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
李叔同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一颗流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组织了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近现代的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他是油画艺术的先行者,第一个用人体模特教学;他是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送别》这首传唱了100多年的歌,正是出自李叔同之手,至今仍是经久不衰,透过词间幻影,我们看看作者李叔同的一生。
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10月23日,是民间传说观音菩萨出生的日子。李叔同与佛门之间的缘分,可以从他出生这天说起。据说,在他出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衔了根松枝放在他母亲的床头,既象征福缘,也象征着佛缘,后来,这支松枝便一直被李叔同带在身上,引领着他迈入佛门。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的进士,后来下海经商,几年后成了天津巨富。李叔同出生时,父亲68岁,母亲19岁,李叔同是李父的老来子,李父为他取名“李文涛”,后来改为“李叔同”。
李叔同5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李父把二儿子李文熙(李叔同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到床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善待自己的弟弟。那一年李文熙刚过17岁,他开始管理万贯家业。
他每天把李叔同关进书房两个小时让他读书,从《千字文》、《朱子家训》到《四书》,让他背下来,背不下来不许出来,没想到李叔同全部背了出来。于是,哥哥继续让他背秦文、汉文、唐宋八大家等等,结果李叔同全部背了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叔同除了读书,还喜欢上了唱戏。李叔同的母亲喜欢看戏,自从李父去世后,李母便迷上了看戏,每次去都要带上李叔同。久而久之,长大后的李叔同有事没事就习惯一个人去戏园。
一次花间酒肆的消遣,他对名伶杨翠喜一见钟情。杨翠喜本姓陈,出身贫苦,从小被卖到戏园子里当伶人,十五六岁就出落得花容月貌,加上一副好嗓子,一经登台献艺,立刻博得了满堂彩。
李叔同几乎每晚都会去给杨翠喜捧场。舞台上的杨翠喜笑颜如花、歌喉婉转,台下的李叔同看得目不转睛,听的如痴如醉。戏曲散场后,李叔同便提着灯笼送杨翠喜回家。
两个年轻的心越走越近,彼时,他是富家公子,她是知己美人,戏文里才子佳人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李叔同的身上,然而这份甜蜜的爱恋很快就无疾而终了……
李叔同每晚的捧场,护花使者的接送,很快被李家人知道了。一个世家公子怎能和戏子谈恋爱呢?这是有辱门风,当家做主的兄长绝不允许他迎娶戏子败坏门风的。
李叔同不止一次地想,要不要带着杨翠喜私奔?杨翠喜可不是说带走就能带走的,她是戏园的头牌,是戏园的摇钱树,要想带走她必须得花大价钱把她买下来。
李叔同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家大业大的李家,岂能任由他肆意妄为。接下来,不管李叔同如何不满、如何抗争,都会被家人安排相亲、结婚成家。
两个人就这样被迫分开了,杨翠喜被人花重金赎出来献给了王爷,李叔同的初恋无疾而终。这段感情一直牵绊着李叔同,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以至于他日后,常流连于多位名伶、名妓之间。
很快媒婆就给李叔同物色了一个富家茶商的女儿俞氏。俞家和李家可以说是门当户对,俞氏不仅生得清秀端庄,还知书达理、性格温柔,在外人看来俞氏和李叔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这桩婚姻李叔同是万般不愿意。
俞氏出身大家,贤惠、恭顺这些优点,在李叔同眼中恰恰变成了她无趣的地方。他更憧憬激荡的爱情,寻求心灵的契合,他更喜欢杨翠喜那样热烈的女子。
当哥哥李文熙要他结婚时,李叔同第一次提出了异议,李文熙承诺,只要他肯娶俞氏为妻,就拿出30万家产给李叔同,让他出去自立门户。
由于李母是小妾的缘故,她在李家生活的并不舒心,也许是因为孝顺、也许是因为媒妁之言不可违抗,李叔同最终接受了这门亲事。
18岁那年,李叔同迎娶了素未谋面的富家之女俞氏。新婚三天李叔同没有和新娘子说过一句话,所以,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怎会幸福?
婚后苦闷的李叔同,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海洋里,又恰逢国家遭难,年轻气盛的他参加了“维新变法”,还一腔热血的刻下了“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以表心意。历史验证了这场变法的失败,李叔同仓皇下奉母携眷逃往上海。
1898年李叔同携妻母到上海避难。上海也有他们家的钱庄,他依旧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上海灯红酒绿,无处发泄的李叔同沉迷于柳巷花间,交友宴饮,赌书泼墨,挥金如土的他还在上海滩粉墨登场,表演京剧。
戏里演绎悲欢离合,戏外感受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下暗藏着一颗寻找归宿的灵魂。
十里洋场上海滩,纸醉金迷风流中。他一身才情,手撰千金,加入了许幻园发起的“城南文社”,许幻园也是富家子弟。文人雅集,常有征文,李叔同凭借出众的文笔,赢得文坛的赏识。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与其义结金兰,时常诗酒唱和,批评国事。
他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纨绔子弟一样流连芳场,他和上海滩的交际花都混得特别熟,名妓李苹香、谢秋云都和他有过情事,也许是在她们身上看到了初恋杨翠喜的影子,也许是在温柔乡里才能暂时忘却失意。
比起家中贤惠温婉却不识诗书的发妻,那位勾栏诗妓李苹香显然更能博得李叔同的喜爱。
1901年,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特班,师从蔡元培读书。当时特班学生多是南方人,不识普通话,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让来自北方的李叔同教普通话。
不久,校方压迫学生言论自由、压制学生新思想。紧接着爆发了学潮,蔡元培带领李叔同一众学生罢课退学。不仅校园不平静,八国联军侵华后,时局都很动荡。
李叔同无奈空有报国之心,却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寄情声色诗酒,一掷千金,结交名妓,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他写道:
“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他身为有妇之夫,就这样徘徊在烟馆柳巷之间。
姜丹书写道:
“先是上人年少翩翩,浪迹燕市,抱屈宋之才华,恨生叔季之时会。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辈,以艺事相往还......”
就在李叔同在红尘路上仿徨迷茫时,年仅46岁的李母因病去世。因母亲是在上海去世,天津的兄长按旧俗不让灵位进家门;李叔同厌恶旧俗,决定用新式葬礼,他自弹钢琴,自创哀歌,并请孩童合唱,他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旧习俗。
母亲的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让吃喝玩乐体验到极致的李叔同开始反思自己,他决定,与前面26年的时光进行一场告别,他准备重新做人。
半年后,他东渡日本,在日本他刻苦用功考进了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美术、音乐。在丹青粉墨和音符旋律中,一学便是六年。
在此期间他还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两人因绘画而相识,她倾慕李叔同的才华,心甘情愿为他做人体模特,不久两人结发为夫妻。
1911年,李叔同带着日本妻子回国。回国后的李叔同已过而立的年龄,而李家因金融危机几近破产,李叔同一下子变成普通人。
为养家糊口,他来到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音乐教师,忙碌充实的生活将他年轻时的习气洗刷殆尽,他不再是风流浪子,而是温而厉的李先生。
当老师时,李叔同深入简出,不追逐繁华,常独自伏案写诗。
1915年,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大雪纷飞天,许幻园来到李叔同家道别,站在门外,轻轻地说了声:“叔同,我家破产了,我幻灭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转身踉跄而去,只剩下雪地中一排深深的脚印,走出院子的李叔同,看见朋友离去的背影,写下了那首,传唱百年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对世事无常的勘破,让李叔同渐生出世之心。
江南佛寺多,在杭州任教时的李叔同常闲逛佛寺,逃离凡尘。有次,李叔同和挚友夏丏尊两人喝茶,夏丏尊说了一句:
话本无心,李叔同却默默记在心里……
当时夏丏尊与李叔同分享了一本关于断食疗法的杂志,并约定一同试试。夏丏尊也就随便说说,李叔同却记在心里,并偷偷去往虎跑寺实行断食。晨钟暮鼓间,青灯佛卷中,他再次感受到清净平淡,充斥周身。
39岁时,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没有人知道他为何如此抉择。
出家一段时间后,天津与上海的妻儿才知道,当妻子来找他时,面对的是决绝的弘一。
好友问:“你本是多情之人,怎么忍心抛弃骨肉?”他回答:“人事本就无常,就像患病暴死,想要不抛弃妻儿又能怎么办?”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人曾评说:他是一个狠人!
乱世风烟中,李叔同历经了时代的翻云弄雨,见过了尘俗的什锦繁华。他累了、悟了,最终停在一盏青灯前。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清癯朗逸,修习戒律森严的律宗。他抛去一切物欲,一身布衲,一双芒鞋,就此云游各地。
63岁时,他自知大限已到,坦然写下遗嘱,吩咐身后事,叮嘱侍者火化时穿上旧短裤即可;要在龛下放置四碗水,以免蚂蚁嗅到味道爬上来,火化时烧毁其生命。而后写下绝笔:悲欣交集。这四字脱去了烟火气,朴拙中是弘一对人生纯粹的感悟。
1942年10月13日,63岁的弘一法师走完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他躺着木板床上,穿着旧衣服,赤足侧卧,头枕右臂,身无一物,他面容安详,仿佛睡着一般。
后人揣测他的绝笔,常如是说:
一笑绝尘,涅槃入寂,是他的欣。众生仍苦,心怀悲悯,是他的悲。
丰子恺说过: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也许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为生活所困;也许有的人,一生执念追求精神世界;但李叔同做了个注解,人间不止于横流的物欲,还有更辽远的诗和更深邃的灵魂。
回顾李叔同的一生,他是荒唐过的,为子不孝母,为夫不顾妻;但他也清醒过,他教学严谨,培养出一代高徒,研学精湛,为中国的戏剧、诗曲、美学、乃至佛学律宗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见无论是出于愧疚与逃避,还是尊崇与信仰,李叔同都走上了这样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修行、忏悔、普度众生。而你我皆是众生,在这一幅幅充满禅意的画卷里,亦可“普度”
网址: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99312
相关内容
寺院内为什么东建钟楼西建鼓楼“前茅鼓角陈清吹”下半句是什么
程相占:哈佛访学与人生下半场
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背得出这首诗,就能了解他人生的一大半
民国文人|半世浮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生一世
怀念李叔同先生----丰子恺
陈燕燕:被闺蜜毁了前半生,后遭丈夫抛弃,终逆风翻盘精彩余生
演员胡歌的前半生
李叔同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