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已经到了2025年,竟然还有人在综艺节目里琢磨艺人的人品呢?
有些人似乎不关心艺人的作品,只一味过度解读他们的好与坏。
叶童和房琪,这两位我都挺喜欢。一个是演艺圈的资深前辈,一个是如今红遍网络的自媒体博主。
她们各自的成就都非常显赫。
所以,这一季《浪姐》似乎给了她们不少镜头。
但因为不太关注这类节目,我也只是偶尔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过她们的一些片段。
节目里有一个选人环节,叶童给了房琪一个机会,亮了灯让她选择。
房琪拒绝了她的邀请,理由是希望得到一个唱跳舞台,而担心姐姐的精力有限,也希望她在节目中玩的开心。
叶童回应说她的这番话有点问题,怎么会怀疑她的精力呢?
主持人谢娜也帮腔,从房琪的语气中找出了点小问题,指责她说担心精力,又让人家玩得开心,显得矛盾重重。
三人说这些话时都是带着笑的,显然没当回事。
但节目播出后,网络上瞬间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房琪的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的不满,大家觉得她的温柔形象全是假象。
更有不少人批评她不懂得尊重前辈,甚至翻出了她曾点评张含韵时说的那些话,质疑她引用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的名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并认为她这段话是抄袭。
当初她被赞扬如潮,如今却也因这类话题遭遇了不少质疑。
这一期《浪姐》没有什么太出彩的表演,反倒是选手之间的矛盾引爆了热搜。
明明是一个标榜女性魅力的成团选秀,却总是从女性选手的矛盾中找话题。
观众们也对接下来几季的《浪姐》提出了不满,尤其是那些卷入纷争的选手,遭到了各种恶评。
最近,老艺人陈德容也被骂得体无完肤。
房琪同样也没能避免,先是小组乌龙事件,再是选人风波。
吴宣仪也一直被卷入骂战中,只要开口就被网友们找到新的槽点。
王蓉被淘汰后,节目组也成了众矢之的。
观众们一边看一边骂,热搜简直没有停过。
在这样的局面下,节目组和一众自媒体博主大概都在笑得合不拢嘴。
那些被点名的选手,也很可能在私下里乐开了花。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公众人物最怕的并不是被骂,而是完全不被提及。
即便是黑红,也是种可贵的存在。
在舆论风波中拥有话题,总比毫无存在感要好。
所以,何泓姗在被淘汰后依然发布了微博,借此吸引了最后一点流量。
王蓉也豪言壮语表示,自己还会报名2026年的《浪姐》。
所谓的成团,根本就是一场披着竞技外衣的翻红之旅。
只不过是那些乏味的观众,把一群过气艺人的“搏位”看作是一场实力较量。
如果真要比专业技能,很多选手可能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每期《浪姐》,都有一些选手是节目组重点捧的人,而大部分人则是陪衬。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选手的出现,就是为了给节目组力捧的明星充当背景板。
有些选手可能参加一两期就离开了,因为他们的参赛目的就是拿到通告费,走个过场。
会唱跳又有粉丝的女艺人,根本不会凑齐这么多人。
这些选手之所以能来,大多是因为她们的通告费较低。
有了这些选手的陪衬,才有机会将那些观众缘好的人留到最后。
要拼硬实力,一些跨界演员恐怕刚坐稳就得走人。
而那些引发争议的桥段,很可能是节目组刻意安排的。
可能是因为选手的合约较短,或者是节目组希望通过制造矛盾引发关注。
被网友吐槽的争执,正是节目组最乐见的事。
说实话,大家不也最喜欢看到艺人们在节目中“发癫”吗?
她们越表现得抓马,越撕扯得激烈,节目的热度就会越高。
喜欢某个选手的观众,无论她表现如何,都会继续看下去。
而房琪和叶童之间的所谓争执,恰恰吸引了我们这些不看《浪姐》的人。
相较于那些业余选手的蹩脚表演,这种台面上的争吵,才是最能引起观众好奇心的。
而艺人们一般也不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澄清。
他们先从流量中吃到红利,再观察情况,必要时再出来解释。
或许是因为房琪被骂得太惨,今天叶童终于站出来为她辩护。
她不仅塑造了自己宽容大度的形象,也洗白了房琪的那些话术。
最重要的是,再次为《浪姐》带来了一波关注度。
而节目组的制作人,估计在后台已经开始庆功了。
综艺节目最擅长的,就是调动观众情绪,让他们为别人遇到的事感到悲喜交加。
如今的热门综艺,真正让人记住的不是节目内容,而是其中的激烈争吵。
不久前的《一路繁花》,李小冉和刘晓庆的矛盾就成了节目的最大爆点。
《再见爱人》中的麦林、杨子、黄圣依等人,也随便拿一个出来都会引发热议。
几年前的《花儿与少年》,许晴一句“上一季更好玩,上一季的人都正常”,至今仍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类似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可以说,节目制作组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选手们闹矛盾,最好能闹到不可开交。
这样一来,节目的大爆就指日可待。
所以才会有高强度的训练和不合理的赛制,目的就是激化矛盾,让选手们有“架可吵”,让粉丝们能拼命互掐。
粉丝们拼命为自家偶像辩护,而选手们的热度也得到了保证。
一些自媒体博主也能借此蹭上流量,编造各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吸引网友们热烈讨论。
综艺节目里,只要有争议,就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局面。
节目组赚到了钱,艺人们借机翻红,自媒体博主们得到了新的素材,继续更新内容。
大家都乐在其中,唯有那些当真把噱头当回事的观众,在为自己喜欢的艺人辩护时,心情起伏不定。
甚至一会儿为某个人圈粉,一会儿又因为某个桥段脱粉。
他们心疼这个,愤怒那个,一边流泪一边批评。
大谈人性与细节,似乎自己成了剖析他人心智的智者。
但实际上,大家不过是闲得无聊,自己找麻烦罢了。
《浪姐》这么多季,真正能拿得出手的精彩节目屈指可数。
姐妹们最后都能大和解,面子上和气融洽。
有流量的,是否成团已经不重要;没有流量的,哪怕成团也无意义。
是否成团,恐怕只有那些看不入迷的观众才会在意。
一档和气的综艺,基本上就注定扑街。
节目中的表现,都是有目的的,与人品并无关系。
别被综艺节目影响了心情,偶尔看个乐子就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