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代言越来越多,这背后可能藏着一场不容易发现的博弈呢。最近,孙颖莎、王曼昱还有王楚钦等国乒明星纷纷官宣商业合作,这事儿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各种品牌广告到处都是,运动员代言给体育和商业带来了新合作机会,可也在悄悄改变竞技体育的生态。有些人很高兴,觉得这是对体育价值的重新评估;也有人有疑问,担心这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这代言热潮里,能看到职业体育商业化面临的新挑战。
就说孙颖莎吧,她现在有14个代言,这意味着她每个月得花好多时间去拍摄、直播还有参加其他商业活动。和前辈丁宁在同一职业阶段的代言数量比,孙颖莎的代言总量差不多翻了三倍。这么频繁地在商业活动中露面,让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她训练和比赛。品牌方看重运动员的流量转化,这符合市场逻辑,可运动员在商业开发和竞技成绩之间很难找到平衡了。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以前有些名将因为商业活动太多,竞技状态下滑,像苏炳添、傅园慧,都有过状态波动。
现在,管理机构在处理运动员商业活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些国家的体育组织已经有了成熟的制度,比如日本乒协规定了赛前不能进行商业活动的时间,韩国还把代言收益和训练津贴挂钩评估。这样既能防止商业化过度影响竞技水平,也能让运动员有长远规划。相比之下,中国体育界好像更让市场自由发展,缺少统一的管理规则,这让一些运动员在商业和竞技之间压力更大。
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应该根据竞技实力合理开发,可现在却反过来了。有些品牌方更看重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不管他们的比赛成绩和技术特点。这样做短期内能带来流量,帮品牌打开市场,但对运动项目长远发展不一定好。一些业内人士呼吁,要建立像网球项目UTR评级机制那样的标准,把竞技表现、排名、赛事级别这些重要指标算进去。这样才能保护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不让他们成为过度商业化的受害者。
从代言耳机到参加各种活动,运动员越来越像娱乐明星了。孙颖莎有14个代言,这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价值,也说明竞技体育和商业融合得更快了。当商业活动占了训练时间,影响了比赛状态,这热潮背后的问题不能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圈和商业圈得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找一个更科学、更平衡的合作方式。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