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艺术与宗教的跨界大师
李叔同,这位从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巨匠,以其在音乐、诗词、书画、篆刻、戏剧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近现代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星。然而,他的传奇并未止步于此,出家为僧后的弘一法师,更是将佛教音乐与律宗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将从李叔同的艺术成就、出家缘由及其宗教影响三个方面,探索这位跨界大师的传奇人生。
01李叔同的艺术成就与音乐教育思想
根据《史海拾贝》的描述, 李叔同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其艺术成就和音乐教育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
艺术成就方面,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如《春游》、《留别》等,展现了高度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他注重将民歌与西洋曲调融合,创新了音乐形式。此外,他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乐曲的深厚感情,体现在其《国学唱歌集》中,该作品集旨在弘扬国学,其中的歌词多选自《诗经》、《楚辞》等经典。这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更彰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音乐教育思想方面,李叔同坚持“以学生为本”,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和秩序性。他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其认真、严格的教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上。他质疑当时全盘西化的音乐创作形式,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应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中与西结合。这种思想在当时的音乐教育界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歌词,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作品至今仍在中小学和高等音乐教学中流传,对当今的音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学生为本”等,对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叔同的艺术成就非常显著。他的音乐作品,如《春游》、《留别》等,无论是旋律的把握、歌词的填写,还是声乐的编排,均表现出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平。他注重将民歌和西洋曲调进行有机的融合,创新了音乐形式。
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渊博的音乐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他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求严格,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和秩序性。他的教育理念在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针对当时全盘西化的音乐创作形式,李叔同提出质疑,并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中与西的关系。他出版了《国学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其中的歌词多选自中国古典诗词,这充分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旋律优美,歌词深刻,而且结构严密清晰,易于传唱。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至今仍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02李叔同的出家缘由与心路历程
根据《春风桃李-从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的描述, 李叔同在1918年夏历7月初旬决定出家,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动。他事先将平生艺术作品、书物等赠送给好友及学生,显示出其出家的决心。关于他出家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包括受马一浮影响、家财破产、孤僻个性等。而其高徒丰子恺则从人生三层楼的角度理解,认为李叔同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之事。此外,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佛教复兴运动也可能对他产生了影响。李叔同出家后,云游各地,挂单于多个寺庙,并继续其书法与佛法的传播,与众多佛门居士有深厚交往。
1918年夏历7月初旬,李叔同决定出家。事先,他把平生的艺术作品、书物等身外之物都赠送给好友及学生。7月13日,辞别众人,到虎跑定慧寺礼了悟上人为师,剃度出家。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名利客,山中多了一个修行人。其出家态度的果断与决绝也体现在处理家务后事上。
李叔同出家事先并未告诉家人,不论天津的兄长还是天津、上海的夫人。对于日籍夫人,李叔同托友为遭,而原配俞氏不久抑郁而亡。同年8月,李叔同人灵隐寺受具足戒,对出家人来说,这是顶顶重要而庄严的仪式,开堂为灵隐寺住持慧明法师。
李叔同缘何而出家为僧?有说马一浮对他出家的影响尤大。马一浮乃是他最为推重的国学大师,一生游历美、英、德、日,精通数门外语,贯通中西,儒学造诣更是非凡,又特别精通佛学,甚至改“一浮”名为“一佛”。也有说家财破产、孤僻个性等。而大师的高徒丰子恺则一语中的,指破谜团:“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在探寻李叔同个人的心路历程之外,还要考虑时代背景。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曾经历过一场规模与声势浩大的佛教复兴运动,许多著名人士都深受影响。
云游渐东,导归净土。从1919年至1932年间,大师常在杭州、上海等地行脚。1933年以后直至1942年圆寂,则多弘法、居停于闽南的厦门、泉州等地。他到处挂单,在多个寺庙居住。其中,在温州的庆福寺住的时间最长,他称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寺为“第二常住”。
1919年春,大师来杭州玉泉寺挂单,此后老友来访不断,而他每见友人,已非佛语不言,非佛典不书。尤其昔日“天涯五友”之一袁希濂来访时,弘一法师劝其读佛书,并特别推荐《安士全书》。此后,袁希濂受弘一法师影响,开始学佛。
1925年旧历五月下旬,弘一法师来到普陀山法雨寺,拜见印光大师,虔诚地行弟子礼。此前,他曾多次向印光法师致书陈情,愿列弟子之席,此次终得法师“慈悲摄受”,满足了他出家以来的一大愿望。
03李叔同的早年经历与影响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有相关介绍,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早年经历深受母亲和乳母的影响,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他在俗世中绚烂至极,又最终归于宁静和平淡。李叔同的才华出众,不仅在诗文、书法、篆刻等多方面有深厚造诣,还广泛结交津门艺林名士,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他对维新变法思想有着深厚的兴趣,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十分崇敬。在上海的日子,他与“天涯五友”的交往更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体现了他的文采和风流。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善意的推断是否灵验,但是李叔同的一生,既让 我们看到了他在俗世里的绚烂至极,又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绚烂至极之后 的宁静和平淡。李叔同的生母王氏对他有着重要影响,她笃信佛教,对李叔同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鹊嗡松枝送至房内,此松枝被视作佛赐善根,叔同终生携带在身边。李叔同五岁那年,其父因病过世。自是岁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因此,李叔同的早年,受母亲的影响较多,日后他有着很大的恋母情结。七岁时受教于二哥,开始诵读《玉历钞传》等传统读本,当时他虽不懂这些书的内容,但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诵读不怠。年龄稍长后,他就开始吟读唐诗等。他还爱好书法和篆刻,李叔同很早就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打下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他儿时的教育还得益于一位姓刘的乳母,她常教他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虽只在八九岁间,他居然能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十六岁时入辅仁书院学习,此间广交津门艺林名士,得到广泛的艺术熏陶。小小年纪,已成为一位文采出众的才子。在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下,李叔同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十分崇敬,相传还篆刻“南海康君是吾师”印章一方,以表其志。在上海,李叔同感到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应邀参加了“城南文社”。他们以文会友,李叔同的诗文常常名列前茅。许幻园还邀请李叔同移居“城南草堂”,并亲自为他的居室题写“李庐”二字。李叔同在此如鱼得水,诗文泉涌。
网址:李叔同:艺术与宗教的跨界大师 http://www.mxgxt.com/news/view/999318
相关内容
李叔同:从艺术到教育的传奇人生李叔同的油画艺术
李叔同:中国思想大师的多面人生
弘一法师李叔同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关于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李叔同生平简介
“弘一法师”李叔同:从天才少年到传奇僧人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黑海东头望大秦:亚欧佛教、宗教交流与合作
136. 【李叔同】从明星教师到出世大师,他潜移默化影响了众多名人2