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烨
红楼一梦,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长期对峙最为吸引人的眼球。千百年来关于这两段因缘是众说纷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今日暂且放下木石,来谈谈金玉。
由于宝玉和宝钗结婚以及婚后的生活都是高鹗补续的,所以给后人不少猜想。前八十回有不少蛛丝马迹,根据这些,我们应该能窥出一些究竟。它当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不爱”二字那么简单。
宝钗进府是这段公案的开端,那么宝姑娘进府的原因是什么呢?到京待选,以充才人赞善之职。实际上就相当于薛家为宝钗选了一条当年元春所走的路。
一方面,宝钗自己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她当然不是为了宝玉而来,她从开始就被动地肩负了一个使家族兴旺的使命。皇商的地位自然还是要低于正经的官职爵位的。薛家没有一个好儿子能够指望他科举仕途春风得意,只好把希望放在这个从小就非常完美的女儿身上。连鸳鸯的哥嫂这样小户人家也知道若是家里有个女儿能“得了脸”,嫁入豪门,就会不再贫困,可以靠她接济而安度一生,何况薛家这样的大族。贾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元春得宠的那段日子里,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是不言而喻的。女儿是贵妃且得宠,一家子就都是“贵妃”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源源而来。在当时,那些豪门望族,还有什么比成为了皇亲国戚更荣耀的呢。皇帝的小老婆和凡人的小老婆又怎能同日而语?何况宝钗比元春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更胜一筹,进了宫,没有不得宠的道理。宝钗从小应该就是深明其道的,也许她可能内心深处也恐慌,也害怕去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但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是万难真正体会的,而且她一直被教育要做一个适应封建时代上层社会的女子,所以她对宫廷没有更多的反感,只是把它当成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元春初入宫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悟的,也是后来经过了人情冷暖才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宝钗在初入贾府时候没有对宝玉产生感情。
另一方面,按照曹雪芹的原著,宝钗进府时候年龄尚小,尤其又长期接受女德教育,可以说她完全没有往那方面去想。书中说宝黛二人打得火热,黛玉经常吃醋伤心,对于这些情况,宝钗“浑然不觉”。完全不在意这些事,也完全没想过这些事。这就是宝钗初入贾府时和宝玉的关系,非常单纯的亲戚关系。
那么宝玉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姐姐又是个什么态度呢?书中说“那宝玉尚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这段话说的很清楚,宝玉对众姊妹平等看待,并无轻疏之别,说是并无亲疏,实际上还是有,他与黛玉就更好一些。所以宝玉对宝钗就是很平常的姐弟之情,亲戚之分。这是宝钗初入贾府时两人的状态,都很天真自然。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古代人又非常提倡早婚早育,更何况无论是明的暗的,这些公子小姐们或多或少接受了或者说萌芽了爱情的意识。到了“羞笼红麝串”一回,宝钗已然是察觉到了宝黛二人的亲密与别人不同,又因自己与宝玉有“金玉之说”,所以总远着宝玉。这里明确说到,宝钗知道了宝黛二人的事情,特意避嫌,而没有更贴近宝玉。有的人说,这是宝钗城府深的表现,故意装作很守礼教的样子,以博得长辈的欢心。我说,这实在没有必要。宝钗的为人性格都是自然表现,自然流露,她就是这么个人,不是装,没必要装。她的人际关系好,“就连小丫头子们亦爱和宝钗玩笑”,这并不是她故意笼络人心,而是她生就这个性格。所以她察觉宝黛二人之事后总远着宝玉,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宝钗不喜欢宝玉。请诸位试想,宝钗本为待选而来,她自信完美,知道自己的任务是进宫去为家族争得一份荣耀,况且宝玉不爱仕途学问是宝钗一直都看在眼里的,在她心目中,这样一个只知道在女孩中间胡闹,不想考取功名,又没有自我生活能力,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够担负家族重任,空有一副好皮囊的小表弟,怎么能入得了她的“法眼”?先不论宝钗的志向封建不封建,只说宝钗本人是非常具有上进心的,从她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就可以看得出来,她若是个男子,必然是有一番作为的。宝钗的能力不容置疑,从她协助探春理家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宝钗定然是心高气傲,一往无前朝着宫廷出发,心无旁骛。说难听点儿,她“看不上”宝玉的。像宝玉这样的人,别说额外指望他将来还能照顾薛家,就连他贾家他都顾不到。宝钗能不虑及此吗?
那么宝玉在长大一些的时候对宝钗又是如何呢?他爱慕女性的意识更增强了。小时候只是觉得女孩子亲近,古代女子都是一辈子关在家门之内,接触社会少,心里自然存了一段天真烂漫,不比男人们在外应酬交际,难免熏染一些世俗气息,这是宝玉感觉“女儿清爽”的真正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爱情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加深。书中也有明确描写,说黛玉忧虑,“近来宝玉又看了些才子佳人的书,害怕他和湘云也有了情感”等,说明宝玉年龄渐增,确实开始懂得爱情。因此,此时的宝玉对有些女孩就不是那么单纯的亲近了。比如黛玉,比如袭人。那么对宝钗呢?脂批有一处说“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宝钗和宝玉的关系看似比较疏远,但实际上又比较亲近;黛玉与宝玉的关系看似比较亲密,但实际又比较疏远。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批语呢?明明宝玉就是和黛玉比较亲近,这是众人皆知的啊。
先看“羞笼红麝串”一回,为什么宝玉会觉得宝钗那样的肌肤若长在黛玉身上,或许还得摸一摸,偏又长在宝钗身上,正恨没福?因为此时在宝玉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了今后要与黛玉得同始终的想法,所以他才觉得黛玉迟早是他的妻子,或许还可摸一摸;或者是,因为与黛玉比较亲近,从小厮混惯了的,摸摸小手算不得什么。而宝钗则不同,最是知礼守循的,决不允许“摸一摸”这种事情发生;何况自己并没有要娶宝钗为妻之念,只是一个表姐,怎么可能那么亲近呢?可见宝玉对宝钗没有对黛玉那种爱情,他喜欢宝钗吗?喜欢!可是更多的是尊敬。宝钗为人崇尚君子之交,虽然风度儒雅,但是难免让人产生难以亲近的感觉,这就是宝钗的冷,也是宝钗适合婚姻不适合爱情的原因。她作为一个妙龄少女,太缺少少女的娇媚,虽然美,却让人没有或者说不敢有太多想法,不解风情。所以宝钗和任何人的相处都有一个很好限度,包括宝玉也是,感觉很舒服自然,既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所以宝钗和宝玉基本不会起冲突,宝钗永远懂得理解和宽容,这就是“钗与玉远中近”的原因。虽然看似关系很疏远,但是实际上相处起来比较轻松,因为彼此对对对方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没有牵挂,就不会有误会,有龃龉,在外人看来两人相处的还很好,从不红脸,这叫做“远中近”。
宝钗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在外能够辅国之民,大有作为;回到家与自己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厮抬厮敬。而宝玉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和自己一起读《西厢记》《牡丹亭》,一起花前月下,一起吟诗作对;亲密得能够吃她嘴上的胭脂,可以摸摸小手,对方能够和他没事吵吵小架,撒撒小娇。但是为什么宝钗又会时常劝谏宝玉多读正经书,这只是她内心的一种真诚的想法。她知道宝玉肩负延续贾家世泽的重任,以自己的价值观考量,内心希望宝玉能够成为世上认同的“好男人”,并不是想把他矫正拉向自己。而宝玉虽然时不时的也会被宝钗的美所迷惑,但是他和她都清楚的知道,他们是走两条路的人,不可能有交集的。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后来贾府开始走下坡路。钗玉二人究竟是在什么具体情况下结婚的,我们也无法揣测详实。但是黛玉仙逝,二宝成婚这是肯定的。对于这一段,87版电视剧“红楼梦”处理得比较得当。就是当时贾府还未势败,但是已经在走下坡路。而薛家可能已经因为薛蟠的某些行为出了问题,所以宝钗待选之事不成了。因此贾家才有了把宝钗嫁给宝玉的想法。
二人成婚,自然是较为勉强。不过于宝钗一面来说,以其随分从时的性格,听从母亲的命令嫁人这是应当应分的,自己的婚姻自然是母亲做主。这时无论把她嫁给谁,她都会“既来之,则安之”,然后积极面对自己的新生活。对于宝钗来说,嫁给宝玉,从各方面说都是非常般配的。只要宝玉肯好好的和她过日子,即便是贫穷,宝钗一样可以应付得来,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结婚时,宝钗爱上宝玉了吗?没有。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她一定可以爱上他,帮助他,照顾他,扶持他。她是相信自己的。对于嫁给宝玉,她没有不愿意也没有欢天喜地。
可能让读者感到奇怪的是宝玉,无论是电视剧还是高鹗的续书,宝玉都奉命和宝钗完婚,并且婚后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拒绝或者反抗等行为。反而高鹗的续书中,两人还恩恩爱爱,甚至最后宝钗还有了宝玉的孩子。最终的结局自然不是这样的。但是二宝婚后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是续书所写的那样还是宝玉横眉冷对,爱答不理呢?在原著中有一段关于十二个小戏子中的藕官、蕊官和菂官三人的情感纠葛描写。是说宝玉从芳官处得知,藕官和菂官因为演戏而产生了感情,后来菂官死了,补上蕊官,藕官与蕊官照样恩爱,人们问及她是不是忘了逝者,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这一段正是宝黛钗日后的印证,藕官一段话合了宝玉的心意。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宝玉日后娶了宝钗,也一样和宝钗很恩爱,互相关心,但是他心底里永远有一个地方是留给黛玉的,永远不会忘了黛玉。宝玉和宝钗有恩爱、关心,就如同宝钗希望的那样,举案齐眉,厮抬厮敬。但是他们俩不会有宝玉和黛玉的那种爱情。此所谓《红楼梦曲·终身误》中的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高鹗续书说宝钗后来怀了宝玉的孩子,有没有孩子姑且不论,仅从宝玉真正的想法上来看,他与宝钗应该是有夫妻之实的,否则恩爱关心这些都无从谈起。87版电视剧也是这样处理的,有一个情节是紫鹃要南去,宝玉一大早就起来送她。电视剧设置的情景是宝玉从床上起来,穿上衣服,掀开帘子,宝钗在后面半盖着被子起身询问。实际上当时最初的剧本并不是这样设置的,而是很简单,说一大早宝玉出门,宝钗询问。那么后来在实际拍摄的时候为什么改成刚起床的情景,我想也是这个意思。宝玉和宝钗有夫妻之实,宝玉最后的离家出走不但是因为爱情的幻灭,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家族的败亡。如果贾家没有败亡而是继续繁荣下去,一切都很好的话,宝玉可能不会出走。他是因为各方面的幻灭而看透世态炎凉离去的,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爱情受挫,那这个人物形象也太浅薄了,《红楼梦》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ID:hlmxkzz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