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全能的绝色名伶, 一生皆是传奇
李叔同是李家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父亲的第五个姨太,他出生时,父亲已经68岁。第一个闯进李叔同世界的女子,名叫杨翠喜。情窦初开的李叔同,对杨翠喜一见钟情,从此日日思念。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第一次听《送别》,就被它悠扬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歌词给吸引住了,心里不禁一惊,竟然还有这么好听的词曲。
无法过分形容歌曲入耳的那种震撼,只能用简单的两个字“好听”来描述它。
当时觉得好听,过了10年,20年,只会越发觉得它好听,有韵味。
朴树就曾经说过: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当场死在那儿都可以。
这首让人举得“能写出来,死也值得”的词,它的作者就是李叔同。
本来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解他更多后,才发现,音律只是他诸多绝技中的小小一项。
和他的诗词比,他的音乐不值一提;和他的绘画比,他的诗词不值一提;
和他的戏剧比,他的绘画不值一提;和他的书法比,他的戏剧不值一提。
正如夏丐尊所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书的缘故。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他就是全能的绝色名伶,但这些和他的传奇人生比,又顿时黯然失色。
2
1980年,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
他出生的时候,天边恰好飞来一只喜鹊,它嘴里衔着一支松枝,并把它留在了屋内。
父亲李世珍认为这是个吉兆,这预示着儿子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才。
如斯所言,李叔同天赋秉异,四五岁就已经学识出众。
除了天赋使然,这还和他的家境和母亲有关。
他的父亲先是从官,和李鸿章是同年的进士,也曾任吏部主事。
后来从商,开始经营盐业,兴办银行,积累了雄厚的财富。
李叔同年少时的生活是非常优渥的,所以家里也能供得起好的教育,有这个条件,再有一个极注重教育的母亲,李叔同自小就饱读诗书,各项精通。
李叔同的母亲请了当时诗词界的名流赵幼梅教他国文,书法界的大家唐静岩教他书法。
天赋聪颖,加上后天的教育,努力,他小小年纪,就能熟读《文选》,并且写的一手不错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那句有名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就是他15岁时写的,令当代词人都自愧不如。
李叔同是李家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父亲的第五个姨太,他出生时,父亲已经68岁。他5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丧礼上,前来吊唁的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刚5岁的李叔同,就被他的聪慧灵秀所吸引,大赞他惊为“天人”。
3
有奇才的人,爱情也仿佛来的更早一些。
第一个闯进李叔同世界的女子,名叫杨翠喜。
彼时,她才十四五岁,但是已经出落得丰容盛鬓,圆姿如月。
她生的一副好嗓子,《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她登台献艺,他在台下痴痴迷叫好,那华丽婉转的唱腔,婀娜多姿的神态,眼波流转的灵动,一下子就打开了李叔同的心。
情窦初开的李叔同,对杨翠喜一见钟情,从此日日思念。每逢她登台,他必定去捧场。
他不仅欣赏她,由欣赏而来的是帮助。
李叔同自幼喜欢戏剧,跟随母亲听了不少曲艺。
加之他擅长歌唱,懂音律,他不仅为杨翠喜写词曲,还给她详细解说中国戏曲的渊源和历史,指导她的身段和唱腔。
喜欢你,所以倾力帮助你,想让你在台上更出众,这本就是少年时代,最美好的事情。
每晚,李叔同都到杨翠喜唱戏的“天仙园”为她捧场,散戏后,他便提着灯笼陪着杨翠喜回家。
一路上有说有笑,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感情也在这一路上渐渐升温,他们是朋友,也是互相学习的对象,彼此亦有好感。
但是,这样的快乐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因为随着杨翠喜的名气渐大,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王孙贵胄,想把她占为私有。
有一位王爷特别喜欢杨翠喜,还不等他开口,讨好他的人就把杨翠喜买了下来,当做礼物送给了他。
得知心上人被当做攀附权力的工具,送入君王家,李叔同伤心欲绝,郁郁寡欢。
4
李叔同的大哥和母亲看到他如此悲愤,决定给他找个女孩成婚,以便他忘掉杨翠喜。
她就是家境殷实的茶商的女儿——俞氏。
俞氏比李叔同大两岁,她身材适中,眉目端正,通情达理,也温柔内敛。
但是李叔同偏偏不喜欢,他讨厌包办婚姻,他对感情有洁癖,必须要有感觉才行。
他喜欢的是才华出众的杨翠喜,她是尤物,一颦一笑都魅惑十足,对于他这个艺术天分非凡的风流才子来说,他不会接受毫无学识的俞氏。
然而,他是孝顺的,大哥许诺,只要他同意结婚,就可以从家族分得三十万大洋财产,另立门户。
他和母亲是极想出去单过的,自从父亲去世后,在讲究尊卑的大家庭,总是感觉很压抑,尤其是母亲,也是受尽了委屈。
所以,他同意了和俞氏结婚。那一年李叔同刚虚岁18岁。
结婚后的第二年,由于李叔同刻了一枚“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公开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让一些守旧的当政者颇为恼火。
因此,为了避免迫害,李叔同带着母亲和家眷来到了上海。
5
在这座中国最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李叔同的才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里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西洋文明的浸染。
他很快加入了文学团体“城南文社”;与袁希濂 、 许幻园 、 蔡小香 、 张小楼号称“天涯五友”。
和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成立「书画公会」。每日饮酒吟诗作画,好不潇洒。
(天涯五友合照)
当时的上海号称世界八大“花都”之一,风气开放,兼容并蓄,才子佳人云集,文化生活更是多姿。
李叔同正值青春旺年,加上才情出众,放荡不羁,是风月场所的常客。他和当时的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谢秋云等都很熟悉。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这对于一个富家公子哥来说,并不算过分。
他纵情于声色,留恋花间酒肆,也写出了很多与名妓优唱有关的诗词。
1901年,他就读当时上海最先进的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与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都是同学。
好的环境,好的老师,加上优秀的同学,李叔同像春笋吸允雨水一样积极学习知识,加上本来就才华出众,一时之间举世无双。
他的才气渐渐在上海出名,驰名海内外。
这一时期他,是幸福的,是他享受亲情,知识碰撞,和物质利益的时期。
6
直到1905年,母亲去世,李叔同才结束了这样的生活。
母亲的去世对他的刺激很大,也改变了他的性情,他不再对这些物欲奢靡感兴趣,而是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母亲的死让他认为“幸福时期已过去”,于是他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京美术学院油画科,专攻西洋油画,同时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文学、音乐、戏剧等等艺术门类。
他将满腔的痛苦和一身的才情,毫无保留地隐藏于文学艺术中,以此来消解悲伤。
不知是老天有意,还是才子多情,在日本,他邂逅了红尘中最后的爱——福基。
一日,李叔同在公园里写生,他无意间瞥见一个姑娘从身边飘过,那清丽的身影,妖娆的身材,牢牢地抓住了李叔同。
他的眼神无法移开一步,紧紧跟随着她。
终于,他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叫住了她。
站在她眼前的是一个外貌俊朗的青年,有一副魁梧的身材,穿着藏青色的和服,气质优雅,一脸的详和。
初次见面便有了七分亲切,像是久违。
李叔同自我介绍后,有些忐忑地询问姑娘能不能做他的绘画模特。
姑娘满脸羞涩,竟然同意了。彼此交流后,李叔同才知道她是房东的女儿。
从此以后,她便成了他的专职模特,经常到他的房间里供他绘画。你来我往间,四目相对,情意渐浓。
李叔同对淑子说:“也许早就从我的眼神和行动上看出来,我是喜欢你的,而且喜欢得深入骨髓。”
1907年春天,他们便在一起了,开始了同居的生活。
7
1910年,李叔同从东京美术学院学成回国,她也跟着李叔同来到了中国。
回国后,李叔同当起了老师,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音乐和图画。
他治学非常严谨,在学校深受学生爱戴,学生都非常认真听他的课。
文学家夏丐尊对他充满了敬佩,说他是教师中最不会使人忘记的,评价他:“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他将自己所学,悉数用于教学,敢于实践,魄力非一般人能比,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也是中国提倡话剧第一人。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了很多文化大家,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
李叔同是天生的艺术家,也是颇具传奇的全才,他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多个领域,开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
这样的人,再难出现第二个。
然而艺术家都是敏感细腻的,尤其是天才艺术家,细微感受都能流于笔下,篆刻成画。
凡事都认真执着的李叔同,后来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朋友向他建议去西湖附近的虎跑寺进行断食。
他断食17天,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清明了,身心异常灵动,能看见平日不能看见的,能听见平日不能听见的,重要的是,他悟到了平日不能悟到的。
他照了一张照片,照片的上端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
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
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某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
他找到了自我,也体会到了“放下一切”的快乐。
两年后的1918年,他决定出家学佛。
世事无常,放不下又怎会得到安宁?
为了精神上的安静,为了内心的安静,李叔同就此和俗世隔绝,遁入佛门。
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从此,世间少了“大才子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家,多了“弘一法师”。
8
世事难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在俗世中漂泊了半生的才子,会在39岁这一年,选择出家当和尚。
最能想到,也最不会想到的,大概是他的日本籍妻子福基。
福基来到虎跑寺找自己的丈夫,劝他不要出家,这是两人相识的第11年,他却突然抛弃她,出了家。
福基红着眼,哭着寻他,这位曾经的丈夫,却连门都没有让他进。福基恳请迎客僧人转告李叔同,只求见上一面,立即离去,绝不纠缠。
福基悲痛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妻子叫他 : 叔同。
曾经的丈夫答:请叫我弘一。
妻子问 :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曾经的丈夫答 : 爱,就是慈悲。
出家前,李叔同曾给她写过一封信,心中有一句说: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出家前他还给妻子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友转交日籍妻子,并拜托朋友把她送回日本。
虽然丈夫是有所准备,但是她仍然很难接受他真的出家了。
直到亲眼所见,眼前的这个和尚,已经不是自己的丈夫了,无论自己怎么说,怎么哭,他都不会动容,已经是一个心如死灰的僧人。
她才知道已经无法挽留丈夫,丈夫是下定了决心了,便大哭而归。
9
出家的弘一法师修的是戒律最为森严的净土宗,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属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
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开始苦修,研究典籍又著书,重新将它复兴。
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1942年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他临终前写下四个大字:“悲欣交集”。
一代大师就这样逝去了,连同他渊博的知识,惊人的才华,不凡的经历……像流星划过太空,又如飞蛾扑向星辰。
他传奇般的一生,乃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一生。即使皈依佛门,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为了人生之根本问题“行大丈夫事”的。
所以我们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看到的是一丝一毫不肯苟且的做人态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悲悯。
10
他一生走过63载岁月,39年在俗世,24年在佛门。
细细品读他的一生,“认真”二字愈加清晰,无论做什么都格外认真,涉足一个领域,就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
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音乐方面,他是作词、作曲大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也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的作曲家。
绘画方面,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创始人,撰写《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
书法方面,他是书画大家,鲁迅、郭沫若都为求他的一幅墨宝而欣喜万分;诗词与篆刻也独树一帜。
甚至,他还是中国话剧创始人之一,开先河地男扮女装演出了话剧《茶花女》。
他的才华无人不称赞。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最终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网址:李叔同: 全能的绝色名伶, 一生皆是传奇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99321
相关内容
“弘一法师”李叔同:从天才少年到传奇僧人李叔同出家前,弟子丰子恺问他忍心抛弃妻儿吗?李叔同的回答绝了
李叔同:从艺术到教育的传奇人生
李叔同:从戏剧鼻祖到弘一法师的传奇
李叔同:纵横音画间的名门才子
李叔同在东渡留学前曾疯狂迷恋名妓杨翠喜?
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
李叔同生平简介
僵尸大叔林正英传奇的一生!「文字版」
说说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