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和解
近年来,“人设”一词在网络世界中备受欢迎。许多公众人物在社交平台上精心塑造并维护着他们的“理想人设”,以此获取更多人的认同与支持;而“网红”们则通过设定特定的人设,吸引特定粉丝群体的关注。甚至,不少普通人也热衷于在朋友圈中打造诸如“学霸”“名媛”等标签,以展示他们所谓的“完美”生活。显然,“网络人设”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它仿佛是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标签”或“面具”。然而,这种“人设”与真实形象之间的关系却错综复杂,有的高度一致,有的则相差甚远。随着越来越多的明星和网红因“人设崩塌”事件而被媒体曝光,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网络人设”背后的虚假与逐利冲突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那么,“网络人设”究竟有何种魔力?为何我们需要对它进行祛魅呢?
01网络人设的定义和魅力
“网络人设”是指个人在网络空间中展现的独特且鲜明的形象标识。这种形象标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两种主要方式: 主动设定和被动设定。主动设定通常是为了迅速吸引关注而有意为之,而被动设定则是网友们基于公众人物的某些特征所贴上的个性标签。无论是通过主动“凹人设”还是被动“贴标签”,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个合适的人设确实能为人物本身增添不少魅力。
【 人设的形成与影响 】
以“打造理想自我”为例,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们往往倾向于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并运用各种策略进行“印象管理”。在社交网络上,明星和“网红”们会选择性发布符合其人设的内容,以此塑造出滤镜下的“理想自我”。比如,某些博主通过分享治愈系文案和展现“才女”特质来吸引粉丝,而另一些则选择成为职场达人,通过分享职场穿搭和沟通技巧来获得用户关注。
同样,普通网民也在努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美好自我”。他们可能会在朋友圈中发表积极向上的言论,以塑造一个与朋友眼中截然不同的形象。此外,“网络人设”的魅力还体现在其独特性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在众多博主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网民,许多明星和“网红”都会精心塑造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人设”,并围绕这一定位创作和发布内容,以此维持粉丝的高黏性。例如,有的网红以“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出现,打造“知识型带货”的标签;而有的则高举“独立女性”的旗帜,用所谓的“清醒发言”来赢得大量女粉丝的喜爱,从而实现流量的快速增长。 因契合社会期望,像“大女主”或“励志打工人”等形象获得普遍关注。
例如,顺应社会期望是关键。像“大女主”、“励志打工人”这类“人设”,之所以能持续吸引大众关注,往往是因为它们深刻契合了某些群体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期望。李子柒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通过网络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赢得了国内外众多网友的喜爱,成为网络红人,这既得益于她精湛的视频制作技艺,更因为她所呈现的内容深刻回应了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同样,董宇辉以“草根逆袭”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从曾经的农村穷小子成长为如今的“网红”主播,他的经历激发了无数网友对普通人打破阶层限制、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共鸣与美好期待。
【 网络人设的坍塌原因 】
然而,“网络人设”犹如“美颜滤镜”下的真实,往往难以经受住现实的考验,稍有不慎便可能“翻车”,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那么,“网络人设”究竟是因何而“翻车”的呢?
在“粉丝经济”盛行的今天,“网络人设”成为了吸引粉丝、打造明星和博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理想自我”的塑造往往难以持久,一旦 线下行为或言论与其线上形象产生冲突,便可能导致粉丝好感度的大幅下滑,甚至引发“人设翻车”的危机。例如,某明星长期塑造的学霸人设,在直播中因一句“知网是什么”而引发网友质疑,随后其学术造假的事实被媒体曝光,导致其“学霸人设”的彻底崩塌。
更严重的是,某些公众人物的言行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当他们的行为与法律和道德相悖时,便会遭到网民的强烈反感,甚至可能导致曾经塑造的“理想自我”走向彻底崩塌。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某网红以“爱国大V”“正义使者”等形象自居,却因自身逃税问题而引发争议;还有某主播打着“清华学霸”的光环吸引粉丝,却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最终被警方立案调查。这些案例都揭示了“网络人设”的脆弱性,以及流量背后的风险。
【 真实与人设的冲突 】
值得注意的是,“人设崩塌”现象的频繁出现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诸如破坏社会规范、透支公众信任以及加剧逐利导向等。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人设”呢?
“网络人设”与“现实自我”存在显著差异,切不可深陷其中。事实上,“网络人设”并非真实的“现实人设”,而是个人或团队精心“经营”的结果,同时也是网络环境共同建构的产物。如今,在社交平台上,无论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网民,都有不少人热衷于“立人设”,诸如“我可以承受苦难,但我的社交媒体必须展现美好”之类的观点屡见不鲜。尽管“网络人设”未必都是虚假的,但其过度呈现的积极一面往往带有一定的伪装成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人设如同滤镜,展现的是我们期望成为的那个自己”。 网络人设与真实自我的脱节易致人们对其产生误解,需警惕网络上“人设”的假象,正确认识到人设的本质是社会期望的反映。
021.网络人设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1.1 【 避免误导与防范 】
为了避免被“网络人设”误导,普通网民应当时刻保持警惕,认清部分“网络人设”的营销本质,以免陷入过深。同时,为了维持“网络人设”的稳固,个人应当时刻努力向“理想自我”靠拢。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其形象、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作为公众人物,他们不仅应享受“立人设”带来的流量优势,更应深刻认识到 “人设”背后所承载的公众信任。不幸的是,一些明星和网络博主在出现偷税漏税、失德行为等问题后,试图通过公益活动等方式来重塑人设,但往往难以获得网民的认可。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所塑造的“美好人设”相一致,避免在“人设崩塌”之后才进行仓促的“补救”。
1.2 【 改善和法律应对 】
加强法律规制,严防利用“网络人设”进行非法营销活动。在社交平台上,一些人通过“立人设”、编故事和直播带货等方式非法牟利。网信部门已采取行动,将“迎合低俗需求制造炫富人设”和“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等行为列为整治重点,并对相关网络博主进行了有效规制。尽管如此,目前针对虚假人设网络营销行为的法律规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此外,平台自身也应加强监管和治理,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以保障公众利益。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应保持理性辩证的态度看待“网络人设”,避免被虚假外表和伪饰完美所迷惑,从而保持自我认知的清晰。
网址:网络人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和解 https://mxgxt.com/news/view/1597518
相关内容
网络热词“抓马”现象解析:网络文化中的戏剧冲突与社会心理如何纾解网络粉丝社群话语冲突
网络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自由和隐私的矛盾体关系
乔治娜与助理的真实冲突:我想做我自己!
「明星心理战」周雨彤“推人”风波:解读镜头背后的社交潜规则与人性冲突
揭秘!普通人如何应对社交网络人设坍塌:真实案例、心理冲击与逆袭策略
和对象吵架了怎么解决?建设性沟通与解决冲突的艺术
如何处理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和冲突?
麦琳的争议风波:情绪、冲突与明星心理解读
当众冲突与情感脆弱:林宝玉事件背后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