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光鲜背后的窒息感又上热搜了。
赵露思直播崩溃哭诉父亲抗癌、家人离世还要强撑拍戏的遭遇,撕开了娱乐圈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当资本机器和人情伦理正面冲撞,连流泪都成了需要计算成本的表演。
这种被合约绑架的人生困境,何尝不是每个职场人都在经历的现代性焦虑?
艺人看似拿着天价片酬,实则多数都是经纪公司的“高级打工人”。
参考蔡徐坤与依海文化的解约案,未成年时期签下的合约动辄要求艺人承担数千万违约金。
赵露思提及“纠缠一辈子”的无奈,大概率涉及行业内常见的十年长约捆绑。
这种不对等契约关系下,艺人病重请假可能面临剧组天价索赔,家人离世不归组甚至会被贴上“不敬业”标签。
韩国演员金宇彬患鼻咽癌停工两年就险些被资本抛弃,对比内娱张一山拍戏期间外公去世只能请假三小时,可见这是跨国界的行业痼疾。
流量至上的运转机制里,情绪管理早就被异化成商品。
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压抑真实情绪会导致情感麻木,这正是赵露思说“现在愿意展现脆弱”的深层原因。
就像杨紫曾在采访中透露,爷爷去世时她在剧组笑着拍完所有喜剧戏份,收工后才敢崩溃大哭。
当“专业素养”要求把人类情感切割成可调控的模块,那些直播里突然决堤的眼泪,反而成了最珍贵的人性展露。
横店群演工会2023年数据显示,76%的从业者遭遇过家人重病不敢请假的情况。
这种集体困境需要行业建立应急保障机制,比如学习日本杰尼斯事务所的“危机介入小组”,在艺人遭遇家庭变故时协调剧组调整拍摄计划。
比起动辄用“虐粉”套路营销,经纪公司或许该学学TVB的人情化管理——佘诗曼当年为照顾病母停工两年,回归时照样能凭《延禧攻略》翻红,证明真诚永远比完美人设更打动人。
看着热搜词条从#赵露思哭了#变成#赵露思 爸爸眼袋#,突然意识到公众早已习惯在明星泪水中寻找娱乐性。
当年古力娜扎父亲葬礼被代拍直播,弹幕里飞过的“哭得好假”足够让人心寒。
当整个社会都陷入情感表达的扭曲评判,或许该反思的不是某个艺人的眼泪真假,而是我们为何容不下真实的人生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