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历史人物 “代言”要有边界感

发布时间:2025-05-18 04:24

古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千百年后,他们会以这种方式与大家“再见一面”。近来,“老祖宗回答我”挑战火爆,李时珍谈何为真正的养生、唐伯虎回应不务正业……借助AI技术,古人们纷纷“复活”,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

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典籍,老祖宗们也曾有喜有悲、鲜活地存在过。在AI技术赋能下,古人“为自己代言”,用独特的“声音”与“表情”讲述生平建树,新奇又有科技感,让人们在趣味中收获文化知识。正如有网友所言,“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

这背后反映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不少博物馆、地方文旅的官方账号已纷纷“入局”,借助家乡的历史名人开展“花式宣传”。就像苏州博物馆发布的“回答我”系列视频,选用了“江南四大才子”作为主角。AI古人带来新体验,也启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期待,在教育、政务宣传等领域,AI古人同样能大显身手。

不过,使用AI技术要秉持向善原则,创新表达不能乱来,更不能“胡说八道”。“魔改”经典现象曾引发争议。比如,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厚颜无耻”的经典场面,被AI“魔改”后,丞相不骂了,他举起一把手枪,喝着红酒,打着手机。如果只图形式新颖有趣,趣味科普就可能沦为花式恶搞,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此,虽不必紧张过度,但正确引导很有必要。如何确保“复活”古人的学识“含金量”?怎样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创作者更加专业,秉持正确史观,引导观众从“看个热闹”转向“探个门道”。

从AI“复活”亲人,到“复活”明星艺人,再到“复活”未曾谋面的古人,仅在“复活”这一领域,AI创新应用就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防止其刀刃伤人,务必保持敬畏审慎,把握好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AI“复活”历史人物 “代言”要有边界感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254694

相关内容

AI“复活”不能踏出法律边界
为AI“复活”逝者划定应用边界
AI复活明星引争议!技术与伦理生成式AI如何重塑数字克隆的边界?
用AI“复活”逝者,伦理和法律的边界在哪?专家解读
AI“复活”亲人:数字永生的伦理与情感抉择
李开复:重病康复后的感悟 十年后50%工作将被AI取代
“生物人工智能”复活玛丽莲 · 梦露,AI 打造真实情感互动体验
观察|“AI复活亲人”与“AI复活明星”不是一回事
“生物人工智能”复活玛丽莲·梦露,AI打造真实情感互动体验
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近代史十大人物传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