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这样,看什么形式的节目,大部分综艺节目都是希望观众年轻点漂亮点,上镜点。这样节目播出的时候会显得受众群体年轻,上档次,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看。当然这个是根据节目定位来的,北京有专门负责为这些综艺节目招募观众的人,在北京各个高校招观众。许多都是要求年龄在18-25之间,要求画个淡妆,衣着靓丽。如果哪个学校出的观众多,他们会派车接送。
为了节目的录制效果,观众的镜头也很重要。一般是在节目正式录制之前,会有现场导演组织观众,先拍观众的镜头,说起来有点搞笑,是让观众做出各种鼓掌,互相交谈,大笑,等等节目需要的表情动作。还会让一些比较上镜的观众拿着赞助商的东西拍一些镜头。比如某酸奶,发给观众,让观众喝,拍完后期剪辑进完整视频。摄像先拍观众画面。节目嘉宾来了之后正式录制。大家看到的节目观众镜头,其实是后期剪辑出来的效果。长得好看的观众会被安排到拍摄过程中容易被拍到的地方,有时候还会给观众补个妆,你懂得。
也有一些想进娱乐圈的人,为了在节目里露个面,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专门去看节目,和导演认识也会多给他一些镜头。
大致就是这样的。有专门的人负责去各个高校找大学生当观众。有些节目,在官方微信会开放观众名额,脱口秀节目比较常见。
做观众其实很辛苦,一般节目要录很长时间,有的要录到深夜,观众要去的比嘉宾主持人早(提前录观众镜头),走的比他们晚。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其实挺痛苦的。摄影棚一般都在北京郊区,录制节目又不是一帆风顺,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因此,录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
职业观众转变为“正规军”的这些年,也正是中国电视业乱象频生的时候。职业观众似乎成了主角,日进百元的消息在微博上此起彼伏,在“最难就业季”俨然成了新兴热门行业。
职业观众其实本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年间《正大综艺》的代表队、春晚上时常与相声小品演员互动的“熟脸”,其实都是职业观众。近年来,各类真人秀节目竞争非常激烈,电视台花钱找“职业观众”来烘托节目气氛成了这个行业为数不多的公开的秘密。刚上大三的小解,已经利用课余时间当了一年多的职业观众,“刚开始是纯粹好奇,学长带着一起去,第一次好像还没给钱,一人一份小礼物,录节目能赚个零花,还能见明星,比做家教有趣多了,就一直干着。大巴车接大巴车送,一下午净赚一两百,如果录制时间长还管饭,又能上电视。”
在校园里,招募职业观众的小广告比比皆是:“日薪100元-800元,男女不限,能哭能闹最好。”打开QQ,输入“观众”、“电视节目”,很容易搜到招募职业观众的群,“相较找工作,应聘职业观众简单多了,姓名+电话+职业+人数发过去,几分钟后‘群头’就能通知你有没有活儿。”
田老师就是小解口中的“群头”。“现在都正规了,我们这个不叫‘群头’了,叫观众统筹。”不少综艺节目的录制场地都集中在北京——石景山广电演播厅、朝阳高碑店演播厅、高碑店东亿传媒演播厅……也催生了不少专门负责拉观众录节目的观众公司,仅北京就有数十家专门注册的观众公司。
当主持人或者嘉宾要观众进行互动的时候,那就是职业观众上镜的最佳时期了。不过想变成电视上比明星还火的“表情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不把自己弄成一个打了鸡血的人根本没戏。“一进录影棚导演就会给你‘洗脑’,各种煽动,你不喊不叫这条就过不了,谁不想早点拿钱回家啊?”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人分饰多角,“上次录一个节目,一连录五场,但编导就联系了田老师这一个观众公司,就那么一二百人,为了不让台下的观众显得一成不变,编导安排观众互换座位,比如让前排的坐到后排,来来回回换了四五次座,可就拿一份钱。”
即便如此,小解这样的职业观众也经常会“失业”:“有一些‘脑残粉’我真比不了,就为了见个明星,又喊又叫一下午,你说一两百块钱的节目值得吗?还有那些大爷大妈,大把退休时间,不给钱都愿来,还特配合,遇到个什么卖药保健节目,导演拦都拦不住他们提问,谁还会找一群小屁孩在台下?”
而像《我是歌手》这样总决赛黄牛票炒到了3000块一张的节目,已经不再需要职业观众来赚吆喝了。
“有被抛弃的感觉吗?”
小解似乎有些看淡:“谈不上,这么多节目呢,去哪个不一样?”
“你觉得你是托儿吗?”
小编想了一下:“当然不是,节目需要配合,我只是代表电视机前的观众欢呼,就算你们到了现场也是一样。难道看到明星你们不欢呼,听到主持人讲笑话你们不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