红杉中国首期对诺亚财富的注资额为500万美元,约占其总股本20%。红杉和沈南鹏的进入,推动了诺亚控股从一家“小而美”的财富管理公司,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6月,红杉中国一期人民币基金委托诺亚财富作为其独家募资顾问在注资同时双方展开合作,红杉资本也为诺亚财富带来了先进、成熟的理财服务观念和运营模式,使得诺亚财富作为独立理财顾问机构快速成长,真正在中国建立起公信、专业、稳健的私人理财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动接受监管

诺亚企业文化的直接副产品,是让同行们“颤抖”的超强销售力。

比如,期限长达6年的悦榕庄项目,在正规金融机构看来也觉得头大。原因是,绝大多数客户都喜欢一两年期以内的短期产品,三年以上都不好卖,更别说五六年了,但是诺亚卖了10个亿。

诺亚前后请过多位寿险行业背景的高管或中层,现任诺亚集团总裁赵义,在加入诺亚之前曾任长城人寿个人保险部总经理、金盛保险辽宁分公司副总经理、平安保险辽宁分公司区域销售总监等职务;诺亚集团前首席运营官应松,原是瑞泰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更早以前也曾就职于平安保险集团。

而在金融圈,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公司一向以注重销售、擅长营销、尤其注重对代理人话术及心理建设有关的培训。

数据显示,2008年8月,诺亚财富服务4000多位高净资产客户,管理资产超过50亿元。然而快速的成长,也给几位创始人带来了危机感,这是出于风险和合规角度的考量。在国内当时做财富管理是没有金融牌照的,而且也没有所谓的财富管理牌照,诺亚控股迫切想要在阳光下发展、不愿意“裸奔”,于是想到了主动接受监管,既然如此,除了继续积极申请金融牌照、定期主动向监管汇报工作之外,彼时公开上市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2010年11月10日,诺亚财富成功登陆纽约证交所,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独立财富管理机构,透明、合规、审慎经营不再是“自律”,公司主动将自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置于上市公司公开监管体系之下,开财富管理行业风气之先,同时也意味着诺亚控股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敲钟时刻,包括汪静波、殷哲在内的几位诺亚创始人相拥而泣。从创业之初到成长为上市公司,虽然只有5年,却也是一路维艰。

金融行业的本质是通过管理风险来获利。风险无法消除,只能分散。这是诺亚人持续在理解并践行的理念,无论是对于客户,投资经理,理财师还是管理层。

每个基金底层的投资项目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一些当下看似低风险的项目随着经济周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汪静波坦率地说,“这两年诺亚也确实碰到一些风险项目,比较多的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环境、股价等出现了变化,导致底层资产收益不达预期。2014年和2019年,诺亚的一些基金还遭遇了欺诈,诺亚人必须要坚守‘正直诚实’的核心价值观,诚实面对真相,这是我们的底线。”

诺亚的某企业家客户说到,“诺亚这几年确实出现过一些危机事件。不过,每次诺亚都是立即行动,尽最大努力保护客户利益。这是我们愿意长期跟随诺亚的原因。”

诺亚从成立之初,便坚守底线,从未有过资金池业务,从未做过任何期限错配,每一个产品都是单独托管,风险隔离,即便单个项目回报不达预期,风险也不会蔓延。市场频现的风险和自身遇到的几次危机,也让诺亚更加坚定地走合规、稳健、符合监管要求的发展之路。

“诺亚很真实,我们对自己的人设并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主观上承认自己会犯错,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的投机和情绪。”这是汪静波与诺亚共同的选择,在产品风控的问题上,汪静波强调诺亚做到了所有产品合规托管,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没有自融,与公司账目完全隔离,“诺亚在产品端,建立的是组织能力,无论诺亚的人怎么调整,客户的资产在诺亚,和现在不会有任何区别。”

“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是朝阳行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刻面对着市场的各种诱惑。”在汪静波和团队看来,在很多项目的处理上,无论对投资还是资产配置,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危机里隐藏着生机

“嘉信理财”是汪静波最喜欢研究的商业标杆之一。早在2005年创业前,汪静波和她的团队就研究和学习过嘉信理财,并以此讨论出了适合诺亚的模式。2019年遇到风波事件时,汪静波再一次重温嘉信理财,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汪静波更是将这本书抄了一遍。

这个案例最打动汪静波的是,“它在很短的时间内碰到非常多的挑战”。1987年,嘉信遭遇股灾,客户不仅赔钱,还遭遇了欺诈;1989年,加州大地震,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很像;1992年,接班人心脏病发作;1995年,嘉信转型做互联网;1998年,嘉信理财市值超越了美林证券。

“以前发展这么多年,几乎没有考虑过这种极限的情况,但极限绝望和资源有限反而激发了创造力。”汪静波说。

2019年下半年,汪静波带领诺亚进行转型,放弃“非标单一类固收资产”,全面进入标准化资产领域,同步全面把作业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此外,诺亚还在努力提高客户的渗透度。曾在直播期间,有网友问道,“诺亚品牌是服务高净值客户,新手投资者如何才能与诺亚结缘?”对此汪静波表示,“我们也在转型,从另类投资、高净值客户做一些客户下沉。”

作为整体转型战略的一部分,诺亚进一步增加在IT基础设施和在线平台开发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微笑基金APP的全面升级,微笑基金海外版APP的搭建,以及为机构渠道创建新的SaaS系统。微笑基金APP专门做公募基金,其实就是对客户层级的下沉。

实际诺亚早在2018年就提出转型,但此前一直不成功,汪静波总结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惯性”,“虽然战略很好,但执行不下去,难点在于怎么与客户、员工达成共识”。直到2019年诺亚遇到危机,团队才下定了转型的决心。

因此在汪静波看来,危机和挑战有时也是一份礼物。尤其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汪静波发现客户也更能理解“风险”,“当与客户达成共识,转型相对来说也就比较容易了”。

不过,虽然有危机带来的压力,但汪静波不否认在全员对齐、客户对齐上,诺亚依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诺亚是我的修炼场,这不仅仅因为我是诺亚的创始人。这个道场不断地放大我的缺点,让我看到自己的潜力。”汪静波表示。“我总体是享受创业的过程的,但痛苦也一直伴随左右,年年有不同。但是,就像丘吉尔说的,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

遭遇一些危机事件后,诺亚人反思的不仅仅是风控问题。“我们不能浪费每一场危机。‘打补丁’单点解决问题不是长久之效。过往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集中度风险”是过去诺亚不够重视的,也是“非标资产”的硬伤,这个也是诺亚把“非标资产”清零的原因;帮助客户做好资产配置,降低集中度风险,是财富管理机构,必须要做的服务。

汪静波解释道,“我们反思后,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砍掉了大部分的非标信贷类业务,将消费金融和集中度较高的产品全部提前到期,大约500亿,这个比例占2018年募集量超过2/3,在大家看来这是极不可思议的,提前到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管理费收入。”当时诺亚CFO还将此举比喻为“一家卖苹果手机的店,突然不卖手机只卖iPad了。”但在汪静波看来,既然这条产品线错了,就要整体改。

事实上,确实像汪静波所认为的“每件事情的发生都隐藏着一些上帝的礼物。”改变后的诺亚控股,全面进入标准化资产领域,坚定实施从营销规模驱动到投资研究能力驱动的范式转变。截至2020年二季度,转型前非标类固收产品在募集量中的份额已经完全被标准化产品替代。

现在,财富管理行业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已经在监管的逐步规范下,迈入正轨。汪静波认为:“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是万亿级的,标准化的春天才刚来临。”

“最近,一位董事告诉我,人的一生中有两座山要爬。第一座山叫征服,追求自我、精英主义,崇尚成长和自我成就。第二座山叫臣服,要放下自己,勇于利他和牺牲,追求平等主义。对我来说,过去更多的是征服,未来更多的是臣服,这两座山都要过。”

谈及下一个十年,汪静波表示,诺亚将从绿皮车变成现代版的动车,即便没有火车司机,依然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行驶不止。系统地进行组织领导力提升,不依赖特殊个体的而存在,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进化,建立“无生命体组织”是诺亚战略目标。诺亚的未来要依靠组织能力,而不是个人。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胡润百富、投资快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汪静波:诺亚是我的修炼场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95717

相关内容

诺亚财富CEO汪静波:人的一生要翻过两座山
双面汪静波和她的诺亚帝国
汪静波:IPO难以拉高我的荷尔蒙
汪静波的“两门课”:从熊彼特到德鲁克
汪静波不极端的机遇.docx
汪静波走出至暗时刻
诺亚财富汪静波:十年新起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诺亚汪静波近千万收购其配偶公司,后者无形资产重新评估后为原来9倍
汪静波:商业木兰处风口浪尖
汪静波呼吁各界合理地赋予女性更多平等的机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