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变成了交易:毛晓彤与生父5000万赡养费事件背后的亲情经济学
2018年7月,在天津一档法制节目的录制现场,一位穿着花衬衫的中年男子李超(化名)出现在镜头前,他激动地对主持人说:“我女儿现在当了明星,身价几个亿,我要5000万赡养费,不为过吧?”当主持人询问他女儿是谁时,他惊人地回答:“就是演《锦绣未央》里李常茹的那个毛晓彤!”
这一幕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迅速挖出了李超的真实身份——他确实是毛晓彤的亲生父亲,但这段父女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毛晓彤出生不久后,李超因吸毒被强制戒毒,不仅未履行抚养义务,还曾在毛晓彤一岁时将她丢进垃圾桶,幸好母亲及时将她救回并独自将她抚养长大。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李超的这一番言论出现在毛晓彤因《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热播剧走红、商业价值猛增的时刻。这个时间点的巧合让人不禁疑问:这真的是父爱的回归,还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明星提款计划”?
李超在节目中的要求更加让人震惊:不仅要求5000万现金,还希望女儿像对待母亲一样,“带着他住别墅,开悍马”。当主持人问他为何直到现在才提出这些要求时,他的回答更是耐人寻味:“她现在有能力了,就该回报我。”
再看看毛晓彤的成长经历,背后是一位单亲母亲的辛苦付出。毛晓彤1988年出生在天津,本名李熠瑶,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婚。母亲毛慧玲为了养家糊口,曾做过三份工作:卖元宵、开服装店、经营美容院。邻居们记得,常常看到毛妈妈凌晨四点就推着三轮车去早市,冬天手上全是冻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李超不仅常年缺席女儿的成长,还因吸毒多次被警方处理。有社区工作人员回忆说:“90年代时,经常看到警察来他家抓人。”更令人心寒的是,当毛晓彤开始接演电视剧,逐渐在演艺圈站稳脚跟后,李超却突然频繁联系女儿,最初是为了借钱做生意,后来直接开口要天价赡养费。
知情人透露,毛晓彤上大学时,李超曾出现并要求她支付学费,她把自己辛苦赚来的3000元全都给了他。但这仅仅是开始,随后李超的要求越来越高。毛晓彤在演艺圈逐渐成名后,曾为父亲购买了房子和车子,但他始终不满足,最终要求5000万赡养费。
根据《民法典》规定,子女确实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这个赡养义务应考虑两个因素:父母是否履行了抚养责任,以及赡养费是否合理。根据毛晓彤的年收入大约为2000万计算,5000万相当于她两年半的全部收入,这显然不合理。
面对父亲的公开要求,毛晓彤选择了保持沉默,这一沉默反而引发了更大的讨论。微博上的“毛晓彤该不该给父亲5000万?”话题阅读量突破了8亿,网友们的观点分歧激烈。
支持者认为:“毕竟给了你生命,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你。”、“明星赚那么多,给父亲一点又有什么?”而反对者则反击道:“生而不养算什么父亲?这分明是敲诈,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心理学专家分析指出,在这种家庭纠纷中,子女往往会陷入情感勒索的困境。施害者利用社会对孝道的传统认知进行道德绑架,而受害者则由于舆论压力不敢反抗。毛晓彤的沉默或许正是这种心理困境的体现。
更引人深思的是,毛晓彤事件曝光的同时,全国多个地方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件。根据北京某区法院的记录,明星和企业家子女被父母要求支付高额赡养费的案件,三年间增长了300%。这些父母的共同特点是,子女在幼年时期并未受到应有的抚养,直到子女成名或发财后,父母才出现,要求高额赡养费。
社会学者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畸形的“亲情经济学”,将亲子关系异化为投资回报关系。有些父母将生育视作长期投资,等到子女“上市”(成名或发财)后,就开始要求从中获取回报。
这场闹剧并没有赢家。知情人士透露,毛晓彤最终通过中介给了父亲一定的补偿,但远低于5000万。李超之后再也没有公开讨论此事,而毛晓彤在《三十而已》爆红后,也始终回避谈及自己的父亲。
当我们讨论“是否应该给”时,也许更应该思考:用金钱能弥补缺失的亲情吗?对于那些从小被伤害的子女而言,强制的“孝道”是否也可以视为一种暴力?在毛晓彤的沉默背后,是成千上万拥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共同的困惑——我们到底欠父母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简单的“给”或“不给”能解答的。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