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国作家访谈实录
刻录中国当代文学的潮汐潮落
《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
作者简介:
张英,媒体人,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出版总监,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现为腾讯读书主编。著有《文学人生》《文学的力量》《中国文化现场》《张艺谋访谈录》《金庸访谈录》等书。
编辑推荐:
媒体人、腾讯读书主编张英的作家访谈录
跨越二十载的真挚对谈,刻录中国当代文学的潮汐涨落
一条动态的文学脉络,一部缩略版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史
记者之笔×学者之思×文友之心
自觉的问题意识,高妙的访谈技巧
探寻文学攀登者的生命经验与创作轨迹
独特的对话美学,连接作家、研究者与读者
我们每个人,都受邀成为这场对话的参与者与续写者
感受中国文学四十年来的精神心跳
本系列是媒体人、腾讯读书主编张英的作家访谈录。其中,《文学仍然在场》收录张英对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张炜等10位作家的访谈。《只为内心写作》收录张英对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等10位作家的访谈。
跟随文学逐梦者张英,
与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对话。
读懂作家的创作历程、初心与理念,
还原文学攀登者的前行之路。
————————
【名人、报刊推荐】
从收入《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的 20 篇访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英这些年阅读与思考的轨迹。
——潘凯雄
这是一部具有问题意识,在尊重前提下平等对话的交流之书。
——阎晶明
祝愿这部书的读者,能够通过张英的《中国作家访谈实录》,走进那些作家的作品,走进那些伟大灵魂,走进书中作家的人生,也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朱永新
回想起来,这些文艺界的名家,他们对我的影响,除了在阅读和眼界提升上,更多是在工作的认真和敬业上。他们让我知道,人生和命运,其实都与工作认真有关,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张英
文学仍然在场
作者: 张英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5-3
页数: 409
导语
跟随文学逐梦者张英,与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对话。读懂作家的创作历程、初心与理念,还原文学攀登者的前行之路。 著名媒体人、腾讯读书主编张英,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张炜,10场酣畅淋漓的文学对话。
内容简介
本作品是著名记者、“华文好书”发起人、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的文学访谈合集,收录了其与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等知名作家的访谈。这些访谈历时二十余年,汇集成册,颇具规模。访谈的内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围绕不同的文学大家,就阅读经历、文学经典、创作心路、写作的方向与选择等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于专业的评论者而言,这是一本可信的文学资料,是与当代文学攀登者的交流之书;于普通读者而言,更是一本文学阅读指南,能增进对知名作家的深入了解。
目录
王蒙 人生再艰难,文学仍然在场
金庸 侠是一种很崇高的道德
陈忠实 《白鹿原》与长篇小说创作
贾平凹 我庆幸生长在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
刘震云 写作向彼岸靠近
刘恒 在小说上我还有野心
杨争光 用文学把时代精神表现出来
卢新华 海外归来的文学信徒
祝勇 看尽山河写故宫
张炜 大地上的守夜人
前言
是倾听,也是对话
阎晶明
我并不确知张英的年龄,也没打听过他的出身和经历,从我认识他时,他就好像是一样的体态、一样的表情、一样的不年轻也不见慢慢变老。见他时,总觉得他是刚刚从另一场合赶来,而且后面还有急活儿等着。他似乎总是在路上。但张英又给人一种可以沉静下来好好聊一聊的好感。他是一位好记者,而且特别懂文学。或者说,他就是带着浓厚的文学情结去做记者的。当然,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为了当好记者,完成好一篇访谈,他每每要下作家收集素材、构思作品,学者搜求资料、整理观点的功夫。而所有这些工作,又不会模糊他的记者身份,从未磨损他的职业敏感以及谈锋上的犀利。这样的文学记者真的不多。日积月累,张英的作家访谈颇具规模,而且采访对象、访谈节奏、对谈风格十分相近甚至统一。
现在,他要把这些访谈文章集成一书,书名原定为《文学课》。凡称“课”者,势必是认为可以为人授业、解惑,张英的这部作品是否也有这样的抱负和作用呢?我看过后的答案是:可以有!至少我自己读过后收获颇丰。这是一次对文学充满敬意,对作家怀着真挚感情展开的对话之旅。长期以来,张英在北上广等不同的城市间往来穿梭,在不同的媒体上奋笔疾书。对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为读者所熟知的著名作家所做的访谈,是他在变动不居中坚持20年以上的不变。如今集为一体,可谓洋洋大观,颇有阵势。
这些访谈并非蜻蜓点水式的三段式提问,而是就一些重大的文学问题、作家曲折的人生经历、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某种风格进行的深入探讨,可以激发作家的对谈热情,使一次本来是浅直的采访变成一场内容极为丰富的围炉夜话。为了达到这样的对话效果,张英不但以自身的文学天分、自己的文学梦想作为对话前提,更要为每一场对话做充分的准备。他需要阅读访谈对象的几乎所有作品,熟知对方的人生经历,而且要有对这些作品从思想到艺术,从内容到主题的多方位的、准确的把握。他要同这些作家就某一部作品中令人纠缠、颇有争议的部分进行不无“对撞”味道的探讨。比如在同王蒙所做的访谈中,就其小说《这边风景》的创作历程、时代印记、当代价值以及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王蒙与张英的对谈,是我读到的王蒙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最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不仅如此,张英还同这些大作家就文学阅读、文学经典的评价、文学影响的方位和选择等做了深入讨论。比如,在与马原的对话中谈到了霍桑的《红字》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与余华讨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世界性影响;格非对世界文学范围里的“长河小说”,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各部之间关系松散,甚至毫无关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迟子建则谈到了川端康成的《雪国》里的一个细节,从而证明其在短篇中显示出的大师手笔。这些讨论既是内容上的丰富,也对作家们的审美理念、阅读喜好、观察世界的方式有了极为重要的揭示。这些信息即使对专业研究者和评论家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手资料。这是一部具有问题意识,在尊重前提下平等对话的交流之书。
在每一篇对谈中,张英具有明确的身份意识,他是来做访谈的,充分尊重访谈对象是前提.专注于访谈对象个人的创作历程和文学观念是重点,激发他们说出文章之外的文学话语是策略。尊重访谈对象看似只是一种礼貌,事实上却有丰富内涵。他必须熟知一位作家在创作上有哪些分期、风格上有哪些变化、读者反应尤其是评论家们的关键性评价,等等。除了掌握这些信息,张英还要求自己做到一点,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绝不做“为什么写这个”“今后还有什么打算”的人云亦云式提问者。但同时,还要做到不以专家自居,仿佛一位已经掌握了不可更改的创作原理,或认为可以代表所有读者来诘问的自以为是者。这样的分寸拿捏起来并不十分容易。我这里说的“拿捏”,并不是访谈时临时做出的某种姿态,而是一种深厚文学素养和阅读积淀促成的既自信又谦逊的状态。这种状态正好可以激发访谈对象的谈话热情,又不至于变成力图平起平坐的据理力争的“抢戏”者。这恰恰是一个成熟的新闻采访者,一个老练的媒体访谈人职业素养的体现。张英以某种亲切的方式同对方进入漫谈,以某种“引诱”的方式让对方说出平常并不一定透露的心迹。有时,他也会突然用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刺激一下对方,让对方面对一个有必要澄清或说透彻的真问题。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张英自有他的技巧和套路。
在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关注、网络上热议、评论界争论的很多热点、敏感话题不时出现,吸引读者的关注,引发对创作、对文学的深入思考。这种自觉的问题意识和高妙的访谈技巧,是这部书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比如在同王蒙的对话中,张英适时提出......
只为内心写作
作者: 张英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5-3
页数: 367
导语
跟随文学逐梦者张英,与中国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对话。读懂作家的创作历程、初心与理念,还原文学攀登者的前行之路。 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10场澄澈真挚的文学对话。
内容简介
《只为内心写作(中国作家访谈实录)》是著名记者、“华文好书”发起人、腾讯网文化中心总监张英的文学访谈合集,收录了其与余华、苏童、格非、迟子建、马原等知名作家的访谈。这些访谈历时20余年,汇集成册,颇具规模。访谈的内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围绕不同的文学大家,就阅读经历、文学经典、创作心路、写作的方向与选择等话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于专业的评论者而言,这是一本可信的文学资料,是与当代文学代表作家的交流之书;于普通读者而言,更是一本文学阅读指南,能增进对知名作家的深入了解。
目录
马原 西藏成就了我和先锋文学
洪峰 我写作的动力和压力源干生死
余华 我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
苏童 我只忠于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
格非 文学的功能是理解人的生命状态
潘军 先锋,是我永远的追求
迟子建 温情的力量
王刚 文学写作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虹影 中国人承受的痛苦太多了
毕淑敏 生命是我书写的文学主题
前言
访谈的深度
潘凯雄
初识张英具体是什么时间已记不清,但至少在20年前则是肯定的。这20年的时间中,我们见面并不多,有时一两年都未必见得上一面,有时也只是在某个大场合上匆匆点头而过。然而,或许是由于我们和复旦大学先后有过交集,共有一些尊敬的先生或相识的师兄弟,因此也就莫名地近乎与信任。与张英见面虽不多,但他的文字我却读过不少,特别是那些与文学大家的深度对话,读后常有受益。
现在这些对话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以《中国作家访谈实录》之名结集出版,张英嘱我在书前写点文字,面对这洋洋近50万字的两册,确有些惶恐,但既被称为师兄,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张英步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好像换了不少,似乎是个不怎么安分的主儿,但有两点好像又比较专一。一是无论他端饭碗的“庙”如何挪动,但大抵不离新闻出版这个大圈;二是无论在哪家庙里化缘,盯着文学名家做深度访谈这个活儿一直都没放下,特别是他在《南方周末》工作的那几年,更是将此做得风生水起。从收入《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的20篇访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英这些年阅读与思考的轨迹。
一般来说,访谈多是记者干的活儿。真要做“深度访谈”而且还是高质量的“深度访谈”,可就不像简单的记者工作那么容易了。不仅不容易,而且还是一件颇为费心费力的事儿。所谓“深度”,绝对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长度”,我过往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曾用过的一个说法叫“深度”来自“厚度”。什么是“厚度”?就是指采访者对被采访者及其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情况所掌握、所熟悉和所理解的程度,对知识与情况越熟悉、理解越透彻,“深度”随之增长,反之亦然。新闻传媒业的所谓“深度访谈”实际上是件苦活、累活、专业活、技术活,当然也是见出采访者自身功力如何的功夫活。具体到张英这《中国作家访谈实录》所涉及的深度访谈,当然也不例外。首先,这绝对是一项苦活、累活。
《中国作家访谈实录》中接受张英访谈的20位文学名家,皆属生产力旺盛者,哪个的产量都不低,少的也是百万字的量级,多的则肯定超过了千万字,这20位名家的总产量累积起来,超过5000万字应该没问题。虽说这些不是全部都需要采访者去阅读,但他们的代表作及重要作品,作为“深度访谈”前的必做功课绝对是免不了的;还有对这些名家的一些代表性评说,特别是有争议或不同意见的相关内容,恐怕也是访谈者需要了解与知晓的;再就是这些个名家的生平或重要经历,自然也应该是进人访谈前的必修课。如果将这几项“必修课”的内容累积起来,又会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文字体量?这些个内容,且不说一一精读细读,即便是浏览式地快速过一遍就绝对是一桩苦活与累活,而这些个功课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访谈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对受访者提出哪些问题、从什么角度提问题等,这些在相对专业一点的读者那儿都是绕不开的,是很难糊弄得过去的。我虽算不上专业的读者,但至少也熬到了资深职业人的份儿,所以看张英在《中国作家访谈实录》中与受访者的一问一答,或穿插于其问所展开的对话,再判断他开始访谈前做了哪些功课,做得如何,基本心中还是大致有数的,一言以蔽之:不容易。其次,这何尝只是一项苦活、累活,同时还是一项专业活。所谓“专业活”,意味着访谈者必须要懂访谈对象所从事的那个专业,否则这“对话”就如同鸡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调上,“话”也无从对起。
《中国作家访谈实录》中的20位访谈对象,个个都是文学名家,而且这“名”还绝对不是虚名、浪名,在他们中间,年长者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也是六十年代生人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成就期则大抵都是我们习称的那个“新时期”。别看这个“新时期”不过寥寥二三十年(学界对此认识不尽相同),但这绝对是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的二三十年,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接踵而至,世界百年的文学风貌在我们的这个时段被浓缩成一种特别的文学景观,而被张英访谈的20位文学大家不仅各有各的个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自身就如同一个多变的魔方,在不同的日子呈现出不同的画风。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访谈者去了解、去理解,缺少了这二“解”,所谓访谈设置的话题就一定是皮相的、肤浅的,访谈的走向也难免处于一种静止的或停滞的状态,这样一来,所谓“深度”二字就仅仅剩下一副皮囊。从上述苦活累活和专业活这两个角度看,张英为了这《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的确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包括大量地阅读受访对象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某个时段的重点作品以及社会上对这些作品的反应与评价,包括梳理自己对受访对象创作的理解和他们创作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问题以及由此辐射开去的文化思潮及社会思潮等,而且还能抓住不同访谈对象在文坛的特色与个性、坚持与变化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重点或议......
跨越二十载的真挚对谈,刻录中国当代文学的潮汐涨落
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张英的“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系列《文学仍然在场》《只为内心写作》两部作品。
书中既有文学大师的创作密码,也有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思索,更是鲜活的中国当代文学口述史。
《文学仍然在场》收录张英对王蒙、金庸、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刘恒、杨争光、卢新华、祝勇、张炜等十位作家的访谈;《只为内心写作》收录张英对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潘军、迟子建、王刚、虹影、毕淑敏等十位作家的访谈。
著名文学评论家潘凯雄、阎晶明与教育家朱永新联袂作序,张英亦在自序《一个人的文学梦》中袒露初心。两部访谈录凝结二十余年时光,在对话中重绘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地图,注定成为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精神盛宴。
文学史的复调书写
跨越二十余年的访谈录,本身便是一部微缩的文学史。在“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系列中,张英以记者之笔、学者之思、文友之心,将王蒙、金庸、余华、毕淑敏等二十位作家的生命经验与创作轨迹,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文学长卷。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到新世纪的创作裂变,这些对话如年轮般刻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潮汐涨落。
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让这套书呈现出罕见的“复调性”。张英的提问始终紧扣时代语境,抓住了作家的坚持与变化。王蒙从《青春万岁》到《这边风景》的蜕变,余华对自身写作转型的思考,毕淑敏在文学创作中的心路历程——在两本访谈录中,作家们并非固化的“文学符号”,而是始终在场的思想者。张英以问题为梭,将个体创作史与集体精神史经纬交织,让读者看见:文学史的宏大叙事之下,是无数个具体灵魂在时代变迁中的辗转与突围。
在追问与倾听中抵达文学本质
访谈是刀锋上的艺术:过于温吞则流于表面,过分凌厉易沦为诘难。张英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职业记者的冷峻与文学爱好者的热忱熔铸成一种“温柔的锋利”。阎晶明评价其“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和高妙的访谈技巧”,此言不虚。这些访谈宛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围炉夜话——提问者与应答者互为镜像,在思想的碰撞中照见文学的本质。
张英深谙“量体裁衣”之道:与金庸论武侠写作,细细探讨小说的修订过程及版本更迭;同迟子建对谈,以“迷途的汉语”为切口,探讨文学语言的发展困境;面对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他追问从先锋到现实的转型之路。这种精准的切口选择,源于对作家创作谱系的透彻研读,更源于对文学现场的真切感知。而这些对话本身,已成为文学回应现实的生动注脚。
更令人动容的,是对话中流动的“文学尊严”。张英从不满足于让作家复述创作谈,而是以持续的追问推动思考,深入有来有往的思想交锋,让访谈成为真正的精神对话。阎晶明谓之“在尊重前提下的平等交流”,恰道出了这套书的品格——它不仅是记录,更是创造;不仅呈现答案,更激发新的问题。
对话的精神刻度
在即时传播吞噬深度的时代,“中国作家访谈实录”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抵抗。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对话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提问者的执着与应答者的诚恳,更需要将瞬间的言语凝结为永恒的思想坐标。张英用二十余年的光阴完成这项“文学工程”,通过独特的对话美学连接作家、研究者与广大读者,不仅为当代文学史保存了珍贵的口述档案,更在快餐式阅读的洪流中,竖起一座深度思考的灯塔。
这些对话录中跃动着的,是中国文学数十年的精神心跳。当我们在字里行间重遇那些熟悉的名字与作品,会发现文学从未远离——它始终在对话中生长,在追问中更新,在无数个“为什么”与“怎么办”之间拓印出一代人精神跋涉的足迹。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记者:吴波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2024年7月26-28日;线下)、第二期(2024年8月16-18日;线下)、第三期(2024年12月7-16日;线上)和第四期(2025年3月7-9日;线上)开班后,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在各咨询群中,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经初步考虑,拟于2025年7月中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如有兴趣可加入微信交流群,以便了解口述史研修班与口述史最新信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