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却急闯港股,合合信息图什么?
近日,于2024年9月登陆科创板的合合信息宣布拟赴港上市。这家坐拥“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等亿级用户明星产品的AI企业,账面资金充裕,业绩表现亮眼,却在科创板募资尚未完全消化的背景下,匆忙开启“A+H”进程,引发外界对其“圈钱”意图的质疑。
同时,在AI浪潮汹涌而至、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合合信息对“扫描全能王”的过度依赖、第二增长曲线的乏力,以及屡遭投诉的数据合规与用户体验问题,也是其港股征程上的“拦路虎”。
此番赴港,究竟是寻求更广阔的全球化布局,还是在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局中寻求新的“救命稻草”,值得深思。
是扩张野心还是另有隐情
合合信息的资本化道路,向来不乏戏剧性。
从三度折戟A股,到2024年9月在科创板“压哨发行”成功上市,再到不到一年便宣布赴港IPO,其资本运作的节奏快得令人咋舌。与其火速上市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合信息账面雄厚的现金储备以及A股募投项目的缓慢推进,这让其赴港上市的必要性遭到质疑,甚至被扣上“圈钱”的帽子。
回顾合合信息的A股上市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2021年9月,合合信息首次递交科创板招股书,经历三轮问询,直至2023年8月才艰难过会,并于同年10月获得注册批复。然而,公司并未立即启动发行,直到2024年9月批文即将失效的前夕“突击发行”,最终募资13.8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为12.70亿元。
上市后,合合信息的股价表现不俗,截至2025年8月12日,其股价报收170.34元/股,总市值高达238.5亿元,较发行价大涨200%以上,市场对其表现给予了积极反馈。
然而,就在公司股价和业绩稳步上升之际,2025年5月,合合信息突然宣布赴港IPO。这距离其登陆A股仅过去8个月,如此短的时间间隔,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惑:“难道公司缺钱了吗?”
从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合合信息显然远未到“钱紧”的地步,甚至可以说账面资金十分充裕。2024年,合合信息资产负债率仅为23.8%,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合合信息账上货币资金达14.7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达16.72亿元,两者合计超过31.43亿元,这足以支撑其日常运营和短期发展需求。
不仅如此,2024年10月,合合信息还曾发布公告,计划将不超过9亿元的闲置资金用于理财,截至2024年末,已有3亿元闲置募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换句话说,合合信息并不缺钱。
既然如此,合合信息急于赴港上市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根据其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此次赴港上市的募资计划主要包括:提升未来三至四年的研发能力、未来三年进行业务拓展、潜在战略投资及并购机遇,以及补充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然而,对比其A股IPO的募资用途,外界的质疑声并非空穴来风。在A股,合合信息募资主要投向也是研发,其中四个募投项目承诺投资总额为12.7亿元,但截至2024年末,投资总额仅为5.17亿元,投资进度仅为41%,整体进展缓慢。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宣布赴港IPO前的4月,合合信息还宣布变更科创板募资用途,并将其中三个募投项目直接延期两年。这意味着,其A股募投项目尚未完全落实,部分资金仍处于闲置或投资缓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又匆忙赴港上市,并再次将研发列为主要募资投向,不禁让人质疑其港股上市募资用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考虑到合合信息“不差钱”的财务状况、A股募投项目延期,以及其在A股上市后大手笔分红(2024年拟派发现金红利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近50%,创始人镇立新个人获得约6000万元现金红利)的行为,外界对其赴港IPO“圈钱”的嫌疑并非空穴来风。与其说是急需资金,不如说是希望在AI浪潮和港股热度下,最大化自身的资本价值,为未来扩张储备更多“弹药”。
然而,这种频繁的资本动作,也需要向投资者清晰地解释其背后的战略逻辑,以避免市场对其真实意图的疑虑。
扫描全能王“独臂擎天”:业务单一与第二曲线的困境
在资本市场谋求“A+H”双重上市的合合信息,其核心业务的单一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虽手握“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启信宝”等多款C端明星产品,以及B端的“TextIn”和“启信慧眼”,但其营收结构却呈现出高度集中于“扫描全能王”的特征,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步履维艰。
招股书数据显示,合合信息的营收结构中,C端业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4年C端和B端的收入比例分别为83.8%和15.6%。在C端产品中,“扫描全能王”是名副其实的“顶梁柱”。2022年到2024年,“扫描全能王”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2.3%、76.2%、77.3%,2025年一季度,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81.1%。
这意味着,合合信息的大部分收入几乎都由这一款核心产品支撑,其业绩增长与“扫描全能王”的用户规模、付费转化率紧密挂钩。
“扫描全能王”之所以“独挑大梁”,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高付费意愿群体密不可分。该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用户超10亿。截至2025年3月,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78亿,其中“扫描全能王”贡献了大部分月活。主要用户群体是对纸质文档电子化需求较为强烈的学生、律师、白领等群体,付费模式主要为月度、半年度、年度VIP会员订阅服务。理论上,只要能够确保用户付费率,合合信息的业绩就能持续增长。
然而,尽管拥有庞大的用户流量,合合信息的付费转化率却不尽如人意,且呈现下降趋势。根据A股IPO招股书数据,2023年末,“扫描全能王”的付费用户数占总用户数(设备数)仅为0.59%,新增付费转化率从2021年的0.68%下降至2023年的0.63%。在最新的H股招股书中,合合信息选择不再详细披露付费用户数据。
除“扫描全能王”之外,合合信息也曾尝试拓展其他C端产品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但效果并不理想。“名片全能王”的营收占比长期维持在2%左右,贡献有限。另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商业信息查询产品“启信宝”,在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后,其营收占比也从巅峰时的15%左右缩减至2024年的4.5%,与“扫描全能王”的营收贡献差距巨大。
这表明,合合信息在C端市场的多元化尝试,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仍然高度依赖核心爆款产品。
同时,“扫描全能王”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WPS、夸克等通用办公和搜索应用陆续推出免费的扫描功能,直接分流了部分用户。尤其是夸克扫描,以其“转PDF清晰度相当好,扫描导出免费使用”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会员价格(连续包月25元/月,低于“扫描全能王”的30元/月),成为“扫描全能王”的“头号竞争对手”。
其次,华为、小米、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层面集成了“文档扫描”、“拍照识字”等免费功能,进一步挤压了独立APP的市场空间。再者,DeepSeek、豆包等新兴AI大模型产品不仅提供文字识别,还能进行问答互动,能够满足用户更广泛的需求。大量的“山寨”和“盗版”应用侵蚀,以及用户对其“恶意扣款”和“自动续费”的投诉,也影响着“扫描全能王”的口碑和用户留存。
在B端,合合信息的表现也难言乐观。主要B端产品“TextIn”(智能文档处理)和“启信慧眼”(商业数据智能决策)面临着腾讯云OCR、阿里云OCR、百度智能云OCR等互联网大厂的激烈竞争。在商业信息查询领域,“启信慧眼”要与天眼查、企查查等深耕多年的平台竞争。竞争之下,合合信息B端业务的营收占比持续下降,从2022年的17.1%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12.8%。
合合信息也在积极探索新的AI扫描应用场景,如用于古籍修复的AI识别技术和鉴定图像、人脸视频、证件票据是否为AI生成的鉴伪技术,但这些新兴领域同样面临互联网大厂的扎堆研发。阿里的魔搭社区、腾讯朱雀实验室等都已在相关技术领域有所布局。在扫描识别技术迭代迅速的今天,合合信息能否像过去一样,在新的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仍有待观察。
为了维持业绩增长,合合信息在营销推广方面投入巨大。2022年至2024年,其销售费用从2.69亿元增至4.29亿元,年复合增速为26.30%,超过同期总营收复合增速(20.64%),其中超过六成是广告宣传费。
与此同时,尽管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菲(近三年累计投入12.31亿元),但近三年合合信息却一直没有新增专利,大部分专利都是2020年以前申请的。这不仅让人质疑其研发投入的效率,也暴露出公司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劲不足。
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新业务拓展的困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让合合信息在追求规模和盈利增长的道路上,面临严峻挑战。
AI前沿探索与数据合规的“双刃剑”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合合信息作为一家以AI识别算法为核心的公司,虽然在技术探索和应用方面展现出前瞻性,但其在数据合规和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长期争议,时刻威胁着其品牌形象和未来发展。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合合信息首次展示了“无限扫描”、“AI鉴伪”等多项创新技术,彰显了其在多模态大模型文本智能领域的深耕与野心。
其AI鉴伪系统尤其引人注目,通过毫秒级“火眼金睛”识别人脸视频篡改,进行像素级分析、特征层分析,并结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实现由文本描述引导的伪造定位。AIGC图像鉴伪方面,系统能精准识别AI生成的画作,甚至能在图像被压缩、裁剪后仍保持90%以上的准确率。TextIn通用篡改检测平台更是能识别身份证、发票等多种证件的篡改,并能精确定位修改区域。
这些技术突破体现了合合信息“以技术制衡技术”的理念,力求在AI造假日益猖獗的背景下,提供更强大的防御工具。
然而,在积极探索AI前沿技术同时,合合信息的数据合规问题却屡遭诟病。其A股上市之路之所以磕磕绊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数据合规和安全性问题。2021年,正值《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作为手握大量用户和行业数据的公司,合合信息在上市过程中受到上交所多达6个关于数据来源、权属和管理完善性的问询。最终,合合信息在经历三轮问询后才过会,并在批文即将失效时才正式发行。
即便成功登陆A股,合合信息的数据合规风险并未完全解除。其在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中也坦承,“我们可能会遇到AI技术被滥用的情况”,并表示无法保证所采取的措施始终有效。
事实上,合合信息的“前科”并不少。2021年,“启信宝”曾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被工信部点名整改。2025年7月,“扫描全能王”被公安部检测发现33款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
用户反馈也印证了这些担忧。小红书上有用户反映,自己的“扫描全能王”账号上出现了他人的文档,包括身份证复印件、选调生推荐表等个人敏感信息,这引发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严重不安全感。
更为普遍、集中的投诉,是“扫描全能王”的“恶意扣款”和“自动续费”问题。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大量用户抱怨1元试用期结束后默认开启自动续费,且取消流程繁琐,有用户甚至被悄无声息地扣款长达六年才发现。
数据合规问题不仅影响其在国内市场的口碑,也成为合合信息拓展海外市场的“绊脚石”。
此前,“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就曾因信息安全问题在印度和美国被下架和封杀。目前,印度的相关禁令仍在持续,尽管美国已撤销,但未来仍不排除再次颁布新禁令的可能。
合合信息凭借在AI深厚技术的积累和“扫描全能王”的巨大成功,成为行业翘楚。然而,在寻求多地上市、谋求更大资本版图的当下,其业务过于单一、第二曲线拓展乏力、以及数据合规和用户体验的顽疾,都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挑战。如何在资本扩张、技术创新和运营品质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合合信息未来能否持续“全能”的关键。
网址:“不差钱”却急闯港股,合合信息图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1677350
相关内容
“不差钱”却急闯港股,合合信息图什么?东鹏饮料不差钱为何急于港股上市,A股股东却频繁减持套现
别问我买哪只股——菜鸟贴 为什么说依据图形去买股票与瞎子看相差不多?为什么历史股价没多少参考意义?为什么大师是靠不住的?为什么消息多是不可信的?为...
与人相处不差事,跟人合作不差钱
KOL合作必知信息
同样是银行股,港股和A股的投资逻辑完全不同,细说三点差异
一年卖出12亿杯,古茗控股急于IPO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合合信息: 合合信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招股意向书提示性公告内容摘要
世界上最难的脑筋急转弯是什么,信息化系统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合合信息 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