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日晚,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场大师班如约而至。这一次,与往年不同的是,活动地点从银星皇冠的专业场所转移到了热闹的电影院,面向的观众也不再是专业人士,而是普通影迷。这一变化正好契合了主讲人陈可辛的电影理念——“既对自己真诚,又要服务观众”。
当晚,陈可辛带着他的最新作品《酱园弄·悬案》亮相,已经在上海进行三天路演的他,深感观众的热情与期待。在大师班上,陈可辛与长期合作的编剧张冀,回顾了他那段“风起云涌”的电影人生。上千名观众共同观看了他2007年拍摄的经典电影《投名状》,这部影片在近20年间口碑不断提升,逐渐被更多观众解读出超越时代的深刻内涵。
回顾《投名状》,陈可辛坦言这是他拍过最难、最苦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商业大片崛起的时期,许多导演纷纷投身于动作片的拍摄。然而,陈可辛却选择了以《投名状》打破常规,力求呈现战争的真实与历史的厚重。他的执念引发了与团队的激烈冲突,甚至让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等大牌明星在寒冷的北京郊外的房车中等了一周。
陈可辛回忆起当时的状态,感慨万千:“吃饭要用汤罐头,吃进去的时候,每一粒饭像石头一样在喉咙里,人也瘦了十几磅。”但是,他的妻子吴君如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提醒他:“如果不回去,你这辈子都会站不起来。”如今,回首往事,陈可辛表示:“这是成长的可贵之处。”
在他看来,商业片与文艺片的根本区别在于,商业片往往为主人公提供可解决的困难,而文艺片则是让他们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投名状》中的庞青云角色,正是一个在挣扎中越陷越深的悲剧人物,陈可辛通过他探讨了命运与权力的关系。
从早期的《甜蜜蜜》《双城故事》《如果·爱》开始,陈可辛便不断追问身份认同,而在《投名状》中,他开始关注命运与时代的对话。陈可辛提到:“战争在任何年代都残酷,我想拍的不是动作,而是‘人在尘埃’的无力感。”
这位导演不愿意被简单归类,他的电影风格多样,但始终有一个核心——合作的大牌明星。在他的电影中,明星们常常经历“洗心革面”的转变。比如,在《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从帅哥转变为“土鳖”,而章子怡在《酱园弄·悬案》中则让人惊讶地呈现出豁牙红眼的形象。
陈可辛强调,商业性对他而言至关重要。他自谦道:“我们都是从市场里长大的,永远都不习惯被大家叫艺术家,我们就是电影工业流程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员。”他认为,明星的存在是为了吸引观众,但他更希望在大明星身上挖掘一些小秘密,把这些独特的故事融入剧本之中。
在新作《酱园弄·悬案》中,陈可辛再次尝试让明星“改头换面”,并坦言:“投资越大,风险越大,压力就越大。”他清楚,在电影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作为创作者,必须在市场需求与自我表达之间找到平衡。
陈可辛在大师班上提到:“你是你自己的第一个观众,不能去猜观众要什么。”他始终相信,诚实地表达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观众。在现场,他感慨道:“以前以为到60岁,就能随心所欲,但其实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
作为一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导演,陈可辛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我要拍到80岁。”并打趣道,或许可以改姓跟着妻子姓,称作“吴可辛”,以此减轻生活的压力。通过这场大师班,陈可辛不仅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位电影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