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刊学术丨影响力和成长性的透视——短视频时代电影受众与传统电影受众观影心理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5-09-01 06:14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性心理感性心理人格结构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短视频时代电影受众与传统电影受众的观影心理。从理性心理角度,短视频时代的观影模式偏向于对观众信息加工系统的高效契合,传统时代的观影模式则更侧重于对信息加工系统的多维浸染;从感性心理角度,短视频观影模式关注和观众情绪的密集互动,而传统观影模式则是对观众情感的深层共鸣;从人格结构角度,短视频观影模式是对“本我”的直接满足,而传统观影模式则体现出对“自我”的真实打磨。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电影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和观众个体成长性是当前观众观影心理的外在映射,这对电影的创作和宣发提出了要促使影响力和成长性二者共赢的新要求。

关键词:信息加工;情绪;情感;人格结构

一、高效契合和多维浸染——理性心理的对比

理性心理过程对应着信息加工的过程,电影作为光影艺术,其直接作用点就是人类的感觉、知觉、思维、言语、记忆和想象等信息加工过程。从信息呈现方式来看,在短视频观影模式下,信息呈现方式体现为形式上的碎片性和体量上的微小性;传统观影模式下,信息呈现则更多体现为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呈现方式的不同导致它们作用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侧重点亦相异。

(一) 吸引力:短视频观影模式是对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高效契合

短视频信息本质上呈现出 “碎而微”的信息形态,具体表现为大量感性化、零散化、去中心化和直观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实现了高速化、便捷化与大众化的传播,从而营造出一种形象化、平面化的存在形态。正是这种高速便捷、零散直观的碎微化特质,让其能够化整为零、丝丝入扣地契合信息加工过程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高效地吸引、维持及保留注意力资源。各平台受欢迎的影视类短视频一般拥有如下特点:注重醒目性注重易懂性注重节奏性

(二) 建构力:传统观影模式是对大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多维浸染

和短视频观影模式相比,传统观影模式更注重对观众的信息加工系统同步而多维的浸染。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表明,电影文本至少在三个认知层面对观众产生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层面、对应感觉和经验的行为层面、从感官体验进入意识的高级认知层面,同时,这三个层面彼此有较多重合交叉;除了视觉和听觉外,嗅觉、触觉及神经系统中与运动、抑制、奖惩相关的功能性网络均会在观影过程中被高度唤起。因此,在传统观影模式下,观众的感觉、知觉、思维、言语、联想等信息加工过程是共 时而持续、立体而多维地被唤醒,这让电影成为所有 艺术形式中和现实生活最接近的一种。也正因如此,传统观影模式契合了建构主义教育 观的内涵。在观影时间内,观众的整个信息加工系统与影片的视听呈现持续进行着多维立体而密不可分的感知互动,并在头脑中形成源源不断的思考和无声激烈的讨论。这些蕴含于感知、思考和讨论中的建构模式,可让每位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人性、苦难、实践、希望、信仰等概念认知上的理性突破。

二、密集互动和深层共鸣——感性心理的对比

感性心理过程对应着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其中,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则经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短视频时代的观影能够最高效地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传统的观影模式能够对观众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稳定的影响。

娱乐性:短视频观影模式是和情绪的密集互动包括 对个体情绪的调动、对集体情绪的感染、对负面情绪的防御和情绪的强化作用这四个方面。与情绪的密集互动,体现的是短视频本身的高度娱乐性。从个体角度看,短视频观影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情绪。从集体角度看,短视频时代的观影模式能 够对集体情绪形成快速感染。电影类短视频的二次加工性增加了人们观影过程的稳定感和可控感,防御了负面情绪。短视频的情绪价值呈现出强化作用,提高观众主动和观影平台互动的频率。

教育性:如果说短视频观影模式是对情绪的密集互动,那么传统观影模式则是对情感的持续塑造,它所引发的是稳定、深刻而持久的情感,因此,传统观影模式不仅体现出娱乐性,还基于情感共鸣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性。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主体首先进行识别,即通过浅层次认知建构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借由影像接受的具身性在视觉和认识上与人物结盟,即认为人物的命运同自己相关;最后,借由更高级的意识加工,形成对人物的忠诚,即从道德方面认可或否定角色。

三、立竿见影和砥砺琢磨——人格结构的对比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了“本我”“自我”和 “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欲望和本能,它遵循 “快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自我是个体经过后天和环境的互动、适应和学习,从本我中分化而来,它遵循 “现实原则”,即追求现实,一方面满足本我的各种原始需要和冲动,另一方面接受超我的指导而压抑本我中不道德的冲动。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代表了个体的良心、理想等,遵循“道德原则”。

从人格结构的角度,观看电影类短视频是对本我快乐的直接满足;而观看传统类电影可看作是个体基于现实对自我的砥砺琢磨。

直接性:短视频观影模式是对“本我”的直接满足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快乐”和“道德”都是正面词汇,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很多时候是冲突的,它们需要“自我”的痛苦磨砺才能逐渐整合。短视频时代的观影模式让观众逃避了自我磨砺过程中的痛苦,立竿见影地满足本我的快乐需求,如基于生理本能的快乐,基于存在感的快乐,以及基于价值感的快乐等。

疗愈性:传统的观影模式是对“自我”的真实打磨传统的观影模式是对“自我”的真实打磨。传统的观影模式下,观众依托主角的“第一视角”去感受高度凝练的人生,这个过程必然是既有美好也有丑陋, 既有风花雪月的浪漫,也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本我”的快乐需求被环境压制的痛苦,也有“超我”的理想状态被现实侵吞的无奈,这也正是体验式心理疗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让人们有了看到创伤并和创伤沟通的机会。

四、影响力和成长性的共赢——观众心理外在映射

信息吸收的高效性、情绪互动的密集性、对本我需求满足的直接性——这些短视频观影模式的核心优势,其本质上聚焦的是传播内容的“影响力”;而信息多维浸染带来的建构性、情感的深层共鸣带来的教育性、对自我的真实打磨带来的疗愈性——这些传统时代观影模式的核心优势,本质上都是在激发观众的“成长性”。前者的作用点在于集体,后者的作用点在个体。科技高速发展和观众需求愈加多样化的今天,形成基于集体的影响力和基于个体的成长性之间的共赢,正 是目前观众心理的外在映射,这对电影创作、宣发等过程提出了新要求。

电影类短视频本质上都是定位于观众的某一种或若干种集体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是人类整体或某个群体所共有的。因此,短视频平台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聚集了集体心理的容器,而电影制作方如何走进并融入这个容器,对容器中的集体心理特质实施精准的识别,并建立广泛的联系、发生深入的互动、形成牢固的链接,是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关键。

传统观影模式的核心在于基于体验的个体心理成长,这种体验性成长作用于理性则是自身对于知识建构力的提高,作用于感性则是对情感的深层次共鸣,作用于人格结构则是自我心理疗愈,对于影片的创作者来说,内容为王、体验至上,专注于影片自身的质量,拿出创作的诚意,为观众带来真正的建构力、教育力和心理疗愈力,这才是影片能够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在集体中能够赢得可持续价值的关键。

在短视频时代的电影宣发受众体量上呈现出巨大的增长,但是实际观影的上座人数却呈现出了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首先是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娱乐性本身就占据了观众的大部分注意力,人们新的娱乐习惯和传统的观影习惯产生某种“竞争”,竞争和困境源于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传播途径的壁垒性。电影制作传播方可以从集体、群体和个体等不同层面寻求切入点,促进资源联动、打破传播壁垒、扩大滋养来源,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传播各环节的共赢。

在集体层面应发挥集体心理动力的广泛性,以短视频的影响力优势为切入点,提高电影类短视频的质量、优化短视频平台设计,促进资源联动,为集体心理动力向票房经济价值的转化提供便捷条件;在群体层面应尊重群体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传统观影的成长性优势为切入点,进一步细化和细分观影人群、拓宽观影方式;在个体层面应激发个体心理能量的能动性,以受众的主动参与性为切入点,进一步引发和撷取个体在观影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火花、感性能量和心理动力。

时代的发展为电影受众形成全新的心理环境提供了基础,这种心理环境又为电影创作和宣发孕育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环境。如何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这就对电影产业相关的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理念上要拥有更广大的整体性思维和更灵活的转换性思维,将电影的制作和宣发、传播的主体与客体等放在同一框架下思考,努力将困境转化为资源,将壁垒转化为通途,最终形成电影传播各环节的价值共赢。其次,在实践上要进行更专业的心理 探究和分析,并构建更适宜的技术支撑,对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更穷理尽微的专业分析,对平台的操作环境进行更细致入微的应用探索,不断打造和跟进更符合操作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习惯的推送内容及平台环境。由此出发,电影的影响力和价值才有了更坚定的方向,短视频的创意和创造也才有了本质的归宿,观众的需求和成长才有了根本的保障。

END

本文系简写版,全文详见于《当代电影》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作者童欣为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近10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出版学术专著《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王云涛

封面丨王云涛

来源丨《当代电影》2023年第4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微刊学术丨影响力和成长性的透视——短视频时代电影受众与传统电影受众观影心理对比分析 https://mxgxt.com/news/view/1737979

相关内容

热播电视节目传播特点及对受众的影响
国际影视市场受众分析
娱乐类短视频的传播特征与受众心理分析
IP电影粉丝的接受心理分析
音乐与影视学院举办“观众学的研究视野与影视剧的意识形态分析”学术讲座
短视频的影响力范例6篇
微博KOL影响力排行——短视频分析
微博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
影视受众数据分析模板怎么写
影视剧中吸烟形象对受众影响的实证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