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偏航,呼唤多元化审美
文|贺予飞
“饭圈”是粉丝们因为相同的爱好与情感需求而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为何“饭圈”会成为乱象频发之地?
一是流量争夺。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大众关注度、市场畅销度的重要考量指标。为了争夺更多的流量,明星依靠粉丝打榜、投票、控评等获得热度,甚至导致粉丝团体相互攻讦、拉踩、骂战等现象愈演愈烈。粉丝发乎自然的喜爱本是“饭圈”文化的“情感核心”,明星及其身后的资本阵营在流量争夺中引发了“饭圈之爱”的逐步异化。粉丝需要通过购买明星的周边和代言产品、参加应援活动、做数据“打call”来获得身份认同。各种以爱之名的绑架式消费和应援层出不穷,使得“饭圈”文化变了味。许多粉丝团体在“有爱”经济学的加持之下已沦为娱乐产业链中的“工具人”。
二是“人设”翻车。“立人设”是娱乐圈造星机制中的“爆款”操作。有些明星通过“学霸”“宠妻”“纯情”“慈善”等“人设”圈粉无数。有些新生代偶像凭借“美少年”“小鲜肉”“奶狗”等形象名片拿到了“颜值即正义”的通行证。还有些艺人借助影视、综艺等节目以“组CP”的名头捆绑炒作达到“1+1”大于2的“吸粉”效应。明星借助“立人设”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娱乐圈“顶流”,享受到了大量的粉丝追捧和社会红利。细而思之,他们当中有些人除了形象、标签和话题,似乎没有几部叫得响的代表作。“打铁还需自身硬”,明星如果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只靠“立人设”“凹造型”来博取关注,那最终只能落得“人设”翻车、塌房的后果。
“饭圈”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并不仅仅是粉丝非理性追星问题那么简单,实际上它还涉及到当下明星评价的价值导向偏航与审美偏狭化等许多问题。
一方面,当前娱乐演艺生态要将“流量为王”的评价导向转变成“内容为王”的考量机制。依靠粉丝打榜刷分获得的评价并不能代表明星的“咖位”和实力水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迭代升级的今天,对于以算法逻辑论英雄的评价模式需仔细甄别、审慎对待。与此同时,演艺企业、经纪公司与明星个人的价值追求都不能陷入“唯经济论”的误区,要将国家利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圈层亟需倡导多元化的明星审美标准。近年来,各种“韩国风”“日系风”的明星脸大行其道,“医美”和“整容”似乎也成为艺人们被热议的话题。单一化的审美标准不仅给大众带来了审美疲劳,也掩盖了明星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许多艺人只塑颜值而不磨砺技能和提升品德,导致整个娱乐圈和大众文化圈都陷入看脸审美的恶性循环。艺人失德失范、违法乱纪现象屡见不鲜,“饭圈”基于自家“爱豆”的盲目崇拜从而不断突破审美道德底线,这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是非观的树立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多元化的明星审美标准除了外在形象与内在品德之外,还要将代表作、所获奖项、社会文化影响力、公益项目和活动等都纳入考量指标,其审美范畴要能够容纳不同年龄层和各类风格的明星。费孝通先生曾在谈及文化多样性时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一个健康的娱乐演艺生态圈也当如是。
(作者为湖南工商大学讲师、长沙市网络作协副主席)
[责编:邓正可]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网址:“饭圈”偏航,呼唤多元化审美 http://www.mxgxt.com/news/view/1361202
相关内容
蒋梦婕美黑风波:娱乐圈肤色观念的反思与审美多元化的呼唤汪海林:饭圈文化呼风唤雨,文化精英装聋作哑令人失望
独家丨编剧汪海林:饭圈文化呼风唤雨 文化精英装聋作哑
编剧汪海林:饭圈文化呼风唤雨,文化精英装聋作哑令人失望
新版林黛玉女演员长相争议引爆舆论:审美多元化的启示
谁在推动二次元游戏饭圈化?
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唐白晶)
消费降级、审美滑坡、多元化丧失,倒轨时代来临
饭圈文化的双刃剑:明星如何智慧导航粉丝经济的新航道
私生饭与粉丝:理性追星的边界与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