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发布时间:2025-08-11 07:42

嗨,你好,我是夕洁,89年,二胎宝妈,擅长自媒体写作、家庭教育、女性成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尤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父母们更焦虑于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成功的未来。

于是,我们穿梭于各种早教中心和才艺班,试图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

然而,真正的教育秘诀可能并不在于外在的资源,而在于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人民日报》曾深刻指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因为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

是啊,父母就是原件,孩子可是复印件啊。作为父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家庭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摇篮。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曾深刻反思,作为孩子眼中的引导者,我们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成为他们榜样的品质和能力?

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一个持续而深入的认识。他们往往在突然意识到问题时,才急忙介入,一旦看到孩子表现不佳,就开始担心孩子十年后的大学入学考试,十五年后的家庭生活,以及二十年后的职业生涯……

而这种焦虑情绪,实际上可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们之所以感到忧虑,是因为他们

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断断续续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关注,而当孩子看似没有问题时,他们的关注度就会减少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缺乏一个全面的视角,对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得是否足够,家长们自己也没有把握。

因此,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路径,他们缺乏信心。

缺乏信心,就会产生恐慌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缺乏信心和决心呢?

许多家长在完成学业、开始工作、建立家庭、有了孩子之后,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完美”,于是便停止了自我探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躺平”。

还有一种家长焦虑,便是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

这种焦虑源于对教育方法的不确定。家长们担心自己缺乏足够的技能来引导孩子,或者害怕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二、“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在收集整理素材的时候,看到了这句话: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没有理解,再次细读,心里有震感到,让我思考了许久,脑袋里冒出了一句话:

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点人死了,却活着

最后,我翻译了这句话——生命在四十岁终结,肉体在八十岁下葬。

作为自媒体人,这几年对于“自我提升”真的太有感触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经常会在一个群里聚交流,偶尔也会探讨同龄人的生活状态。

有一个现象,30+的人群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些人的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散发个人魅力;而另一些人的世界观却越来越狭隘,与外部世界越来越疏远。

前段时间爆火的《玫瑰的故事》中,黄以玫说过一句话:

人生四十才刚开始,在这之前都是做调研。

简直戳到了我的心坎上,查了资料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

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

在那之前,你只是在做调研而已。”

所幸的是,我觉醒的还要早些,因为我是31岁突然想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然后开始各种疯狂学习,一个是为了生活,另一个就是想给博哥和佳妹做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的选择断然是没有错的,在我儿女眼中,他们的妈妈是顶好的,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所以他们也不自觉地做起了“爱学习的孩子”。

许多父母沉浸在日常琐事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最最最“合理”的借口:我每天都忙得要死,工作都够累了,哪里还有时间来学习?而且我都成年了,还需要学习吗?

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怎么可能有好的学习氛围呢?鸡娃不如鸡自己!

三、亲子关系非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选择回避,但孩子的出现却让父母无处遁形。亲人和朋友可能会对我们宽容,然而孩子仅凭本能和直觉生活,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

我们的情绪稳定、成熟度、对生命的理解、态度以及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都在这个小生命面前暴露无遗。

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是父母的导师,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促使父母去补上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课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地图。

如果我们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又怎能要求孩子情绪稳定呢?

人都有七情六欲,谁都有脾气,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大可能也会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

拿我自己举例。

从小我就喜欢研究育儿方面的知识,为人母之后,更是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籍,包括心理学,甚至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

在育儿方面也有很多我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经验,自我认为也算得上半个专家,但是很多时候也会控制不好情绪,经常朝博哥和佳妹发火。

最近我发现了很不好的一个现象就是:博哥总朝佳妹发火,佳妹又总往黑豆(我们家的狗)发火。

我思考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得出结论:这是我和我老公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遇到事情,我们总往他们身上发火,迫于父母在家庭中拥有一定的权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能服从于父母,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条件反射,他们就会把心里的委屈转移到比自己弱的一方。

这种情况也是因为亲子关系不对等造成的。我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和老公沟通商量,约定好互相监督,尽可能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们交流,我们也和孩子们做了承诺,遇事不带情绪,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真正的含义是,如果不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深入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也正在变得更加宽广,这是孩子带给我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我们就会把成长的责任推给孩子。如果我们无法接纳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就会特别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孩子”的形象,希望孩子能够主动满足我们的期望。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最基本的三组关系,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找答案,完善自我。

当我们感到困惑、无力时,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我提升的步伐。

四、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所谓拼爹妈,拼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1、拼父母的榜样作用

(孩子是父母行为的镜像,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

2、拼父母的教育智慧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宽容还是严苛,是放任还是引导,这些教育方式将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未来)

3、拼父母的关系和谐

(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远胜于一个表面完整却充满冲突的家庭)

4、拼父母的情绪管理

(父母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世界,积极的情绪管理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5、拼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质量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的陪伴和互动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础,错过了这个时期,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弥补)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小部分。有时候,孩子的教养,比拼的是父母的内在修养,比拼的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换句话说,父母的整个生活经历,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教育孩子的真正秘诀,是不断地提升自己。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感兴趣的,我们也能参与;孩子困惑的,我们能提供解答,至少,我们要与孩子保持沟通的桥梁。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既是自我提升,也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

孩子的出发点,是依托于父母的见识和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起点确实存在差异。

因此,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因为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

举报/反馈

网址:《人民日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https://mxgxt.com/news/view/1668651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的这段话很治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赞美与倾听
家庭教育问题有哪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培养优秀孩子的方法
关于明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师应援肖战后续:人民日报对此报道,肖战态度备受好评!
明星教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小妙招,你看好哪位家庭的教育理念?
河南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成长与感恩,而不是索取回报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看明星妈妈们是如何关注孩子早教
刘烨教育孩子的方式 简直是娱乐圈育儿届的“清流”
犹太财商教育课: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教育培训行业.手机网 期待孩子们在这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